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由于特有的遷徙歷史,在建筑選材和房屋構(gòu)建形成自己特有的建筑風(fēng)格。苗家人喜歡木制建筑,一般為三層構(gòu)建,第一層一般為了解決斜坡地勢不平的問題,所以一般為半邊屋,堆放雜物或者圈養(yǎng)牲畜,第二層為正房,第三層為糧倉,有的人家專門在第三層設(shè)置“美人靠”供青年姑娘瞭望及展示美麗,以便和苗家阿哥建立初步關(guān)系。
房屋材料各地不同,黔東南苗族地區(qū)木材較多,所以木房、瓦房較多,草房土墻房較少。黔中南一帶木板房、瓦房和草房、土墻房兼有,大體上草房、土墻房最多。此外,不少苗族搭“杈杈房”居住,屋內(nèi)不分間,無家具陳設(shè),架木為床,墊草作席,扎草墩為凳。
在黔東南和黔北部分地區(qū),有一種比較特殊的房屋形式,叫“吊腳樓”。建在斜坡之上,把地基削成一個“廠”字形的土臺,土臺之下用長木柱支撐,按土臺高度取其段裝上穿枋和橫梁,與土臺取平,橫梁上墊上樓板,作為房屋的前廳,其下作豬牛圈,或存放雜物。長柱的前廳上面,又用穿枋與臺上的主房相連,構(gòu)成主房的一部分。臺上主房又分兩層:第一層住人,上層裝雜物。屋頂蓋瓦(或蓋杉樹皮),屋壁用木板或磚石裝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