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周平王有個兒子叫姬狐,其支庶子孫以先人之名命氏,稱狐氏。
林,比干之后是主支。但周平王有個兒子字林,其后裔以林為姓。
精、從,周平王之子姬精,受封為從侯,稱精從氏,后分氏為精氏和從氏。
王,王氏當今中國的第一大姓。王,“天下所歸望也”。三劃而連其中謂之王,三劃代表天、地、人,是古代君主的稱號,這是王的本意,在夏朝以前,一國國君不稱“王”而稱“氏”。夏朝的君主改稱為“后”。進入商朝以后,國家的君主才稱“王”,到了春秋時期,諸侯開始也稱王,但形式上還需要得到弱勢的周王室的認可,并加以封賜,進入戰(zhàn)國時代,只要是有實力的諸侯,紛紛自封為“王”,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改稱國君為“皇帝”。秦漢以后,“王”不再是國君的專有的稱號了,成為爵位中的最高稱號,而賜封于宗親或功勛大臣們,王作為爵位稱號一直沿襲到清朝滅亡。王姓的始祖往往出身于帝王世家,這是王姓先人對“王權”和血統(tǒng)概念的崇拜,是一種精神圖騰,從而形成了帝王后裔某支氏族的稱謂,最終產(chǎn)生了王姓。
瑯琊王氏,乃周靈王太子姬晉之后。姬晉字子喬,聰明早慧,未成年即已名聞諸侯。周靈王22年(公元前350年),京師洛陽附近的谷、洛二水泛濫成災,威脅王宮,靈王準備派人壅塞二水,太子晉認為不妥,應因勢利導,順其自然,拯救民眾,這本是好主意,但靈王不聽,太子晉因直諫而謫居晉陽縣,賜姓王,配劉氏,生一子名宗敬,這里值得一提的是從《客家史料匯編》中把周靈王太子姬晉之王,列為太原王氏。
據(jù)史料記載,太子晉子宗敬仍在朝中任司徒之職,時人因其是王族的后代便稱其為“王家”,從此,這支族人遂以王為氏。至第八代孫王錯拜魏國將軍,這支王姓重新顯貴。先秦時期,這支王姓一直活躍于河南洛陽一帶。秦末漢初,秦朝武城侯王離之子王元和王威,為避戰(zhàn)亂分別涉遷到山東瑯琊和山西太原,最終發(fā)展成天下最著名的瑯琊和太原兩大王姓望族,是王姓中最大群體。姬姓王姓至少有2600年的歷史,他們所敬的始祖是太子晉。
姬姓王還有三支:畢公高的后裔,戰(zhàn)國時代“四君子”之一的信陵君魏無忌。秦滅魏后,其孫魏 子逃入山東泰山,漢初,魏 子奉詔進京做官,封為蘭陵郡,當時因其是王家之后,稱其族為“王家”,從此以后以王為姓,這支姬姓王氏大約有2200年的歷史。
另一支源出春秋初周平王之后。周平王在位51年,太子早夭,他死后,由其孫姬赤繼位,但姬赤的胞弟姬林奪了王位,史稱周桓王,姬赤出奔晉國,子孫以其曾為王者而改姓王。一直到唐朝,這支姬姓王一直生活在山西臨猗一帶。史稱河東猗氏王姓,也有2700年的歷史了。
再一分支為東周考王的胞弟桓公揭之后,桓公揭封于王城,古城在今洛陽王城公園。其封地雖小,但處于東周王城的西部,史稱其為西周桓公。國亡之后,子孫遷到河南伊川和臨汝,以居王城改姓王,后來成為王城王氏。這支王姓也有2400年的歷史。
各姬姓王氏組成王姓的最大成分,據(jù)估計全國有家譜的王姓大約90%都出自姬姓王。
還有媯姓王是田安之后,在全國王姓中所占的比例較小。
當代王姓據(jù)最新統(tǒng)計為9700萬,為全國第一大姓。目前主要集中于山東、河南、河北三省,大約占總人口的28%。其次分布于四川、安徽、江蘇、遼寧、黑龍江、山西、湖北、陜西、浙江、甘肅十省,王姓又集中了42%。山東居住了王姓總人口的10.5%,為王姓第一大省。
王姓名人較多,在全國排第一位。戰(zhàn)國軍事家王詡、王錯,秦名將王翦,西漢王陵,出塞和親的王昭君,篡漢的王莽,東漢哲學家王充、王符,東晉名相王導、書法家王羲之、王獻之,魏晉之際醫(yī)學家王叔和,唐朝詩人王維、文學家王勃,五代十國的閩國國君王審知,明哲學家王守仁,明清之際的思想家王夫之,清訓詁家王念孫,民國著名學者王之五、王國維,中華人民共和國大將王樹聲、歷史學家王仲葷、著名作家王衡(魯彥)、金屬材料價王景唐、五筆字劃創(chuàng)始人王永民等。(未完待續(xù))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