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三公下四個兒子瑯華、珍華、理華、琦華和福五房
瑯華房:
1.祥甫支系國晚之子----世興,在明代年間遷往四川。
2.祥甫支系國米之子----世泰,在明代年間遷往四川。
3.勝甫支系光映之子----明松,在乾隆年間遷往四川。
4.濟甫支系世叔之子----天庭,在明代年間遷往四川。
5.漢甫支系華正之子----世承,在康熙年間遷往四川。
6.河甫支系廷四之子----顯倫,在明代年間遷往四川。
7..浩甫支系明偉之子----歷榮,在嘉慶年間遷往四川。
8河甫支系世孔之子----仁衢,在乾隆年間遷往四川。
9.浩甫支系天季之子----興業(yè),在乾隆年間遷往四川。
10.沂甫支系世增之子----天仁,在康熙年間遷往四川。
珍華房:
11.信甫支系仁裕之子----興運,在康熙年間遷往四川。
12.信甫支系興儉之子----光佑,在雍正年間遷往四川。
13信甫支系瑛興之子----光任,在康熙年間遷往四川。
14.信甫支系興隸之子----光靜,在康熙年間遷往四川。
15.邁甫支系仁惠之子----興敘,在乾隆年間遷往四川。
16.邁甫支系興孟之子----光弟,在康熙年間遷往四川。
17.邁甫支系興商之子----光鵬,在乾隆年間遷往四川。
18.邁甫支系興佐之子----光育,在乾隆年間遷往四川開縣。
19.朝甫支系仁尊之子----興忠,在康熙年間遷往四川東鄉(xiāng)。
20.朝甫支系興儀之子----光祜,在乾隆年間遷往四川。
21.朝甫支系興麒之子----興榮,在康熙年間遷往四川安岳。
22.朝甫支系興讓之子----光叔,在康熙年間遷往四川。
23.朝甫支系世翼之子----仁阜,在天啟年間遷往四川。
24.朝甫支系仁達之子----興舜,在天康熙間遷往四川。
25.朝甫支系興珙之子----光程,在天乾隆間遷往四川。
26.朝甫支系光捷之子----明命,在天乾隆間遷往四川。
27.朝甫支系光祖之子----明虎,在乾隆年間遷往四川云陽縣。
28.朝甫支系明秀之子----代琦,在嘉慶年間遷往四川。
29.材甫支系天壽之子----興羨,在康熙年間遷往四川安岳縣。
30.材甫支系明位之子----歷全,在嘉慶年間遷往四川。
31.材甫支系仁俊之子----興柒,在乾隆年間遷往四川。
32.材甫支系趾世之子----仁玨,在乾隆年間遷往四川。
33.材甫支系興美之子----興羨,在乾隆年間遷往四川安岳縣。
34.材甫支系興隆之子----光貴,在康熙年間遷往四川。
35.材甫支系仁伯之子----興龍,在康熙年間遷往四川。
36.材甫支系正祥之子----世香,在順治年間遷往四川。
37.材甫支系光麒之子----明智,在乾隆年間遷往四川。
38.林甫支系仁辛之子----興監(jiān),在康熙年間遷往四川。
39.洪甫支系天臨之子----興梅,在雍正年間遷往四川。
40.洪甫支系天良之子----興爵,在雍正年間遷往四川安岳縣。
41.洪甫支系世玖之子----天威,在順治年間遷往四川
42.蘭甫支系興桂之子----光惠,在雍正年間遷往四川
43.琦甫支系世默之子----天安,在乾隆年間遷往四川
44.琦甫支系天俊之子----興禮,在康熙年間遷往四川
45.琦甫支系天慈之子----興徹,在雍正年間遷往四川
46.琦甫支系興議之子----光作,在嘉慶年間遷往四川
47.政甫支系正濤之子----世夫,在乾隆年間遷往四川
48.政甫支系明澤之子----歷選,在嘉慶年間遷往四川
49.政甫支系歷坤之子----代彬,在嘉慶年間遷往四川
50.爵甫支系天旺之子----興瑞,在康熙年間遷往四川
理華房:
51.海龍支系海龍之子----鏡甫,在明代年間遷往四川
52.金甫支系公正之子----世瑚,在明代年間遷往四川
53.金甫支系世侃之子----仁科,在明代年間遷往四川
54.金甫支系仁誥之子----興遠,在康熙年間遷往四川
55.金甫支系仁護之子----興偉,在康熙年間遷往四川
56.金甫支系光芨之子----明序,在康熙年間遷往四川
57.廷甫支系世玖之子----仁義,在康熙年間遷往四川
58.廷甫支系世績之子----仁米,在康熙年間遷往四川
59.廷甫支系世緒之子----仁華,在康熙年間遷往四川
60.羅甫支系世譜之子----仁閱,在康熙年間遷往四川安岳
61.羅甫支系興宏之子----光紀,在乾隆年間遷往四川
62.羅甫支系興齊之子----光梅,在雍正年間遷往四川
63.千甫支系奇正之子----世福,在雍正年間遷往四川
64.松甫支系顯秀之子----國權(quán),在崇禎年間遷往四川
65.松甫支系顯智之子----國昌,在崇禎年間遷往四川
66.松甫支系國取之子----世祿,在康熙年間遷往四川
67.松甫支系世果之子----天序,在康熙年間遷往四川陽縣
68.松甫支系世盛之子----天琳,在康熙年間遷往四川陽縣
69.松甫支系世畋之子----天孝,在乾隆年間遷往四川
70.松甫支系光亮之子----明泰,在嘉慶年間遷往四川
71皇甫支系世寶之子----應(yīng)蘭,在崇禎年間遷往四川
72.皇甫支系世杰之子----天申,在康熙年間遷往四川
73.皇甫支系天社之子----興讀,在乾隆年間遷往四川
74.皇甫支系希圣之子----天達,在乾隆年間遷往四川
75.皇甫支系光庭之子----明珍,在嘉慶年間遷往四川
76.劍甫支系世彝之子----天漢,在雍正年間遷往四川在杰縣
77.劍甫支系天龍之子----興俊,在乾隆年間遷往四川
78.劍甫支系天龍之子----興俊,在康熙年間遷往四川
79.森甫支系天加之子----興禎,在乾隆年間遷往四川
80.釗甫支系興明之子----光京,在乾隆年間遷往四川
81.釗甫支系明德之子----歷朝,在乾隆年間遷往四川
82.雄甫支系金正之子----世尊,在康熙年間遷往四川
83.雄甫支系秉正之子----世忠,在康熙年間遷往四川
84.璽甫支系傳顯之子----正極,在雍正年間遷往四川
85.璽甫支系仁吉之子----興陶,在乾隆年間遷往四川
86.省甫支系孝正之子----世富,在康熙年間遷往四川
琦華房:
87.琦華支系瑞華之子----瓊甫,在嘉慶年間遷往四川
88.俊甫支系卓顯之子----國厘,在康熙年間遷往四川
89.學(xué)甫支系候顯之子----國昌,在康熙年間遷往四川
90.學(xué)甫支系世亮之子----天圣,在康熙年間遷往四川
91.琢甫支系世廣之子----天為,在乾隆年間遷往四川
92.琢甫支系興達之子----光信,在乾隆年間遷往四川安岳
93.珍甫支系天泰之子----興立,在乾隆年間遷往四川
94.篪甫支系國寧之子----世表,在康熙年間遷往四川
95.篪甫支系國遜之子----世銀,在康熙年間遷往四川
96.篪甫支系國威之子----世琳,在康熙年間遷往四川
97.篪甫支系世榜之子----天文,在康熙年間遷往四川內(nèi)江縣
98.篪甫支系仁北之子----興明,在乾隆年間遷往四川
99.篪甫支系天岳之子----興杰,在康熙年間遷往四川乾江馬王排
100.篪甫支系仁共之子----興玉,在乾隆年間遷往四川
101.篪甫支系興鏡之子----廣福,在乾隆年間遷往四川
102.篪甫支系興仁之子----光才,在乾隆年間遷往四川
103.篪甫支系興陛之子----光珍,在嘉慶年間遷往四川開縣
104.篪甫支系興永之子----光朝,在乾隆年間遷往四川乾江
福五房:
105.伯甫支系國職之子----世依,在康熙年間遷往四川白石鋪
106.伯甫支系仁山之子----興邦,在乾隆年間遷往四川
107.伯甫支系興泰之子----光韜,在雍正年間遷往四川
108.伯甫支系興寧之子----光達,在雍正年間遷往四川
109.伯甫支系興秧之子----光祿,在康熙年間遷往四川
110.伯甫支系光道之子----明鳳,在乾隆年間遷往四川
111.伯甫支系明譜之子----歷才,在咸豐年間遷往四川
112.甫聰支系世文之子----仁伐,在康熙年間遷往四川
113.甫聰支系仁嘉之子----興良,在乾隆年間遷往四川
114.甫裕支系世碩之子----仁紹,在康熙年間遷往四川
115.甫裕支系仁第之子----興泰,在雍正年間遷往四川
福十六房遷徙四川表錄
(紀文整理)
派名 支屬 父名 何時徙何省縣地名
萬蔣 應(yīng)明 宗浩 嘉靖率妻子酉哥徙四川
行元 應(yīng)明 顯元 崇禎率妻子民安民阜弟則元徙四川
定元 應(yīng)明 顯族 康熙偕弟乾元率妻子徙四川
午元 應(yīng)明 顯贊 康熙率妻子民正民禮徙四川
迪元 應(yīng)明 顯贊 康熙率妻子徙四川
韜元 應(yīng)明 顯瑛 康熙隨叔顯求顯郎顯猷顯瓊徙四川
民瓚 應(yīng)明 孝元 崇禎率妻子自俊自杰自修自位徙四川
民秀 應(yīng)明 忠元 順治率妻子徙四川
民義 應(yīng)明 泳元 康熙偕弟民英徙四川
禎毛 應(yīng)明 進元 康熙偕弟侄自本自集自經(jīng)徙四川
民美 應(yīng)明 嗣元 康熙率妻子自宋自克自遠自俊徙四川
興蛟 應(yīng)明 自祿 乾隆子五兄弟均徙四川
興楚 應(yīng)明 自富 乾隆徙四川
光孝 應(yīng)明 興遠 乾隆徙四川
光豹 應(yīng)明 光發(fā) 乾隆率妻子文德侄文思文性徙四川
光恭 應(yīng)明 興家 乾隆徙四川
光統(tǒng) 應(yīng)明 興業(yè) 乾隆率妻子徙四川
文近 應(yīng)明 光群 乾隆率妻子歷奉與弟文禮徙四川
桐廷 應(yīng)祥 萬通 乾隆率妻子徙四川
日廷 應(yīng)誠 萬虎 萬歷偕弟廷忍廷梅廷橋并妻子徙四川
萬回 應(yīng)誠 秉迪 嘉靖偕侄壬午率妻子徙四川
自昱 應(yīng)誠 民仁 康熙徙四川
祿元 應(yīng)誠 顯烈 萬歷偕弟殿元徙四川
福一房遷徙四川表錄
(紀文整理)
派名 支屬 父名 何時徙何省縣地名
光郁 甫榮 明書 康熙率妻子明達明鳳徙四川
正六 甫祥 顯憲 乾隆徙四川
正熙 甫祥 顯滔 乾隆徙四川
興彝 甫祥 仁謀 順治率妻徙四川
光貞 甫祥 興甸 康熙率妻子五人徙四川
光麟 甫祥 興安 康熙率妻子明惠明遠明智徙四川
光春 甫祥 興孝 康熙徙四川
光正 甫祥 興先 康熙偕弟光值光賢徙四川
光映 甫祥 興紀 康熙率妻子徙四川安岳縣
光昊 甫祥 興守 康熙率子明造等徙四川安岳縣附郭鄉(xiāng)
光修 甫祥 興節(jié) 順治偕弟光俗徙四川
光頎 甫祥 興爵 康熙偕弟光頤侄倫生男彩生徙四川
光順 甫祥 興祿 康熙偕弟光碩等父子兄弟徙四川安岳縣
光須 甫祥 興徹 康熙率妻子明岱等徙四川榘縣流江溪
明桃 甫祥 光瑩 康熙徙四川
明瑞 甫祥 光進 康熙徙四川
明鐸 甫祥 光渙 康熙徙四川
歷乾 甫祥 明佐 乾隆偕弟歷正歷岱徙四川
歷濟 甫祥 明政 康熙率妻子歷準歷顥徙四川
歷志 甫祥 明鳳 康熙偕弟歷榮歷華歷富徙四川
歷豹 甫祥 光炯 康熙徙四川
歷華 甫祥 明吉 康熙偕歷商歷周子代福侄林?(此字為一少在上,蟲在下) 徙四川
歷奇 甫祥 明姬 雍正偕侄愛喜徙四川
歷福 甫祥 明顯 康熙率妻子徙四川
歷誠 甫祥 明極 康熙率妻子徙四川
歷興 甫祥 明胥 康熙率妻子徙四川安岳縣政府
歷作 甫祥 明道 康熙徙四川
歷興 甫祥 明杰 乾隆率妻子三喜晚喜徙四川
代淮 甫祥 歷榮 康熙徙四川
代龍 甫祥 歷裳 乾隆徙四川
代宇 甫祥 歷訊 康熙偕弟代宙代定代賓代宜徙四川
代任 甫祥 歷朝 乾隆徙四川
貴喜 甫祥 歷清 乾隆徙四川
朝俊 甫祥 代乾 乾隆率妻子綱明徙四川
紀鳳 甫祥 綱元 乾隆徙四川
福五房遷徙四川表錄
(紀文整理)
派名 支屬 父名 何時徙何省縣地名
世依 伯甫 國職 康熙率仁六六子徙四川永川縣白石鋪
興邦 伯甫 仁山 乾隆率妻兒老小光諫徙四川
光韜 伯甫 興泰 雍正偕弟光命徙四川
光達 伯甫 光寧 雍正徙四川
光祿 伯甫 興和 康熙偕侄子徙四川
明鳳 伯甫 光道 乾隆徙四川
歷才 伯甫 明譜 咸豐徙四川
興良 甫聰 仁嘉 乾隆率妻子光吉徙四川
仁紹 甫裕 世碩 康熙率妻子興定興正徙四川
興泰 甫裕 仁弟 雍正率妻子光士光禮光仁徙四川
“湖廣填川”說
在巴中民間,廣泛流傳著“湖廣填川”的故事。一些老人常在茶余飯后講述著祖先們是怎樣歷盡艱辛、長途跋涉來到四川,是怎樣反捆著手被押進四川的。他們說,而今四川人有兩個習(xí)慣都與祖先被押著入川有關(guān):
一是人們散步或停留時,總愛把兩手反扣在背后,據(jù)說這是祖先被反剪雙手押入四川一路養(yǎng)成的習(xí)慣,遺留給了后人。
二是把上廁所說成“解手”,也是因為祖先進川時被捆著手,在途中需要大小便時,就向押送的官兵請求解手,于是后人們便習(xí)以為常地把上廁所叫做“解手”了。
“湖廣填川”的人是否是被捆著押入四川的?無足夠的史證。也許有官府強行移民的做法;也許有一家人移往四川時,年輕人不愿去,父輩擔(dān)心他們半路逃離,押著一路前往。
“湖廣填川”是一個移民的大話題,在巴中,主要是說清朝初期的移民。湖廣,是指今湖北、湖南兩省。元朝設(shè)置湖廣行中書省,包括今湖南全境及湖北、廣東、廣西的部分地方。明朝的湖廣布政使司,將今廣東、廣西轄地分出,只包括今湖北、湖南地,仍叫湖廣。清朝初年,也稱為湖廣省,到雍正時,才分為湖北、湖南二省。但兩湖總督仍有湖廣總督之稱。所謂“湖廣填川”,就是指湖北、湖南兩省人口遷居四川。
其實清初遷入四川的外省人口,不只是湖北、湖南,還有其他一些省的人,如朱德元帥的祖先原籍是廣東韶關(guān),清康熙末年到川北,定居儀隴馬鞍場大灣。而其中以兩湖的人入川居多。
據(jù)《巴中縣志》載,巴中移民,不是起于“湖廣填川”。早在晉康帝建元元年(343年),有李壽自貴州安順一帶引僚入蜀,次年諸僚至巴西渠州,漢昌一帶始有僚人。其后蜀漢地區(qū)僚人居其半。古巴州鄉(xiāng)間山野多有“蠻洞子”,據(jù)說這是僚人死后安葬的洞穴。后來隨著時間的推移,僚人同當(dāng)?shù)赝林巳诤贤?。不過,清朝初、中期的“湖廣填川”是巴中歷史上大規(guī)模的移民。
清世祖順治十七年(1660年),四川各地奉命招民墾田。清圣祖康熙十年(1671年),清廷頒行四川招民條例,命各省貧民攜帶妻、子入蜀,開墾者準其入籍,可謂是清初“湖廣填川”開始??滴跏辏?673年),清廷在四川實行招民墾荒,10年起科,就是移民開荒者,耕種滿10年才征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清廷又規(guī)定凡留寓愿墾荒居住者,將其地畝給為永業(yè),后來人們稱“插占為業(yè)”,就是墾荒者自己劃占一片土地為自己墾殖的田業(yè)??滴跷迨荒辏?712年),清廷令各省編審人丁,將增加之?dāng)?shù)進行統(tǒng)計上報,另立清冊,永不加賦;這一年湖廣人民來四川墾荒者甚多,湖廣人民來巴州墾荒者自此年開始,移民浪潮一直延續(xù)到清世宗雍正六年(1728年)。雍正七年(1729年),清廷準各省入川人民每戶酌分水田30畝,或旱田50畝。
從清世祖順治末年到清圣祖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的60多年間,入川移民達100多萬,其中因湖廣人民移居四川的占多數(shù),所以“湖廣填川”成了后代川人、包括巴中一帶的人對移民的通用語。而且現(xiàn)今巴中一帶很多人都說他們的祖先是來自湖北麻城、孝感。據(jù)考證,不一定都是來自那個地方,而是當(dāng)時麻城、孝感是移民集中起程前往四川的出發(fā)地之一。由于一些移民文化程度低,或者人年輕,移居后對自己具體的出生地淡忘,而對移民的出發(fā)地印象深刻,所以大都說他們是來自麻城、孝感。
一些史學(xué)家研究,秦滅巴蜀后,一直到20世紀40年代,四川大規(guī)模的移民有6次之多。
第一次發(fā)生在秦滅巴蜀到滅六國之后。秦始皇遷六國富豪入蜀,如徙趙國卓氏,齊國程鄭,秦國罪人呂不韋等入蜀。
第二次發(fā)生在東漢末年到西晉時期。東漢中原戰(zhàn)亂,南陽、三輔居民數(shù)萬家避亂入蜀,被益州牧劉焉收編為“東川兵”。三國時劉備帶荊州兵萬余人入川。西晉元康七年(297年),雍州、秦州大旱,次年略陽、天水、扶風(fēng)、始平、武都、陽平等6郡流民數(shù)萬家逃饑入蜀。
第三次發(fā)生在北宋靖康二年(1127年)后,金兵南下,陜、豫、甘等地難民紛紛入四川避難。
第四次發(fā)生在元末明初,紅巾軍起義后,近20年戰(zhàn)亂。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湖北地區(qū)紅巾軍明玉珍部千人及隨軍鄉(xiāng)民入川。明初,四川人口稀少,明王朝平定四川后,開始進行有組織的移民活動,主要是將湖北、湖南、廣東、廣西部分人口多的地方的人移往四川。這是第一次“湖廣填川”。
第五次發(fā)生在清初,就是前面所說的清初移民活動,也是四川巴中人民印象最深的“湖廣填川”,應(yīng)當(dāng)說是第二次“湖廣填川”。
第六次發(fā)生在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國民政府遷至重慶,東北、華北、華東大批工廠、學(xué)校、企事業(yè)單位遷移四川、云南、貴州等省,東部人口也隨之內(nèi)遷。
以上六次移民,唯清朝初期規(guī)模最大,在四川人民中影響最深。為什么會發(fā)生這次重大的移民活動?主要原因是明末清初的數(shù)十年間,戰(zhàn)亂、天災(zāi)、瘟疫接連不斷,四川境內(nèi)人口急劇減少。據(jù)通江縣志載,清圣祖康熙四十年(1701年)清查丁口時,全縣攤丁入畝數(shù)僅“九百七十三丁三分”,折合4867人。四川人煙稀少,大片田土荒蕪,人口較多的湖廣移民入川,成為歷史的必然。
其中有一個問題是,清朝初期的“湖廣填川”是否是張獻忠剿四川,殺得雞犬不留引起的?
張獻忠,字秉吾,號敬軒,是陜西延安柳樹澗(今陜西定邊東)的農(nóng)民,于明崇禎三年(1630年),率領(lǐng)米脂18寨農(nóng)民起義,自稱“八大王”,因身長面黃,人稱“黃虎”,在群眾中很有威信。他率領(lǐng)的農(nóng)民軍殺貪官污吏,誅土豪劣坤,所到之處,受到農(nóng)民的歡迎。但貪官污吏、土豪劣紳對他十分痛恨,給他造了不少壞輿論,說什么“八大王”剿四川見人就殺,殺得雞犬不留。張獻忠為什么要剿四川?據(jù)說是因為張獻忠兒時曾隨父販棗至四川內(nèi)江,把驢子拴在一紳士的坊側(cè),糞尿污了石柱,紳士命仆人鞭打張獻忠的父親,張獻忠怒目不敢爭抗,臨走時發(fā)誓說:“將來我再來時,要把爾等殺盡,方泄我恨。”又說,張獻忠起義后,帶兵從湖北進入四川時,在川、鄂邊交界處的碚石扎營,第二天他在兩省交界的地方大便,先在四川境內(nèi)扯草揩擦,正好抓著藿麻 (即蕁麻草——帶毒刺的蝎子草,又名蛤蟆草),手背臀部都被刺痛。他又伸手到湖北境內(nèi)扯草,但草并不刺手。張獻忠就問湖北人,為什么四川的草刺人?回答說,這草叫藿麻。張獻忠頓時火冒三丈,怒氣沖沖地說:“四川人真厲害,連草都這么兇!我就從這里殺起。”還謠傳張獻忠是“天煞星”下凡,并編出童謠唱道:“流流賊,賊流流,上界差他斬人頭,若有一人斬不盡,行使瘟疫在后頭。”還有的說,張獻忠好殺人,因為他有“神經(jīng)病”。
實事求是說,張獻忠入川確實殺了一些人,殺的多是貪官污吏、土豪劣紳、官軍和反對起義軍的人,但四川人口劇減,絕不是張獻忠入川殺少了的,不能歸咎于張獻忠的農(nóng)民起義。
明末清初四川遭受長期的大規(guī)模戰(zhàn)亂達數(shù)十年,張獻忠親率起義軍兩次入蜀先后只是5年短暫時間,而戰(zhàn)亂最長的則是清軍、地方武裝對起義軍的圍剿和張獻忠部反圍剿的拉鋸戰(zhàn);繼而是南明軍與清軍的戰(zhàn)爭,以及南明軍將領(lǐng)內(nèi)部之間的相互爭奪廝殺;其后是吳三桂反清,叛軍與清軍在四川的拉鋸戰(zhàn),又稱“三藩之戰(zhàn)”。這些戰(zhàn)亂,持續(xù)30余年,反反復(fù)復(fù),四川人民遭到一次又一次的屠殺。正如郭沫若指出的那樣:“‘張獻忠剿四川,殺得雞犬不留’的說法有些夸大,但在當(dāng)時,地主殺起義農(nóng)民,農(nóng)民殺反動地主,滿人殺漢人,漢人殺滿人,互相廝殺的數(shù)量一定不小”(引自《張獻忠屠蜀辨》)。
張獻忠于崇禎十三年(1640年)二月,從湖北谷城經(jīng)陜西安康(興安、平利)率軍由漁渡溪第一次攻入四川,用“以走制勝”的戰(zhàn)術(shù)拖垮敵人。但在太平即今萬源縣瑪瑙山與明軍左良玉相戰(zhàn)而敗,犧牲3500多人,3月,官軍賀人龍、李國奇部又大敗張獻忠,起義軍又犧牲1300多人。崇禎十四年(1641年),張獻忠率部轉(zhuǎn)戰(zhàn)川北、川東,在開縣擊破明軍后入湖北。第一次入川在川東北部分地方活動僅兩年時間。清世祖順治元年至順治三年(1644年—1646年)約3年時間,張獻忠第二次攻四川,在成都建立“大西”農(nóng)民政權(quán),1646年8月,被官軍逐出成都,趕到川北,是年11月在西充鳳凰山被清軍豪格部突襲,張獻忠不幸中箭犧牲。張獻忠這兩次入川只有5年時間,他根本不可能親率其部把四川殺得雞犬不留。
1923年成書的《清代通史》所述:“獻忠性嗜殺,屠戮之殘,亙古無聞……共殺男女六萬萬有奇,川中人跡殆盡。”可謂是離奇的夸大。明朝萬歷六年(1518年),四川人口僅310萬,全國人口也才6069萬,張獻忠入川時,四川人口也不過三四百萬,怎么能殺出6億多人來?真是彌天大謊。
那么屠殺四川人民的主要兇手究竟是誰?一是張獻忠犧牲后,四川大部分地區(qū)為明軍占有,他們變本加厲鎮(zhèn)壓農(nóng)民起義,其內(nèi)部互相攻伐,爭權(quán)奪利,擴充地盤,擁兵自雄,給四川人民帶來巨大災(zāi)難。清初楊鴻基在《蜀難紀實》中說得具體:“(殘明軍)聞賊北去,相與倡言恢復(fù)……日以撻糧為名,日出搶掠,其難更酷于賊……每得一人,綁刺炮烙,必得財物而后已……故民雖免于刀刃,而死于拷掠者十常八九也……糧罄盡……已有人相食者,而諸兵搜劫無已,民不能出而求食,故不死于兵則死于餓。”
再是張獻忠犧牲后,清軍一方面鎮(zhèn)壓農(nóng)民起義軍,一方面與明軍交鋒,斗爭十分殘酷。《東華錄》順治七載,順治三年(1646年),清軍突襲張獻忠,“斬首數(shù)萬計”;順治四年(1647年)十一月,“清軍將領(lǐng)梁一訓(xùn)驅(qū)殘民數(shù)千北去,至綿州,又盡殺之,成都人殆盡”;順治九年(1652年),清軍在保寧“擒斬(王)復(fù)臣及偽將等二百余員、賊兵四萬余級”。順治十六年(1659年),清軍才占領(lǐng)大部分四川。
還有康熙十二年(1673年),吳三桂在云南發(fā)動叛亂,派王屏藩攻入四川,對四川的破壞也大。據(jù)《艷氵預(yù) 囊》卷五《王屏藩擾亂川陜》一文記:“所在地方,劫掠財賄,有不從者,即誣以罪,傾其身……廣(元)、南(江)、通(江)、巴(州)、太平(萬源)諸州縣,宏(指王屏藩的北路將軍譚宏)兵絡(luò)繹不絕,勒索居民,十室九空,或涉深山窮谷人跡罕到之地,尚不得免。”
以上三段時間,滿人與漢人之間,地主與農(nóng)民之間,漢人與漢人之間的殘酷斗爭,四川人民被大量殺戮。加之在這段時間里,四川天災(zāi)、瘟疫嚴重。《蜀碧》卷四記,順治五年(1648年),四川“瘟疫流行,有大頭瘟,頭發(fā)腫赤,大幾如斗;有馬眼睛,雙目黃大,森然挺露;有馬蹄瘟,自膝至脛,青腫如一,狀似馬蹄。三病中者不救”。又據(jù)新修《蒼溪縣志·大事記》載,順治初年大旱、大饑、大疫席卷大半四川,川北蒼溪、達縣等地特重。順治四年(1647年),“饑餓頻仍,蒼溪似洪荒之世。次年,又連遭大旱、大饑、大疫,人自相食,存者萬分之一。”據(jù)一些地方傳,當(dāng)時四川一些地方還遭虎災(zāi)。川南瀘州,岸上有數(shù)十虎魚貫而行。富順縣境內(nèi),“數(shù)年斷絕人煙,虎豹生殖轉(zhuǎn)盛,晝夜群游城郭村圩之內(nèi)……”在榮縣,張懋嘗主仆8人至榮縣上任,城中四處無人,天尚未黑,群虎竄出,8人之中,5人葬身虎口。川北的南充縣“群虎自山中出……”劉石溪在《蜀龜鑒》中述:“川南……死于瘟虎者十二、三;川北……死于瘟虎者十一、二;川東死于瘟虎者十二、三;川西……死于瘟虎者十一、二”(引自王綱《清代四川史》)。由此不難看出,戰(zhàn)亂、天災(zāi)、瘟疫,是四川人丁劇減的直接原因。
清初從湖廣入川的移民,據(jù)說是走時自己帶著本家前三代人的靈牌(死了的)或神位(沒死的),作為到四川后敬奉祖宗的偶像,立在堂屋的神龕上,每逢佳節(jié),必備香蠟紙帛和供品在神龕前跪拜。清圣祖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間入籍巴州一帶的湖廣人,到了民國末年,已經(jīng)是第9代、10代或11代人了?,F(xiàn)在的巴中人(包括通江、南江、昌),在清代以前的土著居民是很少的,土著人僅存十之有二。巴州區(qū)《鼎山志·附錄·考辨》中述道:“傳說‘八大王’張獻忠來鼎山,鼎山寨集張、梁、白、趙、董、譙、周、何、嚴、王這10姓人,在何老三的領(lǐng)導(dǎo)下,拒險自己獲救……這10姓人就是后來鼎山的土著人口,其余則是湖廣填川來的客家人。”訪問不少老人,都承認這一說法。但經(jīng)查閱這10姓人的家史、族譜、碑記,則不盡然,這10姓人的大多數(shù),先祖還是湖廣填川來的。就連何老三之弟何三禹的后裔,也說他先祖是湖廣填川來的,有何應(yīng)文的碑文可核。在巴州區(qū)鼎山一帶,據(jù)說鞏、康、劉三姓是土著人,因為劉姓祖婆朱氏與康姓結(jié)為夫妻,生二子,一姓康,一姓劉,所以后來每逢大的祭祀,劉姓敲鑼打鼓去康家祠堂祭祖,且互不通婚。
清初規(guī)??涨暗哪媳备魇】兔袢氪▔ㄖ常顾拇ㄔ诙潭痰臄?shù)十年內(nèi),在戰(zhàn)亂、災(zāi)荒、瘟疫的廢墟上,恢復(fù)并發(fā)展了四川的經(jīng)濟社會。墾田數(shù)從康熙十年(1671年)的14810頃猛增到雍正六年(1728年)的431221頃,50余年間,耕地面積增加了29倍有奇。糧食、經(jīng)濟作物均獲得前所未有的增長。絲綢業(yè)、礦業(yè)、鹽井、造紙、釀酒等手工業(yè)生產(chǎn)也獲得突飛猛進的發(fā)展。
移民入川,對四川的文化、習(xí)俗影響很大。最初移民入川在宗教、文化、方言、婚嫁、衣、食、住、行等方面均維持原籍方式,移民社會呈現(xiàn)出多姿多彩的文化、習(xí)俗。在四川遍布各地的客籍會館、公所,就是保留下來的獨特的移民異地文明??图畷^往往是入川各地客商集資建造,移民將其作為酬神演戲、聯(lián)絡(luò)同鄉(xiāng)、款敘鄉(xiāng)情的主要場所。所立會館,兩湖叫“禹王宮”,兩粵叫“南華宮”,福建叫“天后宮”,江左(長江下游南岸地區(qū))叫“萬壽宮”。地方官叫“客長”,“設(shè)客民之長以約束之”,凡居民人等,小有牙角,即會客長、街保評議是非。在這種情況下,人多勢眾就強,就是一些土著居民,也依附和冒充入川最多的湖廣省和麻城縣籍人,以求得庇護和支持,于是就形成了“川地多楚民”了。
福一房遷徙四川表錄
(紀文整理)
派名 支屬 父名 何時徙何省縣地名
光郁 甫榮 明書 康熙率妻子明達明鳳徙四川
正六 甫祥 顯憲 乾隆徙四川
正熙 甫祥 顯滔 乾隆徙四川
興彝 甫祥 仁謀 順治率妻徙四川
光貞 甫祥 興甸 康熙率妻子五人徙四川
光麟 甫祥 興安 康熙率妻子明惠明遠明智徙四川
光春 甫祥 興孝 康熙徙四川
光正 甫祥 興先 康熙偕弟光值光賢徙四川
光映 甫祥 興紀 康熙率妻子徙四川安岳縣
光昊 甫祥 興守 康熙率子明造等徙四川安岳縣附郭鄉(xiāng)
光修 甫祥 興節(jié) 順治偕弟光俗徙四川
光頎 甫祥 興爵 康熙偕弟光頤侄倫生男彩生徙四川
光順 甫祥 興祿 康熙偕弟光碩等父子兄弟徙四川安岳縣
光須 甫祥 興徹 康熙率妻子明岱等徙四川榘縣流江溪
明桃 甫祥 光瑩 康熙徙四川
明瑞 甫祥 光進 康熙徙四川
明鐸 甫祥 光渙 康熙徙四川
歷乾 甫祥 明佐 乾隆偕弟歷正歷岱徙四川
歷濟 甫祥 明政 康熙率妻子歷準歷顥徙四川
歷志 甫祥 明鳳 康熙偕弟歷榮歷華歷富徙四川
歷豹 甫祥 光炯 康熙徙四川
歷華 甫祥 明吉 康熙偕歷商歷周子代福侄林?(此字為一少在上,蟲在下) 徙四川
歷奇 甫祥 明姬 雍正偕侄愛喜徙四川
歷福 甫祥 明顯 康熙率妻子徙四川
歷誠 甫祥 明極 康熙率妻子徙四川
歷興 甫祥 明胥 康熙率妻子徙四川安岳縣政府
歷作 甫祥 明道 康熙徙四川
歷興 甫祥 明杰 乾隆率妻子三喜晚喜徙四川
代淮 甫祥 歷榮 康熙徙四川
代龍 甫祥 歷裳 乾隆徙四川
代宇 甫祥 歷訊 康熙偕弟代宙代定代賓代宜徙四川
代任 甫祥 歷朝 乾隆徙四川
貴喜 甫祥 歷清 乾隆徙四川
朝俊 甫祥 代乾 乾隆率妻子綱明徙四川
紀鳳 甫祥 綱元 乾隆徙四川
福五房遷徙四川表錄
(紀文整理)
派名 支屬 父名 何時徙何省縣地名
世依 伯甫 國職 康熙率仁六六子徙四川永川縣白石鋪
興邦 伯甫 仁山 乾隆率妻兒老小光諫徙四川
光韜 伯甫 興泰 雍正偕弟光命徙四川
光達 伯甫 光寧 雍正徙四川
光祿 伯甫 興和 康熙偕侄子徙四川
明鳳 伯甫 光道 乾隆徙四川
歷才 伯甫 明譜 咸豐徙四川
興良 甫聰 仁嘉 乾隆率妻子光吉徙四川
仁紹 甫裕 世碩 康熙率妻子興定興正徙四川
興泰 甫裕 仁弟 雍正率妻子光士光禮光仁徙四川
“湖廣填川”說
在巴中民間,廣泛流傳著“湖廣填川”的故事。一些老人常在茶余飯后講述著祖先們是怎樣歷盡艱辛、長途跋涉來到四川,是怎樣反捆著手被押進四川的。他們說,而今四川人有兩個習(xí)慣都與祖先被押著入川有關(guān):
一是人們散步或停留時,總愛把兩手反扣在背后,據(jù)說這是祖先被反剪雙手押入四川一路養(yǎng)成的習(xí)慣,遺留給了后人。
二是把上廁所說成“解手”,也是因為祖先進川時被捆著手,在途中需要大小便時,就向押送的官兵請求解手,于是后人們便習(xí)以為常地把上廁所叫做“解手”了。
“湖廣填川”的人是否是被捆著押入四川的?無足夠的史證。也許有官府強行移民的做法;也許有一家人移往四川時,年輕人不愿去,父輩擔(dān)心他們半路逃離,押著一路前往。
“湖廣填川”是一個移民的大話題,在巴中,主要是說清朝初期的移民。湖廣,是指今湖北、湖南兩省。元朝設(shè)置湖廣行中書省,包括今湖南全境及湖北、廣東、廣西的部分地方。明朝的湖廣布政使司,將今廣東、廣西轄地分出,只包括今湖北、湖南地,仍叫湖廣。清朝初年,也稱為湖廣省,到雍正時,才分為湖北、湖南二省。但兩湖總督仍有湖廣總督之稱。所謂“湖廣填川”,就是指湖北、湖南兩省人口遷居四川。
其實清初遷入四川的外省人口,不只是湖北、湖南,還有其他一些省的人,如朱德元帥的祖先原籍是廣東韶關(guān),清康熙末年到川北,定居儀隴馬鞍場大灣。而其中以兩湖的人入川居多。
據(jù)《巴中縣志》載,巴中移民,不是起于“湖廣填川”。早在晉康帝建元元年(343年),有李壽自貴州安順一帶引僚入蜀,次年諸僚至巴西渠州,漢昌一帶始有僚人。其后蜀漢地區(qū)僚人居其半。古巴州鄉(xiāng)間山野多有“蠻洞子”,據(jù)說這是僚人死后安葬的洞穴。后來隨著時間的推移,僚人同當(dāng)?shù)赝林巳诤贤?。不過,清朝初、中期的“湖廣填川”是巴中歷史上大規(guī)模的移民。
清世祖順治十七年(1660年),四川各地奉命招民墾田。清圣祖康熙十年(1671年),清廷頒行四川招民條例,命各省貧民攜帶妻、子入蜀,開墾者準其入籍,可謂是清初“湖廣填川”開始??滴跏辏?673年),清廷在四川實行招民墾荒,10年起科,就是移民開荒者,耕種滿10年才征稅??滴醵拍辏?690年),清廷又規(guī)定凡留寓愿墾荒居住者,將其地畝給為永業(yè),后來人們稱“插占為業(yè)”,就是墾荒者自己劃占一片土地為自己墾殖的田業(yè)??滴跷迨荒辏?712年),清廷令各省編審人丁,將增加之?dāng)?shù)進行統(tǒng)計上報,另立清冊,永不加賦;這一年湖廣人民來四川墾荒者甚多,湖廣人民來巴州墾荒者自此年開始,移民浪潮一直延續(xù)到清世宗雍正六年(1728年)。雍正七年(1729年),清廷準各省入川人民每戶酌分水田30畝,或旱田50畝。
從清世祖順治末年到清圣祖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的60多年間,入川移民達100多萬,其中因湖廣人民移居四川的占多數(shù),所以“湖廣填川”成了后代川人、包括巴中一帶的人對移民的通用語。而且現(xiàn)今巴中一帶很多人都說他們的祖先是來自湖北麻城、孝感。據(jù)考證,不一定都是來自那個地方,而是當(dāng)時麻城、孝感是移民集中起程前往四川的出發(fā)地之一。由于一些移民文化程度低,或者人年輕,移居后對自己具體的出生地淡忘,而對移民的出發(fā)地印象深刻,所以大都說他們是來自麻城、孝感。
一些史學(xué)家研究,秦滅巴蜀后,一直到20世紀40年代,四川大規(guī)模的移民有6次之多。
第一次發(fā)生在秦滅巴蜀到滅六國之后。秦始皇遷六國富豪入蜀,如徙趙國卓氏,齊國程鄭,秦國罪人呂不韋等入蜀。
第二次發(fā)生在東漢末年到西晉時期。東漢中原戰(zhàn)亂,南陽、三輔居民數(shù)萬家避亂入蜀,被益州牧劉焉收編為“東川兵”。三國時劉備帶荊州兵萬余人入川。西晉元康七年(297年),雍州、秦州大旱,次年略陽、天水、扶風(fēng)、始平、武都、陽平等6郡流民數(shù)萬家逃饑入蜀。
第三次發(fā)生在北宋靖康二年(1127年)后,金兵南下,陜、豫、甘等地難民紛紛入四川避難。
第四次發(fā)生在元末明初,紅巾軍起義后,近20年戰(zhàn)亂。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湖北地區(qū)紅巾軍明玉珍部千人及隨軍鄉(xiāng)民入川。明初,四川人口稀少,明王朝平定四川后,開始進行有組織的移民活動,主要是將湖北、湖南、廣東、廣西部分人口多的地方的人移往四川。這是第一次“湖廣填川”。
第五次發(fā)生在清初,就是前面所說的清初移民活動,也是四川巴中人民印象最深的“湖廣填川”,應(yīng)當(dāng)說是第二次“湖廣填川”。
第六次發(fā)生在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國民政府遷至重慶,東北、華北、華東大批工廠、學(xué)校、企事業(yè)單位遷移四川、云南、貴州等省,東部人口也隨之內(nèi)遷。
以上六次移民,唯清朝初期規(guī)模最大,在四川人民中影響最深。為什么會發(fā)生這次重大的移民活動?主要原因是明末清初的數(shù)十年間,戰(zhàn)亂、天災(zāi)、瘟疫接連不斷,四川境內(nèi)人口急劇減少。據(jù)通江縣志載,清圣祖康熙四十年(1701年)清查丁口時,全縣攤丁入畝數(shù)僅“九百七十三丁三分”,折合4867人。四川人煙稀少,大片田土荒蕪,人口較多的湖廣移民入川,成為歷史的必然。
其中有一個問題是,清朝初期的“湖廣填川”是否是張獻忠剿四川,殺得雞犬不留引起的?
張獻忠,字秉吾,號敬軒,是陜西延安柳樹澗(今陜西定邊東)的農(nóng)民,于明崇禎三年(1630年),率領(lǐng)米脂18寨農(nóng)民起義,自稱“八大王”,因身長面黃,人稱“黃虎”,在群眾中很有威信。他率領(lǐng)的農(nóng)民軍殺貪官污吏,誅土豪劣坤,所到之處,受到農(nóng)民的歡迎。但貪官污吏、土豪劣紳對他十分痛恨,給他造了不少壞輿論,說什么“八大王”剿四川見人就殺,殺得雞犬不留。張獻忠為什么要剿四川?據(jù)說是因為張獻忠兒時曾隨父販棗至四川內(nèi)江,把驢子拴在一紳士的坊側(cè),糞尿污了石柱,紳士命仆人鞭打張獻忠的父親,張獻忠怒目不敢爭抗,臨走時發(fā)誓說:“將來我再來時,要把爾等殺盡,方泄我恨。”又說,張獻忠起義后,帶兵從湖北進入四川時,在川、鄂邊交界處的碚石扎營,第二天他在兩省交界的地方大便,先在四川境內(nèi)扯草揩擦,正好抓著藿麻 (即蕁麻草——帶毒刺的蝎子草,又名蛤蟆草),手背臀部都被刺痛。他又伸手到湖北境內(nèi)扯草,但草并不刺手。張獻忠就問湖北人,為什么四川的草刺人?回答說,這草叫藿麻。張獻忠頓時火冒三丈,怒氣沖沖地說:“四川人真厲害,連草都這么兇!我就從這里殺起。”還謠傳張獻忠是“天煞星”下凡,并編出童謠唱道:“流流賊,賊流流,上界差他斬人頭,若有一人斬不盡,行使瘟疫在后頭。”還有的說,張獻忠好殺人,因為他有“神經(jīng)病”。
實事求是說,張獻忠入川確實殺了一些人,殺的多是貪官污吏、土豪劣紳、官軍和反對起義軍的人,但四川人口劇減,絕不是張獻忠入川殺少了的,不能歸咎于張獻忠的農(nóng)民起義。
明末清初四川遭受長期的大規(guī)模戰(zhàn)亂達數(shù)十年,張獻忠親率起義軍兩次入蜀先后只是5年短暫時間,而戰(zhàn)亂最長的則是清軍、地方武裝對起義軍的圍剿和張獻忠部反圍剿的拉鋸戰(zhàn);繼而是南明軍與清軍的戰(zhàn)爭,以及南明軍將領(lǐng)內(nèi)部之間的相互爭奪廝殺;其后是吳三桂反清,叛軍與清軍在四川的拉鋸戰(zhàn),又稱“三藩之戰(zhàn)”。這些戰(zhàn)亂,持續(xù)30余年,反反復(fù)復(fù),四川人民遭到一次又一次的屠殺。正如郭沫若指出的那樣:“‘張獻忠剿四川,殺得雞犬不留’的說法有些夸大,但在當(dāng)時,地主殺起義農(nóng)民,農(nóng)民殺反動地主,滿人殺漢人,漢人殺滿人,互相廝殺的數(shù)量一定不小”(引自《張獻忠屠蜀辨》)。
張獻忠于崇禎十三年(1640年)二月,從湖北谷城經(jīng)陜西安康(興安、平利)率軍由漁渡溪第一次攻入四川,用“以走制勝”的戰(zhàn)術(shù)拖垮敵人。但在太平即今萬源縣瑪瑙山與明軍左良玉相戰(zhàn)而敗,犧牲3500多人,3月,官軍賀人龍、李國奇部又大敗張獻忠,起義軍又犧牲1300多人。崇禎十四年(1641年),張獻忠率部轉(zhuǎn)戰(zhàn)川北、川東,在開縣擊破明軍后入湖北。第一次入川在川東北部分地方活動僅兩年時間。清世祖順治元年至順治三年(1644年—1646年)約3年時間,張獻忠第二次攻四川,在成都建立“大西”農(nóng)民政權(quán),1646年8月,被官軍逐出成都,趕到川北,是年11月在西充鳳凰山被清軍豪格部突襲,張獻忠不幸中箭犧牲。張獻忠這兩次入川只有5年時間,他根本不可能親率其部把四川殺得雞犬不留。
1923年成書的《清代通史》所述:“獻忠性嗜殺,屠戮之殘,亙古無聞……共殺男女六萬萬有奇,川中人跡殆盡。”可謂是離奇的夸大。明朝萬歷六年(1518年),四川人口僅310萬,全國人口也才6069萬,張獻忠入川時,四川人口也不過三四百萬,怎么能殺出6億多人來?真是彌天大謊。
那么屠殺四川人民的主要兇手究竟是誰?一是張獻忠犧牲后,四川大部分地區(qū)為明軍占有,他們變本加厲鎮(zhèn)壓農(nóng)民起義,其內(nèi)部互相攻伐,爭權(quán)奪利,擴充地盤,擁兵自雄,給四川人民帶來巨大災(zāi)難。清初楊鴻基在《蜀難紀實》中說得具體:“(殘明軍)聞賊北去,相與倡言恢復(fù)……日以撻糧為名,日出搶掠,其難更酷于賊……每得一人,綁刺炮烙,必得財物而后已……故民雖免于刀刃,而死于拷掠者十常八九也……糧罄盡……已有人相食者,而諸兵搜劫無已,民不能出而求食,故不死于兵則死于餓。”
再是張獻忠犧牲后,清軍一方面鎮(zhèn)壓農(nóng)民起義軍,一方面與明軍交鋒,斗爭十分殘酷?!稏|華錄》順治七載,順治三年(1646年),清軍突襲張獻忠,“斬首數(shù)萬計”;順治四年(1647年)十一月,“清軍將領(lǐng)梁一訓(xùn)驅(qū)殘民數(shù)千北去,至綿州,又盡殺之,成都人殆盡”;順治九年(1652年),清軍在保寧“擒斬(王)復(fù)臣及偽將等二百余員、賊兵四萬余級”。順治十六年(1659年),清軍才占領(lǐng)大部分四川。
還有康熙十二年(1673年),吳三桂在云南發(fā)動叛亂,派王屏藩攻入四川,對四川的破壞也大。據(jù)《艷氵預(yù) 囊》卷五《王屏藩擾亂川陜》一文記:“所在地方,劫掠財賄,有不從者,即誣以罪,傾其身……廣(元)、南(江)、通(江)、巴(州)、太平(萬源)諸州縣,宏(指王屏藩的北路將軍譚宏)兵絡(luò)繹不絕,勒索居民,十室九空,或涉深山窮谷人跡罕到之地,尚不得免。”
以上三段時間,滿人與漢人之間,地主與農(nóng)民之間,漢人與漢人之間的殘酷斗爭,四川人民被大量殺戮。加之在這段時間里,四川天災(zāi)、瘟疫嚴重?!妒癖獭肪硭挠?,順治五年(1648年),四川“瘟疫流行,有大頭瘟,頭發(fā)腫赤,大幾如斗;有馬眼睛,雙目黃大,森然挺露;有馬蹄瘟,自膝至脛,青腫如一,狀似馬蹄。三病中者不救”。又據(jù)新修《蒼溪縣志·大事記》載,順治初年大旱、大饑、大疫席卷大半四川,川北蒼溪、達縣等地特重。順治四年(1647年),“饑餓頻仍,蒼溪似洪荒之世。次年,又連遭大旱、大饑、大疫,人自相食,存者萬分之一。”據(jù)一些地方傳,當(dāng)時四川一些地方還遭虎災(zāi)。川南瀘州,岸上有數(shù)十虎魚貫而行。富順縣境內(nèi),“數(shù)年斷絕人煙,虎豹生殖轉(zhuǎn)盛,晝夜群游城郭村圩之內(nèi)……”在榮縣,張懋嘗主仆8人至榮縣上任,城中四處無人,天尚未黑,群虎竄出,8人之中,5人葬身虎口。川北的南充縣“群虎自山中出……”劉石溪在《蜀龜鑒》中述:“川南……死于瘟虎者十二、三;川北……死于瘟虎者十一、二;川東死于瘟虎者十二、三;川西……死于瘟虎者十一、二”(引自王綱《清代四川史》)。由此不難看出,戰(zhàn)亂、天災(zāi)、瘟疫,是四川人丁劇減的直接原因。
清初從湖廣入川的移民,據(jù)說是走時自己帶著本家前三代人的靈牌(死了的)或神位(沒死的),作為到四川后敬奉祖宗的偶像,立在堂屋的神龕上,每逢佳節(jié),必備香蠟紙帛和供品在神龕前跪拜。清圣祖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間入籍巴州一帶的湖廣人,到了民國末年,已經(jīng)是第9代、10代或11代人了?,F(xiàn)在的巴中人(包括通江、南江、昌),在清代以前的土著居民是很少的,土著人僅存十之有二。巴州區(qū)《鼎山志·附錄·考辨》中述道:“傳說‘八大王’張獻忠來鼎山,鼎山寨集張、梁、白、趙、董、譙、周、何、嚴、王這10姓人,在何老三的領(lǐng)導(dǎo)下,拒險自己獲救……這10姓人就是后來鼎山的土著人口,其余則是湖廣填川來的客家人。”訪問不少老人,都承認這一說法。但經(jīng)查閱這10姓人的家史、族譜、碑記,則不盡然,這10姓人的大多數(shù),先祖還是湖廣填川來的。就連何老三之弟何三禹的后裔,也說他先祖是湖廣填川來的,有何應(yīng)文的碑文可核。在巴州區(qū)鼎山一帶,據(jù)說鞏、康、劉三姓是土著人,因為劉姓祖婆朱氏與康姓結(jié)為夫妻,生二子,一姓康,一姓劉,所以后來每逢大的祭祀,劉姓敲鑼打鼓去康家祠堂祭祖,且互不通婚。
清初規(guī)??涨暗哪媳备魇】兔袢氪▔ㄖ?,使四川在短短的數(shù)十年內(nèi),在戰(zhàn)亂、災(zāi)荒、瘟疫的廢墟上,恢復(fù)并發(fā)展了四川的經(jīng)濟社會。墾田數(shù)從康熙十年(1671年)的14810頃猛增到雍正六年(1728年)的431221頃,50余年間,耕地面積增加了29倍有奇。糧食、經(jīng)濟作物均獲得前所未有的增長。絲綢業(yè)、礦業(yè)、鹽井、造紙、釀酒等手工業(yè)生產(chǎn)也獲得突飛猛進的發(fā)展。
移民入川,對四川的文化、習(xí)俗影響很大。最初移民入川在宗教、文化、方言、婚嫁、衣、食、住、行等方面均維持原籍方式,移民社會呈現(xiàn)出多姿多彩的文化、習(xí)俗。在四川遍布各地的客籍會館、公所,就是保留下來的獨特的移民異地文明??图畷^往往是入川各地客商集資建造,移民將其作為酬神演戲、聯(lián)絡(luò)同鄉(xiāng)、款敘鄉(xiāng)情的主要場所。所立會館,兩湖叫“禹王宮”,兩粵叫“南華宮”,福建叫“天后宮”,江左(長江下游南岸地區(qū))叫“萬壽宮”。地方官叫“客長”,“設(shè)客民之長以約束之”,凡居民人等,小有牙角,即會客長、街保評議是非。在這種情況下,人多勢眾就強,就是一些土著居民,也依附和冒充入川最多的湖廣省和麻城縣籍人,以求得庇護和支持,于是就形成了“川地多楚民”了。
福一房遷徙四川表錄
(紀文整理)
派名 支屬 父名 何時徙何省縣地名
光郁 甫榮 明書 康熙率妻子明達明鳳徙四川
正六 甫祥 顯憲 乾隆徙四川
正熙 甫祥 顯滔 乾隆徙四川
興彝 甫祥 仁謀 順治率妻徙四川
光貞 甫祥 興甸 康熙率妻子五人徙四川
光麟 甫祥 興安 康熙率妻子明惠明遠明智徙四川
光春 甫祥 興孝 康熙徙四川
光正 甫祥 興先 康熙偕弟光值光賢徙四川
光映 甫祥 興紀 康熙率妻子徙四川安岳縣
光昊 甫祥 興守 康熙率子明造等徙四川安岳縣附郭鄉(xiāng)
光修 甫祥 興節(jié) 順治偕弟光俗徙四川
光頎 甫祥 興爵 康熙偕弟光頤侄倫生男彩生徙四川
光順 甫祥 興祿 康熙偕弟光碩等父子兄弟徙四川安岳縣
光須 甫祥 興徹 康熙率妻子明岱等徙四川榘縣流江溪
明桃 甫祥 光瑩 康熙徙四川
明瑞 甫祥 光進 康熙徙四川
明鐸 甫祥 光渙 康熙徙四川
歷乾 甫祥 明佐 乾隆偕弟歷正歷岱徙四川
歷濟 甫祥 明政 康熙率妻子歷準歷顥徙四川
歷志 甫祥 明鳳 康熙偕弟歷榮歷華歷富徙四川
歷豹 甫祥 光炯 康熙徙四川
歷華 甫祥 明吉 康熙偕歷商歷周子代福侄林?(此字為一少在上,蟲在下) 徙四川
歷奇 甫祥 明姬 雍正偕侄愛喜徙四川
歷福 甫祥 明顯 康熙率妻子徙四川
歷誠 甫祥 明極 康熙率妻子徙四川
歷興 甫祥 明胥 康熙率妻子徙四川安岳縣政府
歷作 甫祥 明道 康熙徙四川
歷興 甫祥 明杰 乾隆率妻子三喜晚喜徙四川
代淮 甫祥 歷榮 康熙徙四川
代龍 甫祥 歷裳 乾隆徙四川
代宇 甫祥 歷訊 康熙偕弟代宙代定代賓代宜徙四川
代任 甫祥 歷朝 乾隆徙四川
貴喜 甫祥 歷清 乾隆徙四川
朝俊 甫祥 代乾 乾隆率妻子綱明徙四川
紀鳳 甫祥 綱元 乾隆徙四川
福五房遷徙四川表錄
(紀文整理)
派名 支屬 父名 何時徙何省縣地名
世依 伯甫 國職 康熙率仁六六子徙四川永川縣白石鋪
興邦 伯甫 仁山 乾隆率妻兒老小光諫徙四川
光韜 伯甫 興泰 雍正偕弟光命徙四川
光達 伯甫 光寧 雍正徙四川
光祿 伯甫 興和 康熙偕侄子徙四川
明鳳 伯甫 光道 乾隆徙四川
歷才 伯甫 明譜 咸豐徙四川
興良 甫聰 仁嘉 乾隆率妻子光吉徙四川
仁紹 甫裕 世碩 康熙率妻子興定興正徙四川
興泰 甫裕 仁弟 雍正率妻子光士光禮光仁徙四川
“湖廣填川”說
在巴中民間,廣泛流傳著“湖廣填川”的故事。一些老人常在茶余飯后講述著祖先們是怎樣歷盡艱辛、長途跋涉來到四川,是怎樣反捆著手被押進四川的。他們說,而今四川人有兩個習(xí)慣都與祖先被押著入川有關(guān):
一是人們散步或停留時,總愛把兩手反扣在背后,據(jù)說這是祖先被反剪雙手押入四川一路養(yǎng)成的習(xí)慣,遺留給了后人。
二是把上廁所說成“解手”,也是因為祖先進川時被捆著手,在途中需要大小便時,就向押送的官兵請求解手,于是后人們便習(xí)以為常地把上廁所叫做“解手”了。
“湖廣填川”的人是否是被捆著押入四川的?無足夠的史證。也許有官府強行移民的做法;也許有一家人移往四川時,年輕人不愿去,父輩擔(dān)心他們半路逃離,押著一路前往。
“湖廣填川”是一個移民的大話題,在巴中,主要是說清朝初期的移民。湖廣,是指今湖北、湖南兩省。元朝設(shè)置湖廣行中書省,包括今湖南全境及湖北、廣東、廣西的部分地方。明朝的湖廣布政使司,將今廣東、廣西轄地分出,只包括今湖北、湖南地,仍叫湖廣。清朝初年,也稱為湖廣省,到雍正時,才分為湖北、湖南二省。但兩湖總督仍有湖廣總督之稱。所謂“湖廣填川”,就是指湖北、湖南兩省人口遷居四川。
其實清初遷入四川的外省人口,不只是湖北、湖南,還有其他一些省的人,如朱德元帥的祖先原籍是廣東韶關(guān),清康熙末年到川北,定居儀隴馬鞍場大灣。而其中以兩湖的人入川居多。
據(jù)《巴中縣志》載,巴中移民,不是起于“湖廣填川”。早在晉康帝建元元年(343年),有李壽自貴州安順一帶引僚入蜀,次年諸僚至巴西渠州,漢昌一帶始有僚人。其后蜀漢地區(qū)僚人居其半。古巴州鄉(xiāng)間山野多有“蠻洞子”,據(jù)說這是僚人死后安葬的洞穴。后來隨著時間的推移,僚人同當(dāng)?shù)赝林巳诤贤?。不過,清朝初、中期的“湖廣填川”是巴中歷史上大規(guī)模的移民。
清世祖順治十七年(1660年),四川各地奉命招民墾田。清圣祖康熙十年(1671年),清廷頒行四川招民條例,命各省貧民攜帶妻、子入蜀,開墾者準其入籍,可謂是清初“湖廣填川”開始??滴跏辏?673年),清廷在四川實行招民墾荒,10年起科,就是移民開荒者,耕種滿10年才征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清廷又規(guī)定凡留寓愿墾荒居住者,將其地畝給為永業(yè),后來人們稱“插占為業(yè)”,就是墾荒者自己劃占一片土地為自己墾殖的田業(yè)。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清廷令各省編審人丁,將增加之?dāng)?shù)進行統(tǒng)計上報,另立清冊,永不加賦;這一年湖廣人民來四川墾荒者甚多,湖廣人民來巴州墾荒者自此年開始,移民浪潮一直延續(xù)到清世宗雍正六年(1728年)。雍正七年(1729年),清廷準各省入川人民每戶酌分水田30畝,或旱田50畝。
從清世祖順治末年到清圣祖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的60多年間,入川移民達100多萬,其中因湖廣人民移居四川的占多數(shù),所以“湖廣填川”成了后代川人、包括巴中一帶的人對移民的通用語。而且現(xiàn)今巴中一帶很多人都說他們的祖先是來自湖北麻城、孝感。據(jù)考證,不一定都是來自那個地方,而是當(dāng)時麻城、孝感是移民集中起程前往四川的出發(fā)地之一。由于一些移民文化程度低,或者人年輕,移居后對自己具體的出生地淡忘,而對移民的出發(fā)地印象深刻,所以大都說他們是來自麻城、孝感。
一些史學(xué)家研究,秦滅巴蜀后,一直到20世紀40年代,四川大規(guī)模的移民有6次之多。
第一次發(fā)生在秦滅巴蜀到滅六國之后。秦始皇遷六國富豪入蜀,如徙趙國卓氏,齊國程鄭,秦國罪人呂不韋等入蜀。
第二次發(fā)生在東漢末年到西晉時期。東漢中原戰(zhàn)亂,南陽、三輔居民數(shù)萬家避亂入蜀,被益州牧劉焉收編為“東川兵”。三國時劉備帶荊州兵萬余人入川。西晉元康七年(297年),雍州、秦州大旱,次年略陽、天水、扶風(fēng)、始平、武都、陽平等6郡流民數(shù)萬家逃饑入蜀。
第三次發(fā)生在北宋靖康二年(1127年)后,金兵南下,陜、豫、甘等地難民紛紛入四川避難。
第四次發(fā)生在元末明初,紅巾軍起義后,近20年戰(zhàn)亂。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湖北地區(qū)紅巾軍明玉珍部千人及隨軍鄉(xiāng)民入川。明初,四川人口稀少,明王朝平定四川后,開始進行有組織的移民活動,主要是將湖北、湖南、廣東、廣西部分人口多的地方的人移往四川。這是第一次“湖廣填川”。
第五次發(fā)生在清初,就是前面所說的清初移民活動,也是四川巴中人民印象最深的“湖廣填川”,應(yīng)當(dāng)說是第二次“湖廣填川”。
第六次發(fā)生在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國民政府遷至重慶,東北、華北、華東大批工廠、學(xué)校、企事業(yè)單位遷移四川、云南、貴州等省,東部人口也隨之內(nèi)遷。
以上六次移民,唯清朝初期規(guī)模最大,在四川人民中影響最深。為什么會發(fā)生這次重大的移民活動?主要原因是明末清初的數(shù)十年間,戰(zhàn)亂、天災(zāi)、瘟疫接連不斷,四川境內(nèi)人口急劇減少。據(jù)通江縣志載,清圣祖康熙四十年(1701年)清查丁口時,全縣攤丁入畝數(shù)僅“九百七十三丁三分”,折合4867人。四川人煙稀少,大片田土荒蕪,人口較多的湖廣移民入川,成為歷史的必然。
其中有一個問題是,清朝初期的“湖廣填川”是否是張獻忠剿四川,殺得雞犬不留引起的?
張獻忠,字秉吾,號敬軒,是陜西延安柳樹澗(今陜西定邊東)的農(nóng)民,于明崇禎三年(1630年),率領(lǐng)米脂18寨農(nóng)民起義,自稱“八大王”,因身長面黃,人稱“黃虎”,在群眾中很有威信。他率領(lǐng)的農(nóng)民軍殺貪官污吏,誅土豪劣坤,所到之處,受到農(nóng)民的歡迎。但貪官污吏、土豪劣紳對他十分痛恨,給他造了不少壞輿論,說什么“八大王”剿四川見人就殺,殺得雞犬不留。張獻忠為什么要剿四川?據(jù)說是因為張獻忠兒時曾隨父販棗至四川內(nèi)江,把驢子拴在一紳士的坊側(cè),糞尿污了石柱,紳士命仆人鞭打張獻忠的父親,張獻忠怒目不敢爭抗,臨走時發(fā)誓說:“將來我再來時,要把爾等殺盡,方泄我恨。”又說,張獻忠起義后,帶兵從湖北進入四川時,在川、鄂邊交界處的碚石扎營,第二天他在兩省交界的地方大便,先在四川境內(nèi)扯草揩擦,正好抓著藿麻 (即蕁麻草——帶毒刺的蝎子草,又名蛤蟆草),手背臀部都被刺痛。他又伸手到湖北境內(nèi)扯草,但草并不刺手。張獻忠就問湖北人,為什么四川的草刺人?回答說,這草叫藿麻。張獻忠頓時火冒三丈,怒氣沖沖地說:“四川人真厲害,連草都這么兇!我就從這里殺起。”還謠傳張獻忠是“天煞星”下凡,并編出童謠唱道:“流流賊,賊流流,上界差他斬人頭,若有一人斬不盡,行使瘟疫在后頭。”還有的說,張獻忠好殺人,因為他有“神經(jīng)病”。
實事求是說,張獻忠入川確實殺了一些人,殺的多是貪官污吏、土豪劣紳、官軍和反對起義軍的人,但四川人口劇減,絕不是張獻忠入川殺少了的,不能歸咎于張獻忠的農(nóng)民起義。
明末清初四川遭受長期的大規(guī)模戰(zhàn)亂達數(shù)十年,張獻忠親率起義軍兩次入蜀先后只是5年短暫時間,而戰(zhàn)亂最長的則是清軍、地方武裝對起義軍的圍剿和張獻忠部反圍剿的拉鋸戰(zhàn);繼而是南明軍與清軍的戰(zhàn)爭,以及南明軍將領(lǐng)內(nèi)部之間的相互爭奪廝殺;其后是吳三桂反清,叛軍與清軍在四川的拉鋸戰(zhàn),又稱“三藩之戰(zhàn)”。這些戰(zhàn)亂,持續(xù)30余年,反反復(fù)復(fù),四川人民遭到一次又一次的屠殺。正如郭沫若指出的那樣:“‘張獻忠剿四川,殺得雞犬不留’的說法有些夸大,但在當(dāng)時,地主殺起義農(nóng)民,農(nóng)民殺反動地主,滿人殺漢人,漢人殺滿人,互相廝殺的數(shù)量一定不小”(引自《張獻忠屠蜀辨》)。
張獻忠于崇禎十三年(1640年)二月,從湖北谷城經(jīng)陜西安康(興安、平利)率軍由漁渡溪第一次攻入四川,用“以走制勝”的戰(zhàn)術(shù)拖垮敵人。但在太平即今萬源縣瑪瑙山與明軍左良玉相戰(zhàn)而敗,犧牲3500多人,3月,官軍賀人龍、李國奇部又大敗張獻忠,起義軍又犧牲1300多人。崇禎十四年(1641年),張獻忠率部轉(zhuǎn)戰(zhàn)川北、川東,在開縣擊破明軍后入湖北。第一次入川在川東北部分地方活動僅兩年時間。清世祖順治元年至順治三年(1644年—1646年)約3年時間,張獻忠第二次攻四川,在成都建立“大西”農(nóng)民政權(quán),1646年8月,被官軍逐出成都,趕到川北,是年11月在西充鳳凰山被清軍豪格部突襲,張獻忠不幸中箭犧牲。張獻忠這兩次入川只有5年時間,他根本不可能親率其部把四川殺得雞犬不留。
1923年成書的《清代通史》所述:“獻忠性嗜殺,屠戮之殘,亙古無聞……共殺男女六萬萬有奇,川中人跡殆盡。”可謂是離奇的夸大。明朝萬歷六年(1518年),四川人口僅310萬,全國人口也才6069萬,張獻忠入川時,四川人口也不過三四百萬,怎么能殺出6億多人來?真是彌天大謊。
那么屠殺四川人民的主要兇手究竟是誰?一是張獻忠犧牲后,四川大部分地區(qū)為明軍占有,他們變本加厲鎮(zhèn)壓農(nóng)民起義,其內(nèi)部互相攻伐,爭權(quán)奪利,擴充地盤,擁兵自雄,給四川人民帶來巨大災(zāi)難。清初楊鴻基在《蜀難紀實》中說得具體:“(殘明軍)聞賊北去,相與倡言恢復(fù)……日以撻糧為名,日出搶掠,其難更酷于賊……每得一人,綁刺炮烙,必得財物而后已……故民雖免于刀刃,而死于拷掠者十常八九也……糧罄盡……已有人相食者,而諸兵搜劫無已,民不能出而求食,故不死于兵則死于餓。”
再是張獻忠犧牲后,清軍一方面鎮(zhèn)壓農(nóng)民起義軍,一方面與明軍交鋒,斗爭十分殘酷?!稏|華錄》順治七載,順治三年(1646年),清軍突襲張獻忠,“斬首數(shù)萬計”;順治四年(1647年)十一月,“清軍將領(lǐng)梁一訓(xùn)驅(qū)殘民數(shù)千北去,至綿州,又盡殺之,成都人殆盡”;順治九年(1652年),清軍在保寧“擒斬(王)復(fù)臣及偽將等二百余員、賊兵四萬余級”。順治十六年(1659年),清軍才占領(lǐng)大部分四川。
還有康熙十二年(1673年),吳三桂在云南發(fā)動叛亂,派王屏藩攻入四川,對四川的破壞也大。據(jù)《艷氵預(yù) 囊》卷五《王屏藩擾亂川陜》一文記:“所在地方,劫掠財賄,有不從者,即誣以罪,傾其身……廣(元)、南(江)、通(江)、巴(州)、太平(萬源)諸州縣,宏(指王屏藩的北路將軍譚宏)兵絡(luò)繹不絕,勒索居民,十室九空,或涉深山窮谷人跡罕到之地,尚不得免。”
以上三段時間,滿人與漢人之間,地主與農(nóng)民之間,漢人與漢人之間的殘酷斗爭,四川人民被大量殺戮。加之在這段時間里,四川天災(zāi)、瘟疫嚴重?!妒癖獭肪硭挠?,順治五年(1648年),四川“瘟疫流行,有大頭瘟,頭發(fā)腫赤,大幾如斗;有馬眼睛,雙目黃大,森然挺露;有馬蹄瘟,自膝至脛,青腫如一,狀似馬蹄。三病中者不救”。又據(jù)新修《蒼溪縣志·大事記》載,順治初年大旱、大饑、大疫席卷大半四川,川北蒼溪、達縣等地特重。順治四年(1647年),“饑餓頻仍,蒼溪似洪荒之世。次年,又連遭大旱、大饑、大疫,人自相食,存者萬分之一。”據(jù)一些地方傳,當(dāng)時四川一些地方還遭虎災(zāi)。川南瀘州,岸上有數(shù)十虎魚貫而行。富順縣境內(nèi),“數(shù)年斷絕人煙,虎豹生殖轉(zhuǎn)盛,晝夜群游城郭村圩之內(nèi)……”在榮縣,張懋嘗主仆8人至榮縣上任,城中四處無人,天尚未黑,群虎竄出,8人之中,5人葬身虎口。川北的南充縣“群虎自山中出……”劉石溪在《蜀龜鑒》中述:“川南……死于瘟虎者十二、三;川北……死于瘟虎者十一、二;川東死于瘟虎者十二、三;川西……死于瘟虎者十一、二”(引自王綱《清代四川史》)。由此不難看出,戰(zhàn)亂、天災(zāi)、瘟疫,是四川人丁劇減的直接原因。
清初從湖廣入川的移民,據(jù)說是走時自己帶著本家前三代人的靈牌(死了的)或神位(沒死的),作為到四川后敬奉祖宗的偶像,立在堂屋的神龕上,每逢佳節(jié),必備香蠟紙帛和供品在神龕前跪拜。清圣祖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間入籍巴州一帶的湖廣人,到了民國末年,已經(jīng)是第9代、10代或11代人了?,F(xiàn)在的巴中人(包括通江、南江、昌),在清代以前的土著居民是很少的,土著人僅存十之有二。巴州區(qū)《鼎山志·附錄·考辨》中述道:“傳說‘八大王’張獻忠來鼎山,鼎山寨集張、梁、白、趙、董、譙、周、何、嚴、王這10姓人,在何老三的領(lǐng)導(dǎo)下,拒險自己獲救……這10姓人就是后來鼎山的土著人口,其余則是湖廣填川來的客家人。”訪問不少老人,都承認這一說法。但經(jīng)查閱這10姓人的家史、族譜、碑記,則不盡然,這10姓人的大多數(shù),先祖還是湖廣填川來的。就連何老三之弟何三禹的后裔,也說他先祖是湖廣填川來的,有何應(yīng)文的碑文可核。在巴州區(qū)鼎山一帶,據(jù)說鞏、康、劉三姓是土著人,因為劉姓祖婆朱氏與康姓結(jié)為夫妻,生二子,一姓康,一姓劉,所以后來每逢大的祭祀,劉姓敲鑼打鼓去康家祠堂祭祖,且互不通婚。
清初規(guī)??涨暗哪媳备魇】兔袢氪▔ㄖ常顾拇ㄔ诙潭痰臄?shù)十年內(nèi),在戰(zhàn)亂、災(zāi)荒、瘟疫的廢墟上,恢復(fù)并發(fā)展了四川的經(jīng)濟社會。墾田數(shù)從康熙十年(1671年)的14810頃猛增到雍正六年(1728年)的431221頃,50余年間,耕地面積增加了29倍有奇。糧食、經(jīng)濟作物均獲得前所未有的增長。絲綢業(yè)、礦業(yè)、鹽井、造紙、釀酒等手工業(yè)生產(chǎn)也獲得突飛猛進的發(fā)展。
移民入川,對四川的文化、習(xí)俗影響很大。最初移民入川在宗教、文化、方言、婚嫁、衣、食、住、行等方面均維持原籍方式,移民社會呈現(xiàn)出多姿多彩的文化、習(xí)俗。在四川遍布各地的客籍會館、公所,就是保留下來的獨特的移民異地文明??图畷^往往是入川各地客商集資建造,移民將其作為酬神演戲、聯(lián)絡(luò)同鄉(xiāng)、款敘鄉(xiāng)情的主要場所。所立會館,兩湖叫“禹王宮”,兩粵叫“南華宮”,福建叫“天后宮”,江左(長江下游南岸地區(qū))叫“萬壽宮”。地方官叫“客長”,“設(shè)客民之長以約束之”,凡居民人等,小有牙角,即會客長、街保評議是非。在這種情況下,人多勢眾就強,就是一些土著居民,也依附和冒充入川最多的湖廣省和麻城縣籍人,以求得庇護和支持,于是就形成了“川地多楚民”了。(本文作者:康義軍,摘自《湖南康氏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