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藝交流
康務學先生喜善拜會書壇大家,廣結書壇友人,在與文化界、書法界名人、大家的交流溝通中提高書法技藝,陶冶修養(yǎng)性情,留下了一段段佳話美談。
1.向董必武先生請教書藝
1962年12月,康務學書寫真草隸篆四幅書法及對中小學書法教育的現(xiàn)狀,寫信反映上書國家副主席董必武同志,于1963年1月和12月兩次收到董老的回信和贈書。
1963年1月14日董必武來信:
白丁同志:
承惠大筆數(shù)紙,基本功夫甚好,鍥而不舍,必可名家。吾書不足觀,所謂資質陋劣,未能懇習,訖以無成者也。既蒙厚愛,以紙命書,何敢藏拙,涂鴉奉上,幸乞哂正!
此致
敬禮
董必武 1月14日
1963年1月14日董老附信贈書:
我雖不善書,好書莫如我;茍能通其意,常謂不學可。此東坡語也。坡公又云:我書意造本無法。吾亦喜其造語自然。
1963年12月15日董老來信:
白丁同志:
承贈詩及法書二紙,甚謝!
大筆遠勝拙書,乃云仿董公筆法,讀之只增惶惑而已。摹撫金文,極為形似,取法乎上,直溯本元,鍥而不舍,業(yè)將日進,當與唐賢并驅爭先,何有于仆也。讀爾佳作,惟溢美太過,殊不敢當。謹用元唱第二章韻,奉答一首如次:
工馀習字不辭勞,篆隸臨摹筆意高。我愧少窺唐宋帖,涂鴉只合委蓬蒿。
俚句表意,即希哂正!
衛(wèi)生工作大忙,不知您擔任者為醫(yī)務工作或行政工作,習字吟詩雖系好事,總以不妨礙正業(yè)為要。此復,即致敬禮!
董必武 12月15日
康務學寄呈董必武詩作:
寄呈董必武同志
1963年9月
一
揮筆落紙氣如神,陶治百家更創(chuàng)新。
歷代書壇花似錦,江淮又放一枝春。
二
千里寄書不憚勞,謙光遠及渭濱蒿。
我從指點知新路,如草得春步步高。
董老的信和詩
十幾年前,董必武同志曾經(jīng)復我兩封信,并附書法一紙,詩一首。我如獲至寶,把它藏在書箱里。每當友人來訪或閑暇無事時,總把它拿出來翻閱一番……
1962年冬,我這個業(yè)余書法愛好者,不揣冒味,寫了真、草、隸、篆四幅字,寄呈我們敬愛的董老,以祈教導。萬萬沒有想到日理萬機的董老,競于1963年1月親筆賜我書法一幅。其文為:“我雖不善書,好書莫如我;茍能通其意,常謂不學可。此東坡語也。坡公又云:我書意造本無法。吾亦喜其造語自然”。附復函云:“承惠大筆數(shù)紙,基本功夫甚好,鍥而不舍,必可名家。吾書不足觀,所謂姿質陋劣,未能懇習,訖以無成者也。既蒙厚愛,以紙命書,何敢藏拙,涂鴉奉上,幸乞哂正!”
1963年冬,我又寫了幾幅仿董老筆法的書法,并吟詩兩首,再呈董老,以示感謝。
隨后董老又親筆復函,再次啟發(fā)云:“大筆遠勝拙書,乃仿董公筆法,讀之只增惶惑而已?!庇衷疲骸叭》ê跎?,直溯本元,鍥而不舍,業(yè)將日進,當與唐賢并驅爭先,何有于仆也。”并答詩一首:
工余習字不辭勞,篆隸臨摹筆意高。
我愧少窺唐宋帖,涂鴉只合委蓬蒿。
讀了董老兩次惠書及答詩,我心感動不已。董老是多么謙遜樸素,平易近人,董老又是多么不吝教誨,熱愛后進?。?/span>
林彪、“四人幫”橫行之日,這些珍貴的墨寶,我很久未敢輕易示人?,F(xiàn)在,“四人幫”粉碎了,全國人民在黨的領導下,正在為實現(xiàn)“四化”而奮斗。我將這些書畫取出,裝在玻璃框里,懸掛壁上,不時吟誦,促使我增添力量,促使我在新長征中多作貢獻。
——此文發(fā)表于1979年人民日報社《戰(zhàn)地》雜志增刊第三期封二
2.與郭沫若同志談書法教育
1961年11月4日,康務學先生向全國人大副委員長、中國科學院院長,著名文學家、戲劇學家,歷史學家、詩人、書法家郭沫若同志等人寫信反映書法教育狀況,直言建議,“若要書法藝術后繼有人,必須從中小學校開設書法課”。郭沫若從海南島回來才看到書作和信件,于1962年1月回信并寄詩一首書寫成條幅。同年8月20日,郭老在《人民教育》雜志上就中小學生書法教育發(fā)表了重要題詞、文章等,在全國引起了很大反響,從此,書法藝術在全國逐漸興起。收到郭老的信和詩作,康務學又答詩一首,以示致謝。
親切的教誨和激勵
我們踏上了向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進軍的新征程。在這種大好形勢下,每當我仰望壁上懸掛的郭沫若同志書贈的詩幅,就引起我對郭老的深切敬仰和懷念,增加了在新長征路上的信心和勇氣。
我是一個業(yè)余的書法愛好者,對郭老的書法非常敬佩。1961年11月4日,我冒昧地將自己的涂鴉之作寄請郭老指教,并附上一信,反映了我當時認為中小學生不會握毛筆,中國書法藝術若要后繼有人,就需號召學生學寫毛筆字的意見。沒想到德高望重、年逾七旬的郭老那么平易近人,對我這個普通群眾的習作和來信相當重視,給予熱情的關懷和鼓勵。
1962年2月初,郭老走訪海南島,有《海南島西路紀行》詩三首記其事(載近期出版的郭老詩詞選集中)。可能是在返京后見到我寫的信和字時,即將其中一首七絕《赴崖城道中》手書贈我,其原文如下:
喜見木棉花放蕊,稻田初稻已分秧。
沿途乳犢雄于虎,玉宇無垠漲海蒼。
1962年春書為務學同志
郭沫若
這首詩記述了郭老途中所見的大好春色和如同海潮般高漲的新的躍進形勢,表達了他的欣慰之情,把它親筆書寫給我,寓有對我的教誨和鼓勵。
同年8月20日,郭老在《人民教育》雜志上有一段親筆題詞:“塔養(yǎng)中小學生寫好字。不一定人人都要成為書家,總要把字寫得合乎規(guī)格,比較端正、干凈、容易認。這樣養(yǎng)成習慣有好處,能夠使人細心,容易集中意志,善于體貼人。草草了事,粗枝大葉,獨行專斷,是容易誤事的。練習寫字可以逐漸免除這些毛病。但要成為書家,那是另有一套專門的練習步驟的,不必作為對中小學生的普遍要求?!边@段關于書法和教育問題的題詞,實際上圓滿地回答了我給郭老信中提出的意見,并使我對這些問題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認識,糾正了我原來看法中的某些偏頗之處。
為了答謝郭老對我的扶植和關懷,1963年2月我步郭老詩原韻寫詩奉謝:“憑錫法書胸放蕊,墨池我欲插新秧。郭公椽筆若龍虎,桃李爭芳遍地蒼”。同時,我刻書畫章一枚,畫海鷹圖一幅,并寄贈郭老,意在再得教誨。郭老收到后,又親賜函鼓勵我勤學苦練,鍥而不舍,為繼承和發(fā)揚祖國的書法藝術而努力。
——此文發(fā)表于1979年2月18日《甘肅日報》
3.書呈胡厥文副委員長
贈胡厥文副委員長
1984年12月
胡公大筆手,書法若鐘繇。
練武通其意,博文不自封。
毫飛著紙面,氣勢出心胸。
久仰德高尚,伏祈賜教重。
胡厥文副委員長回贈詩
萬馬奔騰力,秋毫一筆鈞。
敢舞班門斧,隨緣談笑中。
4.拜會畫師康師堯
1962年8月,康務學出差去西安,拜訪了長安畫派的陳嘉墉、康師堯、方濟眾、蔡鶴汀等畫家,談論了繼承和發(fā)揚祖國傳統(tǒng)書畫藝術事宜,開擴了視野??祹焾蛳壬o康務學贈送了他的《學書百句歌》后賦詩三首,并贈送《水仙圖》一幅,以表感懷。1977年12月1日,時任陜西省美協(xié)常務理事、陜西國畫院副院長、一級美術師的康師堯致信康務學,專門探討指點書法問題。
1977年12月1日康師堯給康務學的來信:
務學同志:
字條章法較前大有變化,氣勢圓渾了,望再接再厲。前寄《書法百句歌》打印轉贈同好,望聽取意見。由于歌的形式的局限,有些問題說明不透,我另寫了一份注釋,尚未定稿。待來日脫稿當寄請研究。
高峽的字在日本是受歡迎的,因為日本書法大都行諸外,講形式,并不偶然。我同意你對高字的看法,無論是從有法來的。創(chuàng)新不單是形式問題,首先是內容問題,既要明確內容決定形式的法則,又要把握形式對內容的反作用的辯證關系。你意如何?寫到這里吧,此祝全家安好
師堯1977年12月1日
1977年3月15日康務學奉寄康師堯的詩作:
一
甘年交結筆墨緣,夫子多才我尚憐。
作畫未工書老樣,還將往返走秦川。
二
憶公秦嶺數(shù)番行,寫出百花野外情。
落筆歸源墨色飽,恰如再世一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