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襄縣是山西省
忻州市所轄,位于山西省北中部。三面群山環(huán)抱,境內(nèi)四水貫流。全縣地形由東向西呈簸箕形。北面以
將軍山五臺山余脈與
原平市、
五臺縣毗鄰,東南以
文山、系
舟山與
盂縣、
陽曲縣接壤,西與
忻府區(qū)相鄰。定襄縣東西長48公里,南北寬36公里,總面積865平方公里。定襄縣總?cè)丝诩s217468人。定襄縣政府駐
城關(guān)鎮(zhèn)。忻州至河邊的支線鐵路、忻州至阜平的干線公路橫穿全境。定襄地處
忻定盆地,土地肥沃,氣候溫和,是忻州市
糧食主產(chǎn)區(qū)。
定襄縣歷史悠久,擁有屬
龍山文化的西社、橫山、白村等
新石器時代遺址,縣城西、南殘垣斷壁,為西漢陽曲古城遺跡。
2012年,定襄縣生產(chǎn)總值完成41.4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chǎn)投資完成22.5億元。
2019年,被列為第二批國家農(nóng)產(chǎn)品質(zhì)量安全縣。
建制沿革
名稱由來
據(jù)《史記正義》,按古代謚法,“辟地為襄”,“辟地有德,襄”。把和林格爾一帶名為定襄,表示這個新建制的地區(qū)安定了。
歷史沿革
今定襄地,春秋后期(公元前541年后)屬晉。
戰(zhàn)國時,前497年以后屬趙氏晉陽邑轄。不久析晉陽置狼猛,定襄屬狼猛邑管轄。
秦時,狼猛邑屬太原郡。
西漢時,析狼猛邑置
陽曲縣,屬太原郡。
東
漢獻帝建安二十年(215年),南移陽曲縣于太原界,在陽曲
故城置定襄縣屬
新興郡(治所在原平,即今
忻州市)。
西晉時,在定襄境西北置晉昌縣同屬新興郡?;莸墼的觊g(291-299年),政新興郡為晉昌郡,定襄縣與晉昌縣同屬晉昌郡。不久,晉昌郡復(fù)名新興郡。
北魏太武帝始光三年(426年),
蒲子縣(故治在今
山西隰縣東北八十里蒲子村,今屬山西
交口縣)僑置定襄境北。
太原真君七年(446年),并晉昌入定襄縣。
教莊帝
永安二年(529年),定襄縣屬永安郡(郡活在定襄縣城)。
北齊武成帝時(562-564年),移
平寇縣(原地在今
忻州市東10里)干定襄境內(nèi)東南,后廢定襄縣和蒲子縣。
隋文帝開皇十年(590年),移交寇縣于崞縣,如此并入
秀容縣(今忻府區(qū))屬樓煩郡(治所
靜樂,即今靜樂縣)。
唐高祖
武德二年(619年),此地為
劉武周所轄。
玄宗
天寶元年(742年),改忻州為定襄縣郡(治所秀容),定襄仍屬之。
肅宗乾元年(758年),改定襄郡為忻州,定襄縣復(fù)屬忻州。五代因之。
北宗神宗熙寧五年(1072年),并定襄入秀容縣。
哲
宗元元年(1086年),復(fù)置安襄縣,屬忻州。
金、元、明、清、定襄縣均屬忻州。
民國三年(1914年)5月,定襄屬雁門道(
大同)。
民國十六年(1927年)栽道,縣直屬省。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1月,晉察冀邊區(qū)政府成立定襄縣屬晉東北
行政公署,
民國三十年(1941年)1月,晉察冀邊區(qū)政府調(diào)整行政區(qū)劃,定襄縣屬北岳區(qū)第一。
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9月改屬
冀晉區(qū)第二專區(qū)。期間,定襄縣級建置未變。10月,定襄與忻(東)縣合并為忻定縣,仍屬冀晉二專區(qū)。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11月分置定襄縣,肅屬關(guān)系不變。1947年11月冀晉區(qū)改為北岳區(qū),定襄屬岳區(qū)第二專區(qū)。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8月華北人民政府成立后,定襄改屬
晉中區(qū)第一專區(qū)。
1949年8月,
華北人民政府公布新的行政區(qū)劃,定襄劃歸山西省忻縣專區(qū)。
1959年1月,定襄與忻縣合并為忻定縣,縣政府駐忻縣城,屬晉北專區(qū),專員公署駐大同。
1961年安置定襄縣,屬忻縣專區(qū)(后改
忻縣地區(qū)),
1983年7月,忻縣地區(qū)改為忻州地區(qū)。
2001年忻州地區(qū)改設(shè)忻州市,定襄屬于忻州市。
行政區(qū)劃
至2009年,定襄縣現(xiàn)轄3個鎮(zhèn)6個鄉(xiāng),共155個行政村,即
河邊鎮(zhèn)、
宏道鎮(zhèn)、
晉昌鎮(zhèn),
蔣村鄉(xiāng)、
受祿鄉(xiāng)、
南王鄉(xiāng)、
神山鄉(xiāng)、
季莊鄉(xiāng)、
楊芳鄉(xiāng)。
縣政府駐晉昌鎮(zhè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