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府區(qū)屬于山西省忻州市,位于山西省北中部,北緯38°13′~38°41′,東經112°17′~112°58′,東西55公里,南北43公里,總面積1954平方公里 ,東連定襄,西鄰靜樂,南靠陽曲,北依原平,總人口約544682人(2010年)。素有“晉北鎖鑰”之稱。忻府區(qū)是山西省重要交通樞紐,北同蒲和京原鐵路縱貫南北。是108國道重要的支撐點。
建制沿革
名稱由來
《清一統(tǒng)志》引《魏土地記》稱:“漢高祖出于城之圍,還軍至此,六軍忻然(按,忻、欣同義),故名。”又據(jù)《元和郡縣志》,忻縣,以要塞忻口為名。境內有忻口山。
歷史沿革
春秋忻府區(qū)地域前期為狄戎所居,春秋后期屬晉,三家分晉后屬趙;
秦莊襄王三年(前247年)“王齒乞攻上黨諸城,悉拔之,初置太原郡”則在其轄境;
兩漢時期遺址為并州
太原郡陽曲縣(治所在定襄縣境內)所轄;
東漢末,袁紹父子占據(jù)冀、燕、青、并四州,而并州以北郡縣因連年戰(zhàn)事頻仍、羌胡大擾,早已人民流徒、十室九空;
曹操消滅
袁紹后,曾于建安十八年(213年)將并州歸入冀。不久著手“遷聚塞下流民”;
于建安二十年建置新興郡,在今(忻州豆羅鎮(zhèn)麻會筑“建安城)為其治所。與此同時,將原在內蒙包頭市西北、下轄九原等十縣的五原郡撤并為一個九原縣,移治所于忻州城。不久新興郡治所也遷于此地 。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曹操曾將遷入并州腹地的匈奴分為五部,部酋均以帥稱之;
晉武帝太康十年(289年)司馬炎改五部帥位五個都尉,詔令南匈奴左賢王劉豹之子、生育嵐縣的劉淵為北部都尉,占據(jù)新興郡一帶,九原縣自然在其下轄;
晉明帝永興元年(304年)劉淵稱漢,并州之地則幾乎盡其所有了;
東晉后期政權更迭,新興九原縣先后為
前趙、
后趙、
前燕、
前秦、
西燕、
后燕占據(jù)(316~394年);
北魏在芝郡村建平寇縣(屬新興郡),在三交鎮(zhèn)建三會縣(屬肆盧郡);
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在奇村與辛莊設置肆州;
北周滅北齊將肆州移置雁門廣武;
隋開皇五年(585年)因避諱太子楊廣諱改稱廣武為代州;
隋文帝開皇十八年(598年)置忻州(治所九原城),是忻州這一稱謂產生最早的時間。同時將奇村一帶的秀容縣移置這里;
隋煬帝大業(yè)二年 (606年)撤銷忻州,將秀容縣劃歸雁門郡(開皇初曾重置新興郡但很快廢置。大業(yè)四年將秀容縣改隸樓煩郡;
隋恭帝義寧元年(616年)曾復立新興郡;
唐高祖李淵立國,于武德元年(618)改為忻州;
玄宗天寶元年 (742)又改為定襄郡。肅 宗乾元元年(758),又復為忻州;
五代十國時期政權更迭,歷經
后唐、
后晉、
后漢、
北漢的統(tǒng)治;
宋為忻州。宋太宗至道元年(995)分天下區(qū)劃為十五路,忻州屬河東路;
金代屬河東北路;
元代屬河東北路,在太原府轄下,領本境秀容、定襄二縣。至元二年(1265 )秀容省入忻州,四年復置;至元三年七月升州為九原府,以崞、代、臺、堅四州來隸,四年復為忻州,領二縣;
明代為忻州。洪武初以州治秀容省入,領定襄一縣;
明元帝永興二年(410年)同時設置 秀容郡和秀容縣;
清代為忻州。順治、康熙期間繼續(xù)為太原府轄;
雍正二年(1724)升直隸州,領定襄、靜樂二縣;
民國元年(1912)廢州為忻縣。十九年廢道改由省轄;
1950年設忻縣專署、轄忻縣等若干縣;
1958年12月1日忻定縣合并,治所忻州縣,屬晉北專署;
1961年8月1日忻定分治、忻縣屬忻縣地區(qū)行署;
1983年9月24日撤縣設市、仍屬地區(qū)行署;
2001年1月撤地設市,原忻州市改為忻府區(qū),隸地級忻州市。
行政區(qū)劃
2020年,忻府區(qū)轄6街道、6鎮(zhèn)、7鄉(xiāng):秀容街道、
新建路街道、
長征街街道、
云中路街道、
旭來街街道、
九原街街道、
董村鎮(zhèn)、
奇村鎮(zhèn)、
三交鎮(zhèn)、
莊磨鎮(zhèn)、
豆羅鎮(zhèn)、
西張鎮(zhèn)、
東樓鄉(xiāng)、
北義井鄉(xiāng)、
曹張鄉(xiāng)、
高城鄉(xiāng)、
合索鄉(xiāng)、
陽坡鄉(xiāng)、
蘭村鄉(xiā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