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氏文化研究會(huì)
地址:河南省南陽市長江路779號(hào)
電話:0377-63117878
郵箱:kswhyjh@126.com
QQ: 2404165663 1465588485
古之父之別稱
據(jù)清陸以湉《冷廬雜識(shí)》記載,古代對(duì)父親的別稱很多,有此稱呼很怪:如《爾雅》稱考,《戰(zhàn)國策》稱公,《列子》稱家公,《史記》稱翁,《韓詩外傳》稱先生,《晉書》稱大人,魏晉六朝時(shí)稱尊,隋《回紇傳》稱多,《北史》稱郎,《北齊書》稱兄兄,《舊唐書》稱哥,古詩稱耶,閩俗稱郎罷,關(guān)東稱罷罷。民俗稱老相,又稱爺爺,稱阿伯,北方稱老子,江州民稱大老,韓昌黎祭女挐文自稱阿爹,《周易》稱父母為嚴(yán)君,今則專以稱父。
古之母之別稱 古代對(duì)母親的別稱很多,據(jù)清人陸以湉《冷廬雜識(shí)》記載:《爾雅》稱妣,《詩經(jīng)》稱母氏,《廣雅》稱蝗、毑、嬭、媼、姐,《金史》稱阿,《漢書》稱嫡母為民母,《北齊書》稱嫡母為家家,乳母為妹妹,《漢書》列侯子稱母為太夫人,陸放翁《家世舊聞》稱庶母為支婆。其他記載還有,帝王之母稱“太后”,一般官員之母則稱“太君”,一般人之母則稱“媽媽”等。 古代還稱母為阿姨。有名的敘事詩《琵琶行》通俗易懂。然而“弟走從軍阿姨死”一句中的“阿姨”注釋卻多與原意不符。如有的釋為“姐妹”,有的釋母“姨母”。古今漢語都有“阿姨”這個(gè)詞,但詞義不相同,古代作為親屬稱謂詞的“阿姨”指三種人:一指稱妻子的姐妹;二指稱姨母;三是稱母親。《南史·晉安王子懋傳》載:“(蕭子懋)年七歲時(shí),母阮淑媛嘗病危篤,請(qǐng)僧行道。有獻(xiàn)蓮花供佛者,眾僧以銅罌盛水漬其莖,欲華(花)不萎。子懋流涕禮佛曰:‘若使阿姨因此和勝,愿諸佛令華竟齋不萎。’”南朝梁蕭子顯《南齊書》云:“阮淑媛生晉安王子懋”。“阿姨”確定無疑地是指蕭子懋的母親阮淑媛。 白居易筆下的琵琶女仔傾訴自己的遭遇時(shí),必然會(huì)想到最連心的親人——弟弟從軍走了,母親又去世。“阿姨”釋作“姐姐”不符古義,釋作“姨母”不切情理,只有釋作“母親”,才符合古義而顯現(xiàn)出“琵琶女”身世的凄涼。 古代兄弟排行稱謂 古代以伯、仲、叔、季表示兄弟間的排行順序,伯為老大,仲偉老二,叔為老三,季排行最小。故人字前常加排行次序,如“伯禽”、“仲尼”、“叔向”、“季路”等。因此,父之兄稱“伯父”、父之次弟稱“仲父”、“仲父”之弟稱“叔父”,最小的叔父稱“季父”。后來父之弟統(tǒng)稱為“叔父”。《史記·項(xiàng)羽本紀(jì)》:“其(項(xiàng)羽)季父項(xiàng)梁。”這里的“季父”泛指叔父,而季父通常專指最小的叔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