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人的傳統(tǒng)交通運輸工具主要有役畜和車輛兩種。役畜以馬和駱駝為主,車輛為勒勒車。
牧馬
蒙古人有馬背民族之稱。古代時期童叟均以馬代步。馬不僅是蒙古人的交通工具,同時也是蒙古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蒙古人熟識馬性,通常采用粗放式牧馬。蒙古馬分幾大系列,有烏珠穆沁馬、上都河馬、烏審馬、三河馬、科爾沁馬等等。
內(nèi)蒙古草原遼闊,牧草豐茂,很適宜養(yǎng)馬。馬好運動故食量大,胃小消化快邊食邊排便,一天多數(shù)時間都要不停地吃草。夏季天熱蚊蟲多,馬在白天躲蚊蟲、避酷暑,所以主要在夜間吃草抓膘。
蒙古人自幼就在馬背上成長,馬就是蒙古人的搖籃。蒙古人認為,馬是世界上最完美、最善解人意的牲畜。蒙古馬性烈、慓悍,對主人卻十分忠誠。蒙古人視馬為牧人的朋友,馬以頭為尊貴,蒙古人嚴禁打馬頭,不準辱罵馬,不準兩個人騎一匹馬,秋天抓膘期不準騎馬狂奔讓馬出汗。馬倌、騎手要隨身攜帶刮馬汗板、馬刷子,隨時為騎乘的馬刷洗身子、刮除馬汗,為馬舒筋活血、放松肌肉、消除疲勞,同時,這也是主人與馬親近、增強感情的途徑。
馬已深深地融入蒙古人的精神世界之中。蒙古人以馬為主題的贊美詩、寓言故事、警句格言、民間傳說、民歌、音樂、美術(shù)、雕塑、數(shù)之不盡。蒙古人還有許多與馬有關(guān)的節(jié)日,如:賽馬節(jié)、馬駒節(jié)、馬奶節(jié)、神馬節(jié)等。鄂爾多斯高原上的成吉思汗陵,奉養(yǎng)著一匹成吉思汗的神馬溫都根查干和兩匹成吉思汗的白駿馬。
近現(xiàn)代時期,中國的蒙古馬無論在都市還是在牧區(qū),都逐漸失去了生產(chǎn)生活、騎馭的作用,蒙古馬的數(shù)量也在迅速減少。蒙古人意識到蒙古馬已越來越少,社會上有識之士也開始建立各種有關(guān)蒙古馬的組織,研究蒙古馬、搶救蒙古馬的工作正在內(nèi)蒙古草原上開展起來。
駱駝
駱駝,性情溫順,易馴服,耐饑渴,耐寒暑,善跋涉,能負重。既產(chǎn)乳、肉、絨毛,又可役用,一身兼有四種用途,是其它家畜所不及的。內(nèi)蒙古西部地區(qū)駱駝很多,蒙古語稱它為“特莫”,是牧民們不可缺少的交通運輸工具??沈T乘、可載貨。它身高二三米,腿很長,邁一步可達一米多遠,能日行一二百華里。長途跋涉經(jīng)久不衰,而且負重力相當大。能載二百公斤貨物,相當于一匹駿馬和兩頭犍牛的負重量。自古就有“沙漠之舟”的美譽,是沙漠地區(qū)的貨運主力。在內(nèi)蒙古西部的沙漠地帶,一隊隊駱駝常常在這里負重遠行??碧疥牽疾樯衬?,治沙隊綠化沙漠,旅游隊遨游沙漠,只有駱駝才是他們忠貞不渝的伙伴。
蒙古族養(yǎng)駝習俗源遠流長。在歷史悠遠的生產(chǎn)生活實踐中,駱駝在為人類做出卓越貢獻的同時,也成為人類最忠實的伙伴。鑒于駱駝對人類的貢獻,蠻荒時代的游牧人視駱駝為天賜之神物,把駱駝的形象用以供奉,可溯源于舜。同時,蒙古族養(yǎng)駝習俗是阿拉善精神和阿拉善理想的重要源頭,是阿拉善盟建設(shè)文化大盟的重要資源,是我國文化遺產(chǎn)的重要組成部分。
勒勒車
勒勒車,古稱“轆轤車”、“羅羅車”、“牛牛車”等,是北方草原上的古老交通運輸工具。這種車車身小,但雙輪高大,直徑一般均在一米五六左右??赏耆脴迥净蛴苣局瞥?,不用鐵件,結(jié)構(gòu)簡單,易于制造和修理。整個車一般分下腳和上腳兩部分。下腳由車輪、車輻、車軸組成。車輪的制造一般是先用硬木削刻12付車輞,將12付車輞連結(jié)固定在一起便形成圓形車輪,支撐車輪的車輻條一般有36根左右。上腳由兩根車轅和10條車撐構(gòu)成。車轅長約4米左右,中間用10條車撐固定即可。一輛勒勒自重約一百斤左右,可載貨五六百斤至千余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