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康厝林 五山”溯考 連載<六>
----------獻給《中華康氏文化研究會 福建省分會》成立大會
(六)、惠安“崧山”康姓屬五山嗎?
1、康朗家廟:
康朗家廟座落于福建惠安螺陽鎮(zhèn)崧洋山下的坑柄村。家廟始建于明代萬歷二年甲戌<1574>,敕封為“康朗家廟”。家廟坐西朝東,前觀綠水,后擁青山,山明水秀,風(fēng)水卓佳。為三進式古建筑,總面積400多平方米。
康朗<1508—1574>: 字用晦、號磐峰。明嘉靖癸卯舉人,嘉靖乙未進士,歷官僉都御史、副都御史。按撫河南、湖北、陜西、四川、貴州;巡撫湖、廣、貴州、兼督撫鄂黔、蜀。為官剛直廉潔,執(zhí)法無私,世稱鐵漢,聲震朝右。
崧山水土哺育了康朗,康朗榮光輝耀著崧山。
2、“崧山”的康氏譜載:
崧山康氏的族譜早已失存,難考其源。依惠安涂寨山尾御嶺康氏頂家所存的家譜記載:是以入閩始祖子元公曾孫康存原為始祖,遷惠安后坑村。其后代遷螺陽五音、小岞的前群、凈峰的墩北、墩中、墩南等。其史料莫考。但依莆田塔山族譜的淵源資料,將其整理成為以上世系。如此看來、其本源似乎有頭。
(1)、既然如此,我們追溯到入閩始祖康子元公,是唐開元四年<公元716年>丙辰科進士,歷官金紫光祿大夫,上柱國宗正太卿。約安史之亂前觀天下將亂請求致仕獲準,由山東東昌南下入閩居建陽,其間大約在公元750年之后。按派衍世系計算,到曾孫康存原已有4代,約100年,其年代大約在唐憲宗元和年代<806---820>之間,這與崧山康姓世代相傳的史料完全不符。
(2)、據(jù)惠安崧山康姓的世代傳說:始祖來自河南光州固始縣,宋代時遷泉州府惠安,入贅在坑柄村李家。生二子。一承李家,一承康家;其余諸姓,先后而居??颖逶Q康邊村,因明嘉靖間建五音石塔又稱五音村。說來也巧,同安豪山的康姓自古流傳有“坑柄村的神主牌后面刻著我們康姓”的傳說,可能就是崧山康氏始祖入贅李家,逝后特留“康姓”于神主牌后,但望子孫后代承之;此事歷代相傳,后人誤為是同安的坑柄村黃姓的神主牌后刻著康姓。因為同安自古以來流傳:“全同安宗祠之最是東坑柄黃,西豪嶺康”。久而久之后,同安坑柄村黃姓反而流傳說是康姓的神主牌后刻著他們黃姓。十年前,在同安坑柄村召開的“廈門市同安區(qū)黃文昭理學(xué)研究會”成立大會時,坑柄村老年理事會長黃奕管老先生突然問我說:“聽說你們康姓的神主牌后面寫著我們黃姓,有這回事嗎?” 我說沒這回事,是你說反啦。我本來不把這傳來傳去的傳說當(dāng)一回事。
在追溯康厝林五山派衍史時,才知原來這事就出在惠安的坑柄。人世間有許多傳說都是必有其緣的,是我們暫時還沒有發(fā)現(xiàn)他,因此我開始考溯“崧山”。
(3)、為什么惠安族譜記載始祖是子元公二房曾孫康存元,而歷代卻傳說是來自河南光州固始,而且還是在宋代遷泉州惠安。其本源不符,入泉年代也不相同,因此,使我開始產(chǎn)生幾點疑問:
第一、 依“崧山”康姓族史記載:始祖來自河南光州固始縣,并且族內(nèi)也有五山的傳說。 -21-
第二、 始祖在宋代時、遷泉州府惠安坑柄村入贅李家。生有二子,一承李家、一承康家。
第三、 坑柄村原名康邊社。碰巧同安豪山康氏自古有坑柄社的神主牌后面刻著康姓的傳說。——原來該傳說就出在這里。
第四、 由此分析:其始祖從康厝林逃到惠安后,舉目無親,后入贅李家,符合于當(dāng)時五山兄弟死里逃生的一種理所當(dāng)然的求生寄托的選擇。而后,為保證能使其后裔子孫沿續(xù)康家香火,與五山尋親聯(lián)宗,而特在其神主牌后刻著康姓,也許是五山兄弟早有約定,或是情有所緣之舉。
第五、 同安豪山康姓自古就有這個傳說,可以進一步說明五山后裔早就有與崧山后裔聯(lián)宗來往了。才會知道坑柄村神主牌后刻康姓這一事實。
以上這一系列的歷史傳載,如此種種的代傳、從本源、時代、和實際情況,都與康厝林五山的本源、時代和實際情況點點相符。因此,可以證明惠安“崧山”康氏確實屬于五山。
第六、 再從惠安涂寨山尾御嶺康氏頂家所存譜載記載來看,其謂入閩始祖是康子元,其二房曾孫康存原遷居泉州府惠安縣后坑村,是惠安康氏開基祖------。
第七、 據(jù)《崧山志》《康氏祖派》“僑胞康殷才先生手寫稿”記載:“譜牒首頁:蓋康姓者,出自周武王同弟康叔封于衛(wèi)。凡四十三代為秦所廢,子孫各散東西,自后康姓無出。及南朝時,始有康絢;唐時,有康澄;其余不可考。
后因光州之康而遷于閩,前人得而姓。成化十六年庚子仲秋,坑柄康希端,八十有二,病篤將亡,時方問其姓,本祖宗派頗知其略:坑柄成化8年開作三戶,一戶康生仔;一戶康川;一戶康調(diào)仔,男康角移居永春,其致遠之祖,乃康調(diào)也。”
【 論 】: 惠安必有五山支派和子元公支派的兩大支派康氏族人。
從以上資料觀之,惠安早期康姓從莆田遷入無疑,后于宋代間有河南光州固始南遷福建的康姓入居坑柄村都有據(jù)可依。再從地帶位置來講,永春、惠安均屬泉州府郡,其地處閩省的莆田與漳州兩地之間。在漫長的歷史歲月間,兩地康氏族人必然會有相互來往,投靠、徙居也是正常之事。所以,泉州一帶的康氏族人又相對較多,且分布較廣。比如:
【今永春康氏族人總?cè)丝诩s20000人。】其分布如下:
玉斗鎮(zhèn)的紅山村495人、鳳溪村1081人、竹溪村2200人、玉斗村2600人、玉美村2282人、爐地村2400人等6個村,全鎮(zhèn)康氏族人約有11780人;
坑仔口鎮(zhèn)的玉西村4500多人、詩元村650人、福地村320人、西坪村150人等4個村,全鎮(zhèn)康氏族人有5620多人。
下洋鎮(zhèn)的下洋村50多人、曲斗村700人、大榮村280人。全鎮(zhèn)康氏族人共有1030多人。
蓬壺鎮(zhèn)的聯(lián)星村940多人,鵬溪村40人,全鎮(zhèn)族人有980多人。
還有桂洋鎮(zhèn)庫湖村40多人; 錦斗鎮(zhèn)長坑村30多人。
【今惠安康氏族人現(xiàn)有14000人以上,?!科浞植既缦拢?o:p>
螺城鎮(zhèn)西北、東西居委會、和肖厝鎮(zhèn)先鋒村有400多人;
黃塘鎮(zhèn)亭林村有200多人; 螺陽鎮(zhèn)五音村、東風(fēng)村有1700人;
涂寨鎮(zhèn)涂寨村、新亭村共有700多人;
凈峰鎮(zhèn)城前村、墩北村、墩中村、墩南村、洋邊村等有5000多人;
小岞鎮(zhèn)前群、前峰、前海村約有5800人; 崇武鎮(zhèn)靖江村約有100多人。
-22-
3、 惠安“崧山”昭 穆 <一> <先祖在修譜牒時制定如下>:
卿師富貴本由天, 有志子孫企圣賢;
誠正修齊平治業(yè), 家聲大振萬千年。
昭 穆 <二> <康朗公編撰譜牒時題詩云>:
忠貞萬古姓名芳, 氣節(jié)清高貫八荒;
自是我宗開世胄, 子孫勿替前人光。
所以,相信在永春和惠安兩地的康氏之中,必定都有徙自康厝林和莆田兩地的康氏族群,當(dāng)然也都會留有兩地族人的源流、族史和傳說。 在歷經(jīng)滄桑后的今天,遺憾的是,哪些本可證實各自木本水源的譜據(jù)卻早已失存,無以為證。而且有一些是連幾百年前的祖輩都無法說清楚是怎么一回事。因此,當(dāng)今考譜時,又怎么能見到一紙古譜資料,就盲目認定其為整個地區(qū)所有康氏族人的淵源和族史呢!
我們今天成立《中華康氏文化研究會 福建省分會》,就是要結(jié)合實際,一個一個、一點一滴地去考溯我們的家族史和文化史,只有把我們福建康氏的歷史考溯清楚,才能真正地明白我們的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