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康厝林 五山”溯考 連載<三>
————獻(xiàn)給《中華康氏文化研究會 福建省分會》 成立大會
—敬 宗—
六、同安豪山康氏始祖<南宋—明末>共十三代簡史
1、考《同安豪山康氏族譜》記載:“按舊譜考載:我家本出光州固始,自二十八承事始、遷同安豪嶺。與龍溪安山二十七承事蓋兄弟也。安山鼻祖二十七承事;則我家當(dāng)始二十八承事矣。” 以上所稱“舊譜” 系指安山在南宋紹興中、進(jìn)士公康有德所撰的安山族譜。古譜無記載康厝林家史和遭災(zāi)之事,故前史無據(jù)可考,唯能靠傳說而于認(rèn)定。但至今已有860年之久的五山傳說,五山康氏族人至今仍然還沒有忘記掉。
2、同安豪山康氏族譜,是以傳記形式自南宋中期的康氏三世祖“十處士”于紹定二年造慈云洞、建圣水亭;其子“榮祖公”建慈云巖,立沙門寫起,一直寫到明代末的崇禎三年,總共記載了400多年的豪山康氏家族史,至今仍保存完好。在4—5世中、詳細(xì)記載了“頑童尿?yàn)R和尚頭案”的慘淡現(xiàn)實(shí)。致康家近乎滅族,僅存五世祖“景旸公”<即5歲孩兒>門老負(fù)逃而幸存,余均淪家災(zāi)。后我景旸公興即滅之族、垂不絕之統(tǒng),中興我族。先祖六世、從始祖二十八承事起<約在1153年>遷居豪山,到1368年元代結(jié)束,歷經(jīng)215年之久,康家譜序“六世不知可考”,全族僅存六世祖永寧、戊森兄弟二人。人丁無增,族勢極危。
3、明洪武中,我七世祖“訓(xùn)奴公”<又稱明叟公>誕生,康家漸入佳境。“明叟公”承大宗,娶妻三房,五桂耀門,一統(tǒng)豪山。將祖父景旸公所卜建的居室立為康氏家廟,并重貲復(fù)捐,創(chuàng)巖樓剎,新圣水亭,創(chuàng)建慈云塔------。永樂年間,“慈云巖香火漸旺,四方云衲、多集說教、香燈齋糧不備,常住釋子啟之,公遂概然割附巖前后良田30余畝,舍之自為征輸。左右所至橋道圯毀,公則鳩工修葺。檀越之績,視昔有加”。康家終得報(bào)于神恩,自此人丁漸旺、族氣提升,三房子孫派衍至今,遍及全豪山。論再中興之功,唯我明叟公也。
4、約明嘉靖間,右族發(fā)展較快、子孫較多,時(shí)縣秀才南徽公倡修族譜記遺亡,因族運(yùn)剛轉(zhuǎn),尚無人秉筆,故特敦請東康宗叔祖金峰翁康坤前來秉筆。編譔出有族以來的始譜《同安豪山康氏族譜》。
5、明萬歷47年,我康爾韞公登進(jìn)士第,居官正四品“中憲大夫”。其父康若山誥贈“中憲大夫”。公歷任戶部:云南、浙江清吏司郎中,后出刺山東兗州府知府;為我族增光史乘,使豪山族氣大振。
崇禎三年庚午,爾韞公奉簡書便道覲省時(shí),立志修譜,眾欣然呼應(yīng)。壬癸之暇,與五侄叔,考撰于慈云,易寢于廟,重修康家第二次家譜。
6、【總堂號】: 京兆。 【分堂號】: 豪山。
【同安豪山康氏先祖】: “六世不知可考”。 <但其基本世系圖已經(jīng)整理考載于下共鑒>
【 昭 穆 】: 從第七世起另立【 昭 穆 】三十輩如下:<總共36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惟 允 資 文 勛 甫 爾 卿 夫 士 公 侯 伯 子 男;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仁 義 禮 智 信 溫 良 恭 儉 讓 肅 艾 睿 哲 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