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人成精品免费视频|欧美日韩午夜一区二区|国产精品第一页在线观看|国产成人综合手机在线播放|大哥的女人中文字幕完整版|日韩一级 片内射中文小说|午夜福利18禁国产无码日韩|精品国产51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欄目導航

聯(lián)系我們

康氏文化研究會

地址:河南省南陽市長江路779號
電話:0377-63117878
郵箱:kswhyjh@126.com
QQ: 2404165663   1465588485 

當前位置:首頁 > 學術研究

清華簡《系年》亦證康姓得氏于始祖封康城

瀏覽: 次 日期:2023-02-07

關于康姓的根源,我們此前已通過出土文物、金文和《尚書》《史記》《左傳》等諸多典籍及其注釋,得出明確而清晰的結論,康姓得氏于文王第九子姬封(或叔封)在武王伐紂次年(公元前1045年)被封康城(今河南禹州),依“胙之土而命之氏”的古制,始有康氏,姬封才稱康叔(或康叔封),康叔即為康姓得氏始祖。前1042年,因康叔參加平定三監(jiān)之亂“捍祿父之難”有功,他又被王朝徙封于衛(wèi),成為周之東方諸侯之長“孟侯”,故又稱衛(wèi)康叔,司馬遷為其傳曰《史記·衛(wèi)康叔世家》,就體現(xiàn)了這種家族姓氏的特點。由此,我們亦可清楚地認識到,其后出現(xiàn)的所謂“以謚為氏”說顯然是不合理的。為了讓廣大康氏宗親更進一步堅信“康姓得氏于始祖封康城”的正確可靠性,我們再引用出土文物清華簡《系年》的記述證明之。

清華簡是清華大學收藏的由校友趙純國2008年捐贈的出土竹簡,經(jīng)多位專家觀察鑒定,公認是戰(zhàn)國時期楚地“十分珍貴的歷史文物”。清華簡《系年》是自西晉發(fā)現(xiàn)《竹書紀年》1700多年之后發(fā)現(xiàn)的秦代之前的完整史書,全篇分23章,其第四章記述:“周成王、周公既遷殷民于洛邑,乃追念夏商之亡由,旁設出宗子,以作周之厚屏。乃先建衛(wèi)叔封于康丘,以侯殷之余民,衛(wèi)人自康丘遷于淇衛(wèi)。周惠王立十又七年,赤翟王峁虎起師伐衛(wèi),大敗衛(wèi)師于瞏,幽侯滅焉。翟遂居衛(wèi),衛(wèi)人乃東涉河,遷于曹焉立戴公申,公子啟方奔齊。戴公卒,齊桓公會諸侯以城楚丘,歸(?)公子啟方焉,是文公。文公即世,成公即位。翟人或(又)涉河,伐衛(wèi)于楚丘,衛(wèi)人自楚丘遷于帝丘。”(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zhàn)國竹簡(貳)》,中華書局2011年12月第1版,第144頁)在那個用竹簡記錄的時代,能以如此多文字刻記歷史事實,實屬不易,對我們今天了解真實歷史彌足珍貴。這段對衛(wèi)國歷史的記述,不僅佐證了《史記·衛(wèi)康叔世家》的準確、真實性,并且還給予了某些細節(jié)的補充,更確鑿證明康叔是初封于康城(康丘)、徙封于衛(wèi)國的。簡中雖未直言“康叔”,但言“乃先建衛(wèi)叔封于康丘,以侯殷之余民”看,初封于康丘則確鑿無疑。而且,簡中所言周惠王十七年(即前660年)翟人伐衛(wèi),衛(wèi)人被迫東涉河遷于曹及其后屢次遷都的史實,也正與我們依據(jù)《史記》及其他典籍所推算出的衛(wèi)國都朝歌長達383年完全相符。

這里的問題是,《系年》所言“康丘”何以證明就是“康城”呢?《說文解字注》釋丘:“土之高也,非人所為也。從北從一?!贬屘摚骸按笄鹨?,昆侖丘謂之昆侖虛?!?/span>(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年10月版,第386頁)可見,丘,又釋為墟、廢墟?!栋й罚骸霸恢闹疄榍鹳狻!薄豆茏印ぐ擞^》:“眾散而不收,則國為丘墟?!庇纱丝芍?,所謂“康丘”,就是以“康”標明的一處史上的舊墟,就戰(zhàn)國時代而言,視為夏代遺留下的少康城之廢墟,是合理的邏輯推測。《尚書·周書·康誥》是先于竹簡《系年》記載康叔活動的較早典籍,其明確言:“王若曰:‘孟侯,朕其弟,小子封!惟乃丕顯考文王,克明德慎罰……乃寡兄勖,肆汝小子封在茲東土?!?/span> 這段話不僅明確交代了康叔封貴為文王之子,武王、周公之弟的身份,說明他徙封衛(wèi)國時還獲“孟侯”之稱,享有東方諸侯之長的權力,而且又向世人明示,在他被封衛(wèi)國時周公之所以作《康誥》以誡之,顯然其前已因“胙之土而命之氏”,徙封衛(wèi)國時并未改其“康”,不然,何以不言“衛(wèi)誥”呢?西漢孔安國曾在《康誥》下注曰:“命康叔之誥??担邇?nèi)國名。叔,封字?!睎|漢馬融亦注曰:“康,圻內(nèi)國名?!倍嵭唬骸翱?,謚號(這也誤導后人認為康姓“以謚得氏”)?!薄渡袝x》唐孔穎達曰:“命之《康誥》,故以為命康叔之誥。知畿內(nèi)國名者,以管、蔡、郕、霍皆國名,則康亦國名,在圻內(nèi),馬王亦然,惟鄭玄以康為謚號?!?/span>(《十三經(jīng)注疏》上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7月第1版,第202頁唐司馬貞《史記索隱》引宋忠曰:“康伯即王孫牟也,事周康王為大夫。”清孫星衍《尚書今古文注疏》按:“康叔子又稱康伯,則康非謚甚明,舊說以為國名,是也?!?/span> 《史記·衛(wèi)康叔世家》唐司馬貞索隱:“康,畿內(nèi)國名。宋忠曰:‘康叔從康徙封衛(wèi),衛(wèi)即殷墟定昌之地。畿內(nèi)之康,不知所在?!币陨媳姸嗟浼甲C明,《尚書·康誥》之“康”,是康叔因封地“康”而命氏“康”。而出土的戰(zhàn)國竹簡《系年》所記“康丘”,更為我們提供了“康,圻內(nèi)國名”的鐵證,也進一步確證我們的結論,康姓得氏于始祖封康城。帶著對康姓得氏祖根地的神圣向往,我們曾多次前往此地考察祭拜,并請禹州市文博專業(yè)人士作介紹,在借助《民國禹縣志校注》《禹州地名志》進一步確認這里就是文獻記載“康圻內(nèi)國名”的同時,更從其具體的地理位置和作為“縣文物保護單位”的康城遺址標識驗證了“康圻內(nèi)國名”的可靠性和可信度。現(xiàn)在,聯(lián)想位于禹州西北16公里的康城遺址,那灌木與雜草掩映下的數(shù)十米黃土夯筑的城墻之滄桑,似乎在無言地向世人訴說,戰(zhàn)國時代人所謂“康丘”之稱,倒是更貼切地反映了曾經(jīng)顯赫的“少康城”已成廢墟之頹敗景象,更具時代滄桑巨變的歷史沉重感。

如果我們對“康丘”的理解是合乎邏輯的,那么,細讀《系年》,就能發(fā)現(xiàn)今人對這段出土文字的斷句和“康丘”地理位置的注釋,存在值得商榷之處。我們先看此處的斷句:乃先建衛(wèi)叔封于康丘,以侯殷之余民,衛(wèi)人自康丘遷于淇衛(wèi)。照這樣斷句來讀,我們會發(fā)現(xiàn),“乃先建衛(wèi)叔于康丘”,聯(lián)系上文,顯然難以講通?!跋冉ā笔裁矗渴恰靶l(wèi)叔封”嗎?而“衛(wèi)叔封”又何以與“于康丘”相統(tǒng)一呢?而且,“叔封”是人名,“衛(wèi)叔封”應是他徙封衛(wèi)后之稱,而此時斷不能言“于康丘”。基于此,我們把這句話重新斷句:“乃先建衛(wèi),叔封于康丘以侯殷之余民,衛(wèi)人自康丘遷于淇衛(wèi)?!?/span>這樣一來,聯(lián)系上下文,讀起來就順理成章了?!澳讼冉ㄐl(wèi)”,既符合“周成王、周公既遷殷民于洛邑,乃追念夏商之亡由,旁設出宗子,以作周之厚屏”的初衷,也符合其它典籍的相關記載。如《左傳》定公四年言:“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選建明德,以藩屏周?!挚凳濉竺衿咦濉浴犊嫡a》而封于殷墟。”而《史記·魯周公世家》亦云:“管蔡武庚果率淮夷而反。周公乃奉成王命興師東伐,作《大誥》。遂逐管叔,殺武庚,放蔡叔。收殷余民。以封康叔于衛(wèi)。”依次斷句,讀后可以明白“乃先建衛(wèi)”是成王、周公“以作周之厚屏”之舉,而此時康叔已在武王伐紂后初封在康,故言“叔封于康丘以侯殷之余民”。為了便于治理“殷之余民”,才有“衛(wèi)人自康丘遷于淇衛(wèi)”之必然。這樣,康叔初封“康丘”,徙封“淇衛(wèi)”的史實就十分明晰。而且,在語法結構上,“衛(wèi)”作“建”之賓語,“叔封”作“侯殷之余民”的主語,也更符合表達的邏輯。至于此處何以言“叔封”而不言“康叔封”,這顯然與敘述者的視角有關,清華簡敘述衛(wèi)國之事,是從周公平定“三監(jiān)之亂”后為加強殷地治理,“旁設出宗子”而“先建衛(wèi)”開始的,既然敘說“旁設出宗子”,那么這位承擔“旁設”“建衛(wèi)”重任的“宗子”,必須以周王室至尊的文王之子的名號“叔封”稱之。若以“康叔封”稱之,就淡化了“宗子”的尊貴,違背了敬宗法祖的古制。因之,這里的敘述既突出了“叔封”的“宗子”之尊,也點明他從原封地“康丘”而徙遷“淇衛(wèi)”的史實。可見,在宗法禮樂制度尚嚴的戰(zhàn)國時代,《系年》作者稱“叔封”的敘事是很嚴謹?shù)摹=?,杜勇、孔華在借助《清華簡》探討康叔始封地時,也覺得此處句讀不妥,他們做了這樣處理:“乃先建衛(wèi)叔,(衛(wèi)叔)封于康丘,以侯殷之遺民……”(杜勇、孔華《從<清華簡>說康叔的始封地問題》,《管子學刊》2017年2期)其實,這樣斷句把問題弄得更復雜了,戰(zhàn)國人記載“旁設出宗子,以作周之厚屏”時,似乎也不該稱“宗子”叔封為“衛(wèi)叔”吧?不知杜、孔兩位學者是否認可我們的愚見。

清華簡所記康叔自“康丘”遷往“淇衛(wèi)”的史實,也有助于我們進一步證明《史記·管蔡世家》的一處記載錯誤?!妒酚洝す懿淌兰摇费裕骸拔渫跬咐サ苁恕渫跻芽艘?,平天下,封功臣昆弟。于是封叔鮮于管,封叔度于蔡,二人相紂子武庚祿父,治殷遺民。封叔旦于魯而相周,為周公。封叔振鐸于曹,封叔武于成,封叔處于霍。康叔封、聃季載皆少,未得封?!边@里的記載明確告知世人,武王克殷后曾有分封諸侯的史實,也可視為我們前面論述康叔始封康城、徙封衛(wèi)國的佐證。然此處言“康叔封……少,未得封”,顯然是司馬遷的誤筆,有悖歷史事實。這種說法,不僅與《史記·管蔡世家》后文的敘事自相矛盾,而且也與《史記》他處的記載相抵牾。《管蔡世家》在記載周公平定“三監(jiān)之亂”功績后,又言“分殷余民為二:其一封微子啟于宋,以續(xù)殷祀;其一封康叔為衛(wèi)君,是為衛(wèi)康叔”。這里言“康叔封為衛(wèi)君,是為衛(wèi)康叔”,清楚表明了封地與其稱謂的關系,那么本于姬姓的文王之子叔封,如果沒有在武王伐紂后受封康城,又何以稱其為“康叔封”呢?這是同一文中的自相矛盾。而在《史記·周本紀》的敘事中,亦出現(xiàn)了與“康叔封……少,未得封”相悖的記載?!吨鼙炯o》具體記述了武王伐紂勝利的次日,在商紂宮舉行革故鼎新大典的場面:“其明日,除道,脩社及商紂宮。及期,百夫荷罕旗以先驅。武王弟叔振鐸奉陳常車,周公旦把大鉞,畢公把小鉞,以夾武王。散宜生、太顛、閎夭皆執(zhí)劍以衛(wèi)武王。既入,立于社南大卒之左,右畢從。毛叔鄭奉明水,衛(wèi)康叔封布茲,召公奭贊采,師尚父牽牲。尹佚筴祝曰:‘殷之末孫季紂,殄廢先王明德,侮蔑神祇不祀,昏暴商邑百姓,其章顯聞于天皇上帝。’於是武王再拜稽首,曰:‘膺更大命,革殷,受天明命?!渫跤衷侔莼?,乃出。”并言武王西歸后,“於是封功臣謀士,而師尚父為首封。封尚父於營丘,曰齊。封其弟周公旦於曲阜,曰魯。封召公奭於燕。封弟叔鮮於管,弟叔度於蔡。馀各以次受封。”試想,在周王朝如此隆重莊嚴的大典上,“衛(wèi)康叔封布茲”,可承擔如此重要角色,他一定是參加了牧野之戰(zhàn)的有功者,絕不可能是“少”不更事隨軍玩耍的孩童,更何況武王西歸“封功臣謀士”時“余各以其次受封”呢?還有,《左傳·定公四年》有言:“武王之母弟八人……五弟無官,豈尚年哉!”指出武王當時是以德封其弟的,也否定了康叔未封的記載。很顯然,《管蔡世家》所言“康叔、冉季載皆少,未得封”之說,是站不住腳的,這是司馬遷記載有誤。《史記》百三十篇五十余萬字的煌煌巨制,出現(xiàn)這樣的紕漏在所難免,我們指出這里的筆誤,絲毫無損其“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光輝,只為進一步確證一種歷史事實:叔封始封于康城,方稱康叔封,始有康氏;其后徙封衛(wèi)國,故又稱衛(wèi)康叔,因此康姓人奉康叔為得氏始祖。

基于以上的理解,我們也發(fā)現(xiàn)清華簡整理者對“康丘”地理位置的解釋值得商榷。清華簡注釋康丘“其地應在殷故地邶、鄘、衛(wèi)之衛(wèi)地范圍內(nèi),故康叔也可稱衛(wèi)康叔”。(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zhàn)國竹簡(貳)》,中華書局2011年12月第1版,第145頁)我們覺得,釋“康丘”的地理位置“應在殷故地邶、鄘、衛(wèi)之衛(wèi)地范圍內(nèi)”,顯然與簡文所述之意不符。依邏輯常理,若“康丘”在“衛(wèi)地范圍內(nèi)”,簡文何以自相矛盾而言“衛(wèi)人自康丘遷于淇衛(wèi)”?“自康丘遷于淇衛(wèi)”的明確敘事,就是對這樣解釋的斷然否定。試想,在那個交通不便、通訊落后的時代,怎能在如此近距離的范圍中還要遷移折騰呢?而且,從詞義而言,“康丘”顯然是一個具體地名的指稱,“淇衛(wèi)”則是一個地域的指稱,既言“衛(wèi)人自康丘遷于淇衛(wèi)”,亦足見“康丘”不在“衛(wèi)地范圍內(nèi)”。我們注意到,杜勇、孔華的《從<清華簡>說康叔的始封地問題》一文,通過比較、辨析和充分論證,最終的結論是“前賢以為康叔始封于康,其地在成周東南即今禹州與汝州之間、穎水以北,仍是最合理的推測”,即位于河南省禹州市西北16公里的康城遺址。由于康叔初封地“康丘”是位于禹州附近的康城遺址,這里與“淇衛(wèi)”隔著黃河,尚有一段距離,“以侯殷之余民”顯然不便,故“衛(wèi)人自康丘遷于淇衛(wèi)”。言至此,清華簡整理者所作的“康丘”注釋,是否應該適時作出補正呢?

有清華簡這樣戰(zhàn)國時代的文獻資料證明康姓得氏于始祖封國康城,那么,后世所謂以“謚”得氏的說法就顯然站不住腳了。目前,在我們看到的有限典籍中,有康姓以謚為氏明確記載的,是在唐代。唐時林寶《元和姓纂》有言“康,衛(wèi)康叔之孫以謚為姓也”。到宋代,鄭樵和鄧名世皆沿襲林寶的提法。鄭樵《通志·氏族略》:“康氏,姬姓。衛(wèi)康叔支孫以謚為氏?!编嚸馈豆沤裥帐蠒q證》:“康,出自姬姓,周文王子封為衛(wèi)侯,謚曰康,支孫以謚為氏。”唐宋時代姓氏典籍中這些敘述,不可避免地影響到后人,進而誤導某些康氏支系將“康姓以謚得氏”寫入族譜中。今有清華簡《系年》這樣的出土古籍作證,我們當更進一步明確地認識到,康姓得氏于始祖封康城,斷不可繼續(xù)以訛傳訛,再秉持“康姓以謚得氏”的觀點了。

可以說,作為出土文物,戰(zhàn)國時期的竹簡記載具有更貼近那個時代的真實性、可靠性。清華簡關于衛(wèi)國歷史的記載,使我們更堅信近年來關于康姓得氏根源探討的合理與正確性:康叔初封康城、徙封衛(wèi)國,康姓得氏于始祖始封康城,是“胙之土而命之氏”。

 

    (作者:康心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