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吃過早飯,忙中偷閑,到百歲老人康啟喚家門口與老人閑聊。老人滔滔不絕地講起他自懂事時起,已經前前后后經歷過幾個朝代,歷朝歷代高度重視禮孝教育,把關于禮孝的文化教育都放在了極其重要的位置。從清朝的啟蒙教育、科舉教育到民國時的新式教育,一直到新中國的社會主義教育都離不開道德教育。過去舊時代從一開始入學,《三字經》、勸學文、忠孝禮仁義的禮教行規(guī)人人都曉得,婦孺皆知。如果學不熟、記不住,先生要打板子。當時社會把天地君親師位、忠孝禮義仁奉為至上的位置,以不孝不義為恥。大家都認為有忠孝禮義仁之行,才會有國泰民安之日,所以任何朝代都有“禮孝”的文化道德教育。
話說回來,古時雖禮教嚴明,懲罰多樣,各氏族的懲罰方式各異,但是也有橫行霸道、不仁不義之人。
其例一,為人子不孝。清朝康熙年間(1711年),民生疾苦。黃氏先祖黃秀才(父早亡),取妻楊氏,生有一子黃生其,秀才早亡,留下楊氏母子,時子生其剛3歲。后因楊氏對其子溺愛,嬌生慣養(yǎng),孩子長到十歲還要大人喂飯,走短路要抱,走長路要背。此舉導致黃生其性情乖張,隨心所欲,上要星星,下要龍角。該子生其成年后游手好閑,對其母打罵不斷,時常棍棒相向,拳腳相加。族人忍無可忍,怒而將該子用繩捆住押往宗族祠堂內一頓暴打。然后再削去其發(fā),換上道袍,趕出寨子。生其拆屋后遷到油麻嶺包谷地居住,眾人供養(yǎng)其母。仁母死后,生其每日超度念佛,終生不娶,無臉見人。40有余病于床上,腐爛而死。宗族人抬其尸于舊時拆屋之處,下埋園內,名曰“和尚園”,黃生其最終也得到不孝而無埋身之板的悲涼下場。
其例二,為人媳不孝。民國十三年,我康氏興富之妻姓黃,名三兒,生性潑辣,心狠手毒,無后。其家境貧寒,公公早死,男人40歲又去,留下婆媳二人艱難度日。黃氏對婆婆不管不理,自己吃剩下的飯菜放餿后再送給婆婆吃,自己穿爛了之后的衣服再送給婆婆穿,婆婆經常吃餿飯喝餿水,熱天蚊子叮,冬天寒襲身,旁人勸說黃氏反而被她罵的難聽。婆婆被其折磨死后,黃氏和四周近鄰無法相容,恰逢辛酉年大旱,連年蟲災,她也窮得討飯度日,無臉向同族之人乞憐求討,結果餓死在討飯的路上,無人憐惜。
(老人康啟喚口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