隆化縣,是全國著名戰(zhàn)斗英雄董存瑞英勇獻身的地方,位于承德市中部,七老圖山脈西側。北和東北與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赤峰市喀喇沁旗相鄰,南接雙灤區(qū)、灤平縣、承德縣,西鄰豐寧滿族自治縣,縣政府駐隆化鎮(zhèn)興州路115號。
2010年底,縣境總面積5497.30平方千米,人口37.20萬。轄10個鎮(zhèn)、7個鄉(xiāng)、8個民族鄉(xiāng),8個社區(qū)、362個行政村。2012年,被授予“中國書法之鄉(xiāng)”稱號。
主要景點:茅荊壩國家森林公園、董存瑞烈士陵園、張三營農(nóng)業(yè)生態(tài)科技觀光園、七家溫泉等。
歷史沿革
夏朝
夏朝時這里被稱為“鬼方”,屬冀州。據(jù)縣內(nèi)出土的文物推測,夏朝時居住在這一帶的是當時的土著民族,主要是山戎。
商朝 西周
這一時期這里仍是孤竹國的北境地。山戎族居住在這里,從事狩獵和農(nóng)、牧相結合的生產(chǎn)活動。
春秋戰(zhàn)國時期
戰(zhàn)國初期,隆化屬于東胡地,燕將秦開北征東胡,東胡北退,地歸于燕,今縣境中部和東部,屬燕右北平郡地,西部的灤河沿岸屬漁陽郡地,始筑城于今隆化鎮(zhèn)北,同時設立行政機構。燕昭王時,東胡出兵打敗燕國。戰(zhàn)國后期,秦開率兵打敗東胡,使之北退千里之外。燕國為鞏固北部邊界,從造陽(今懷來一帶)到襄平(今遼陽一帶)修筑了長城,并從西向東設置了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等五郡,同時建立行政機構進行有效的管理。當時本縣處于漁陽郡和右北平郡之間,大約以
伊瑪圖河和
灤河的分水嶺為界。西部屬漁陽郡,東部屬右北平郡。
秦
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原燕國的漁陽、右北平郡仍沿襲舊制,屬秦右北平郡和漁陽郡地。因
匈奴北退,次一帶變?yōu)榍貎?nèi)地。到秦朝末年,這里被匈奴民族勢力吞并,為
冒頓單于國,屬匈奴左地。
西漢
西漢初期,這里一直屬于匈奴
左賢王地。西漢武帝擊潰匈奴后,這里劃歸當時與西漢王朝聯(lián)合在一起的
烏桓民族。仍屬右北平郡和漁陽郡地。為防匈奴南下,于今郭家屯三道營、堿房二道灣子、西廟宮城子村等地筑城,并以隆化鎮(zhèn)北的鮑家營戰(zhàn)國古城為中心,建筑了多路烽燧與各城相聯(lián)接。從西漢元狩元年(前122年)至東漢初(公元25年),烏桓族一直居于此地。
東漢
東漢初年,這一帶是臣服于漢朝的烏桓、
鮮卑兩個民族雜居的地方。東漢和帝永元(公元89年)以后,鮮卑人居于此。東漢延熹元年(公元158年)為鮮卑中東部地區(qū)。延熹九年(公元166年),漢帝遣使持印綬封鮮卑首領
檀石槐為王,欲與之和親,檀石槐不肯受,自分三部(東、西、中部),各置大人鎮(zhèn)守。從右北平以東至遼東二十多城邑為東部,右北平以西至上谷為中部,自上谷以西至敦煌烏蘇為西部,當時隆化屬鮮卑中、東部地。
三國
這一時期隆化先后為烏桓和鮮卑東部大人領地。三國末年,附屬于拓跋部的鮮卑勢力有宇文、慕容、拓跋三部。魏元帝景元二年(公元261年),鮮卑索頭部大人拓跋力微派其子沙漠汗向魏進貢,成為魏之臣國。
西晉
這里為鮮卑宇文氏地。
東晉
東晉初為鮮卑段氏地。晉成帝咸康四年(公元338年)莫容氏吞并段氏,轉為前燕地。穆帝永和六年(公元350年),前燕將范陽郡的方城縣徙至于今隆化鎮(zhèn)北鮑家營戰(zhàn)國故城。前秦滅燕后,一度歸屬幽州。東晉廢帝
司馬奕太和五年(公元370年)以后,屬于前秦
苻堅的平洲。孝武帝太元九年(公元384年)
慕容垂復國以后,又屬后燕。安帝義熙五年(公元409年),轉屬北燕馮跋地。
南北朝
北魏延和元年(公元432年),太武帝
拓跋燾伐北燕,在今隆化鎮(zhèn)北土城子置益州,領安樂、密云、廣陽三郡,同時是燕樂縣治所在地。太平真君二年(公元441年)改益州為廣陽郡。獻文帝黃興二年(公元468年)設置安州。北魏永熙三年(公元534年),即東魏孝靜帝天平元年北魏棄安州,當?shù)剞D為庫莫奚族居地,北齊天保三年(公元552年),文宣帝
高洋又復安州至于故地。生活在這一帶的居民主要是鮮卑族、奚族。公元497至555年,安州一帶為鮮卑、奚、漢、突厥等民族雜居之地。
隋朝
為臣服于隋的庫莫奚族居地,此時庫莫奚已改稱為奚,當?shù)刂菘h俱廢。
唐代
唐統(tǒng)一后,此地屬饒樂都督府,隸屬營州,奚族仍居于此。唐太宗時,奚等數(shù)十部落叛離東突厥歸附于唐。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奚帥可度者內(nèi)附于唐王朝,唐于奚地置饒樂都督府,封奚王為都督賜名
李顯慶,今隆化一帶屬之。
五代
這一時期,今隆化一帶屬耶律氏契丹政權轄地。
遼代
契丹主
耶律阿保機征服奚族以后,于神策元年(公元916年)稱帝,建立契丹政權。當時隆化一帶屬契丹。遼圣宗時,將戰(zhàn)爭中俘獲的冀幽州各地漢人,遷至安州故城,置北安州,屬中京道。今隆化為中京道北安州治所在地。
金
這一時期隆化為北京大定府興州治及興化縣、利民縣地。天輔六年(公元1122年),金將
完顏宗翰攻克遼北安州。金廢北安州存興化縣,后又設興州,屬北京路。
元
蒙古太祖十年(公元1215年),派史天祥討興州,興州入于蒙古,元建國后,這里是上都路興州地。
明清時期
明朝時期這里為興州五衛(wèi)地,后為蒙古族游牧地。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明副將軍
常遇春進攻大興州,敗元守兵,并設興州五衛(wèi),屬永平府。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明朝廢燕山以北諸州縣,原地劃歸蒙古諾音衛(wèi)轄,改興州為五衛(wèi)地。永樂初年,興州五衛(wèi)治所南遷,將當?shù)鼐用襻阃嗌揭阅?,當?shù)爻闪藷o人居住的軍事禁區(qū)。隨著明勢力的逐漸南撤,隆化一帶成為蒙古族游牧地。
清初,為京畿地??滴跛氖迥辏ü?706年),在唐三營建總管衙門。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設立熱河廳。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設立波羅河屯協(xié)唐三營守備署。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置承德直隸州,隆化地均受其管轄。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建四旗廳于土城子(今豐寧鳳山鎮(zhèn)),設波羅河屯巡檢司,為四旗廳察哈爾正藍旗地。設郭家屯巡檢司,為四旗廳察哈爾正白旗地。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罷承德州,仍為熱河廳。并于張三營設巡檢司,屬熱河理事廳。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改熱河廳為承德府,改四旗廳為豐寧縣,隆化縣大部分屬豐寧縣地,張三營巡檢司則屬承德府地。宣統(tǒng)二年(公元1910年)建隆化縣時,將原屬豐寧縣的波羅河屯、郭家屯巡檢司所轄的二百牌,和原屬承德府的張三營巡檢司所轄的三保二十四甲劃為隆化縣地,設縣治于唐三營。
軍閥混戰(zhàn)時期(1912年-1932年)
民國元年(1912年)仍舊制,民國2年(1913年)置熱河特別區(qū)域,民國3年(1914年)設熱河道,“隸都統(tǒng),轄縣十五,隆化一也”。
民國5年(1916年),縣署從唐三營遷至
皇姑屯。
袁世凱死后,北洋軍閥分裂為直、奉、皖三系,整個熱河歸
馮國璋為首的直系軍閥統(tǒng)治。民國11年(1922年)第一次直奉戰(zhàn)爭爆發(fā),奉系大敗,隆化仍歸直系軍閥統(tǒng)治。民國13年(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大戰(zhàn),奉軍獲勝,隆化歸奉軍占領。民國14年(1925年),
馮玉祥部的
宋哲元占了熱河,這里又成了直系軍閥控制之地。
偽滿統(tǒng)治時期(1933年3月-1945年8月)
這一時期為日本軍國主義的傀儡政權——偽滿洲國統(tǒng)治時期。
民國22年(1933年)3月,日本侵略軍入侵熱河。不久,隆化全境被日軍占領。地方豪紳組成偽國民維護會,暫理隆化縣政事務。4月,建偽縣公署。隆化為熱河省21個縣中的1縣。
解放戰(zhàn)爭時期(1945年8月-1949年9月)
民國34年(1945年)8月28日,隆化縣第一個人民政府成立,9月末,中共隆化縣委建立(當時稱政治處),隸屬熱河省熱西地委和熱西專屬領導,接著,各區(qū)、村的民主政權和人民武裝也相繼建立,隆化人民獲得第一次解放。民國35年(1946年),蔣介石發(fā)動大規(guī)模內(nèi)戰(zhàn)。8月28日,國民黨13軍侵占承德。8月29日,隆化被國民黨軍隊占領。為開展對敵斗爭,民國36年(1947年)1月,隆化以伊遜河為界劃分縣,河東為隆東縣,河西為隆化(隆西)縣。民國36年(1947年)11月,隆東縣與承北縣合并成立承隆縣。民國37年(1948年)3月,以郭家屯工委為中心,將豐寧所轄蘇家店子區(qū)以及圍場所轄一部分地區(qū)劃出成立灤河縣。同年5月25日,隆化全境徹底解放。6月和12月,承隆縣和灤河縣先后撤銷,原隆化縣所轄區(qū)域全部劃歸隆化縣,隸屬熱河省,縣政府設在隆化鎮(zhèn)。
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年-1995年)
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仍置隆化縣,隸屬于熱河省。1956年1月熱河省撤銷,建立河北省承德專區(qū),隆化屬之。1960年5月3日,撤銷承德專區(qū),隆化縣劃歸承德市管轄。1961年5月,恢復承德專區(qū)建制,隆化縣仍歸河北省承德專區(qū)專員公署管轄。1993年,承德地市合并,地區(qū)建制撤銷,隆化縣隸屬河北省承德市。
1997年,隆化縣面積5497平方千米,人口40.2萬,轄10個鎮(zhèn)、10個鄉(xiāng)、5個民族鄉(xiāng):隆化鎮(zhèn)、郭家屯鎮(zhèn)、藍旗鎮(zhèn)、張三營鎮(zhèn)、七家鎮(zhèn)、唐三營鎮(zhèn)、湯頭溝鎮(zhèn)、韓麻營鎮(zhèn)、中關鎮(zhèn)、步古溝鎮(zhèn)、廟子溝鄉(xiāng)、偏坡營滿族蒙古族鄉(xiāng)、山灣鄉(xiāng)、八達營蒙古族鄉(xiāng)、蒙古族鄉(xiāng)、舊屯滿族鄉(xiāng)、白虎溝鄉(xiāng)、茅荊壩鄉(xiāng)、荒地鄉(xiāng)、尹家營鄉(xiāng)、韓家店鄉(xiāng)等??h政府駐隆化鎮(zhèn)。
2016年底,隆化縣總面積5475.30平方千米,人口37.20萬。轄10個鎮(zhèn)、7個鄉(xiāng)、8個民族鄉(xiāng),8個社區(qū)、362個行政村。縣政府駐隆化鎮(zhèn)興州路115號。
行政區(qū)劃
地區(qū) |
面積 |
人口 |
管轄范圍 |
隆化鎮(zhèn) |
291平方千米 |
6.8萬 |
轄8個社區(qū)、28個行政村 |
韓麻營鎮(zhèn) |
216平方千米 |
3.01萬 |
轄21個行政村 |
中關鎮(zhèn) |
84平方千米 |
1.03萬 |
轄10個行政村 |
七家鎮(zhèn) |
148平方千米 |
1.26萬 |
轄11個行政村 |
湯頭溝鎮(zhèn) |
263平方千米 |
2.51萬 |
轄32個行政村 |
張三營鎮(zhèn) |
143平方千米 |
2.05萬 |
轄19個行政村 |
唐三營鎮(zhèn) |
276平方千米 |
2.56萬 |
轄22個行政村 |
藍旗鎮(zhèn) |
269平方千米 |
1.84萬 |
轄19個行政村 |
步古溝鎮(zhèn) |
140平方千米 |
1.64萬 |
轄14個行政村 |
郭家屯鎮(zhèn) |
713平方千米 |
2.84萬 |
轄21個行政村 |
舊屯滿族鄉(xiāng) |
174平方千米 |
0.9萬 |
轄11個行政村 |
尹家營滿族鄉(xiāng) |
90平方千米 |
0.8萬 |
轄11個行政村 |
太平莊滿族鄉(xiāng) |
173平方千米 |
1萬 |
轄11個行政村 |
八達營蒙古族鄉(xiāng) |
189平方千米 |
1.4萬 |
轄12個行政村 |
偏坡營滿族蒙古族鄉(xiāng) |
173平方千米 |
1.33萬 |
轄14個行政村 |
西阿超滿族蒙古族鄉(xiāng) |
188平方千米 |
1.06萬 |
轄12個行政村 |
白虎溝滿族蒙古族鄉(xiāng) |
95平方千米 |
0.83萬 |
轄6個行政村 |
廟子溝滿族蒙古族鄉(xiāng) |
95平方千米 |
0.6萬 |
轄6個行政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