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初,唐叔虞之子燮父遷都于平陽之晉水(平水)旁,改國號為晉,平陽屬晉國。春秋時,境內(nèi)有平陽、羊舍、高梁邑。周貞定王十六年(前453),韓、趙、魏共分晉知伯地,平陽屬韓。 秦,平陽屬河東郡。漢劉邦二年(前205)八月,漢滅西魏,平陽屬漢河東郡。新莽時縣改香平。東漢復稱平陽縣,為平陽侯國,屬司隸校尉部河東郡。魏初仍為平陽縣,屬河東郡。 西晉永嘉三年(309)十月,劉淵定都平陽,稱漢皇帝。東晉十六國時,相繼屬前趙(漢)、后趙、前燕、前秦、西燕、后秦、后燕。東魏、北齊、北周郡縣因之通八達。 隋開皇元年(581),改平陽郡、平陽縣為平河郡、平河縣。唐、五代、宋初為臨汾縣,屬河東道晉州。 北宋政和六年(1116),升州為府后,縣仍臨汾,隸河東路平陽府。金初屬河東南路平陽府。府、縣同置臨汾城。 元初,仍為臨汾縣,屬中書省平陽路總管府。 明洪武二年(1369),屬平陽府,隸山西布政使司河東道。清因明制,為山西省河東道平陽府臨汾縣。中華民國初,縣直屬省。 民國3年(1914),屬河東道。民國16年復屬省。民國26年,縣屬山西省第六專署。民國27年4月,建立臨汾縣(河東)抗日政府,屬晉冀魯豫邊區(qū)太岳專區(qū)領(lǐng)導,民國34年9月更名臨汾縣民主政府。 民國37年(1948)5月,臨汾解放后,設(shè)臨汾市、臨汾縣。市屬晉綏邊區(qū)第十二專區(qū),縣屬晉南行政區(qū)。民國38年6月22日,市、縣合并,稱臨汾縣。 1950年1月9日,縣改屬臨汾專區(qū)。1954年9月10日屬晉南專區(qū)。1971年8月,分設(shè)臨汾市、縣,均屬臨汾地區(qū)。1983年10月,臨汾縣并入臨汾市,到1998年仍屬臨汾地區(qū)。2000年11月1日,撤銷縣級臨汾市,設(shè)立臨汾市堯都區(qū)。
截至2019年末,堯都區(qū)下轄10個街道、10個鎮(zhèn)、6個鄉(xiāng),區(qū)政府駐解放路街道華州路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