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民族歷史上號稱“白衣民族”,分布在世界各地,除朝鮮半島擁有7000萬人以外,中國境內(nèi)也有190多萬。中國和朝鮮是一衣帶水的鄰邦,古代中朝之間的交往,從中國商周之際的箕子率5000人入朝鮮算起,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在常見的朝鮮族230個姓氏中有164個來源于中國,康姓就是其中之一,其始祖是隨箕子入朝的康侯。
朝鮮現(xiàn)任最高領(lǐng)導(dǎo)人金正日的祖母、亦即其父開國領(lǐng)袖金日成的母親康盤石,1892年4月21日出生在距平壤二十公里外的一個名叫七谷的小村里。她的父親康敦煜是位鄉(xiāng)村教師,與人合辦了一所私立學(xué)校,任校監(jiān)。她有三個兄弟康晉錫、康用錫、康昌錫??当P石從小就生活在一個具有文化素養(yǎng)的家庭里。
最晚在1911年夏季前,康盤石嫁到了萬景臺金家,丈夫金亨稷,小她兩歲,生于1894年7月10日。公公金輔鉉,婆婆李玉益。
1912年4月15日,兒子金成柱出生,是這對小夫妻的長子,后改名金日成。后來又有了兒子哲柱和英柱。
金家是在先祖金繼祥那一代,為了生存,從全羅北道的全州遷到北方來的。金家在萬景臺安家落戶,是在金日成曾祖父金膺禹時代。曾祖父出生在平壤的中城里,因家境貧窮,19 世紀(jì)60 年代,搬到了萬景臺,給平壤的地主李平澤家守墓。萬景臺是一個山清水秀的好地方,爬到附近的南山山頂上可以俯瞰大同江美麗如畫的景色,所以,外地的富豪官僚都爭先恐后地買下萬景臺一帶的山地,修造祖先的墳?zāi)埂?
金日成在他的回憶錄《與世紀(jì)同行》一書中回憶說,“我家祖祖輩輩都是佃農(nóng),家境十分貧寒。祖父金輔鉉一代,生下了六個子女,人口增到十來個人。祖父為了讓子孫能夠糊口,從沒有歇過手。在別人都熟睡的凌晨,他就到村里東奔西走地?fù)旒S;夜里則坐在油燈下搓草繩,打草鞋,編草席。祖母李玉益也是白天黑夜地紡線。母親康盤石帶著其他人白天到地里鋤草,夜里織布。全家老小都拼死拼活地干活,卻常年連粥都喝不飽。我至今還記得,當(dāng)時我們吃的是沒去皮的高粱米米查子熬的粥,吃起來扎喉嚨,咽不下去。吃水果,吃肉,更是連想都不敢想。有一次,我的脖子上生了火氣(一種地方病),祖母不知從哪里弄來了一點豬肉,我吃了它,火氣頓時就消了。從此以后,我每當(dāng)想吃豬肉的時候就想,再生點火氣該多好。
住在萬景臺的時候,我的母親作為有12口人的大家庭的長孫媳婦,一天到晚忙得團團轉(zhuǎn)。侍候丈夫,侍候公婆自不用說,就是打掃屋里屋外,刷過洗碗,縫補洗衣,紡紗織布,樣樣都由她做,忙得直不起腰來。白天,還要下地干活,一點也沒有空閑的時候。在封建觀念還很強、繁文褥禮又嚴(yán)格的當(dāng)時,要當(dāng)好一個大家庭的長孫媳婦,是非常不容易的。偶爾做一頓干飯,母親只能攤到鍋巴,熬了粥,也只能喝到最稀的一碗。”
康盤石生活的時代是朝鮮民族生死存亡的時代,
在金日成出生之前的1910年日本吞并了朝鮮半島。她嫁了一個職業(yè)革命家丈夫,金亨稷是朝鮮民族解放運動的先驅(qū)者之一。金家祖輩以耕種別人的土地為生,一家老少在生存線上掙扎,加上日本侵占朝鮮,少年金亨稷產(chǎn)生了革命志向。
金亨稷為了求知,在1911 年春天進入新式的崇實中學(xué)學(xué)習(xí)。像金家這樣連粥都吃不飽的窮人家,供子女上中學(xué),確是十分吃力的事情。當(dāng)時崇實中學(xué)的學(xué)費每月要繳兩元。為了交這兩元學(xué)費,康盤石還到順和江去撿河蜆,公婆種香瓜種小蘿卜,才15 歲的小叔子也打草鞋,拿去換錢。金亨稷也為了掙學(xué)費,每天放學(xué)后留在學(xué)校辦的實習(xí)場里做苦工,直到傍晚。然后又到學(xué)校圖書館讀幾小時的書,深夜才回家,第二天凌晨又上學(xué)去。
金亨稷一家有很多人走上了革命道路。兒子哲柱和弟弟金亨權(quán)犧牲。金日成深情地回憶說,“解放后,當(dāng)我回到家鄉(xiāng)的時候,我的祖母迎至柴門外,摟著我,捶著我的前胸,說道:你把爹媽都丟在哪里,一個人回來了?一起回來不成嗎?祖母都這樣悲痛萬分,而我卻把躺在萬里他鄉(xiāng)的生身父母的遺骸,都沒能運回來,只身走進老家柴門的人,心里又該多么痛苦??!”
金亨稷后來從崇實中學(xué)輟學(xué),攜家離開萬景臺,搬到烽火里住。他白天在明新學(xué)校教書,晚上,到夜校去進行群眾啟蒙工作,每天很晚才回家。金亨稷也常到平安南道和平安北道以及黃海道一帶去。在這過程中,金亨稷結(jié)識了很多革命同志,如張哲鎬、康濟河、姜鎮(zhèn)乾、金時雨等,培養(yǎng)了骨干,并打下了群眾基礎(chǔ)。1917 年3 月23 日,在平壤李輔植家里,金亨稷發(fā)起成立了秘密革命組織朝鮮國民會。它的目的是,全體朝鮮民族團結(jié)一致,用朝鮮人自己的力量爭取國家獨立,建立真正的文明國家。雖然當(dāng)時的國民會只有九個人,可是九個人如同九顆火種,開始照亮黑暗的北部朝鮮。
金亨稷的抗日活動很快就被朝奸和日本人察覺,
他在1917年秋被捕判刑。康盤石領(lǐng)著5歲的金日成去探過監(jiān)。1918年秋,金亨稷刑滿出獄。傷好后就告別妻兒,遠(yuǎn)走他鄉(xiāng),繼續(xù)進行革命活動。
1919年秋,金亨稷回到了家,要帶妻子和兒子一起走,離開萬景臺。他已決定把活動地點放在北部邊境一帶和南滿地區(qū)。從此,康盤石帶著孩子們,義無反顧地跟著丈夫走上了顛沛流離的革命生涯,他們坐火車到了新安州,又長途步行,經(jīng)介川、熙川、江界到中江。在這里又受到了警方的緝捕,只好轉(zhuǎn)移到中國的東北去。康盤石和次子哲柱從此再沒有踏上祖國朝鮮的領(lǐng)土。
到了中國的臨江后,金亨稷因自幼對醫(yī)道有研究,故棄教從醫(yī),作為革命活動的掩護。
此后康盤石的兄弟康晉錫也組織了白山武士團進行革命活動,不幸在1924年在平壤被日本警察逮捕,判了15年刑,他坐牢13年8個月后,被保釋出來,于1942年在家去世。
1923年3月16日,11歲的金日成奉父母之命,步行千里,回了老家,進了外祖父的學(xué)校就讀。兩年后,聽說父親再次被捕,他思親心切,立即告別老家親人,步行15天趕回中國。才知父親已脫險轉(zhuǎn)移,但金亨稷在這次脫險后在一個谷草垛中躲了幾天,因天寒地凍,腳、膝蓋、下半身被凍傷,得了不治之癥。康盤石帶著三個兒子
坐爬犁從臨江八道溝轉(zhuǎn)移到撫松縣居住。
兩月后一家人在撫松相聚。
1925年2月3日,金日成在吉林省撫松縣第一小學(xué)上了一年學(xué)。
長期動蕩的生活,損害了金亨稷的健康,1925年秋,金亨稷的病開始嚴(yán)重起來,雖有康盤石精心的照料,還是無法挽救他的病情,到了1926年春天,病情惡化,臥床不起。
1926 年6 月5 日深夜,金亨稷懷著革命事業(yè)未竟的遺憾,不幸去世,年僅32歲。臨死前,他將自己使用的兩支手槍,交給妻子康盤石,囑咐她埋藏起來,等金日成長大后交給他使用,
金亨稷被安葬在離撫松小南門街十里的陽地村。那是一處緊挨松花江的高坡??当P石將丈夫安葬在這里,她是想讓丈夫在九泉之下也能眺望他一往情深的祖國。從這一天起,康盤石失去了丈夫,她才34歲,帶著三個未成年的孩子,可謂孤兒寡母。
葬禮結(jié)束后,康盤石和丈夫的同志們商量了金日成的前途問題,經(jīng)過他們的保證和介紹,6月中旬,金日成離開撫松,去了正義府樺甸縣屬下的第二軍事政治學(xué)校華成義塾,在這里,金日成在學(xué)生中組織了革命組織“打倒帝國主義同盟”,半年后金日成輟學(xué)回到吉林市。
1926年12月26日,金日成幫助母親成立了反日婦女會。丈夫去世后,康盤石積極投入了革命斗爭。她在撫松城內(nèi)及農(nóng)村,建立夜校,對朝鮮族婦女進行教育。
金日成則于
1927年至1929年進入吉林市毓文中學(xué)求學(xué)。其間,康盤石靠給人洗衣做針線活為生,每月還要給金日成郵三元學(xué)費。
因從事抗日活動,金日成1929年10月被中國東北地方政府逮捕,囚禁于吉林監(jiān)獄。他在獄中考慮成熟了以武裝斗爭為主的關(guān)于朝鮮革命的基本路線和方針。金日成入獄后,康盤石也在寒冷的冬天帶著孩子們們轉(zhuǎn)移到了安圖蘆葦村。為了鍛煉大兒子堅強的革命意志,康盤石一次也沒有去監(jiān)獄探望。1930年5月金日成獲釋后,離開了吉林市,為籌劃武裝斗爭而積極奔走于滿洲各地和朝鮮北部。
一年以后,當(dāng)金日成從吉林回到安圖縣時,康盤石才見到了闊別兩年多的長子金日成。她很欣慰地看到兒子已在斗爭中成熟起來,就將丈夫交給她保管的兩支手槍轉(zhuǎn)交給了兒子。
1932年春,金日成創(chuàng)建安圖抗日游擊隊,康盤石則始終秘密活動在中國的東北吉林省境內(nèi),隱居山村,從事地下抗日活動??当P石還幫組織上偷運過手槍,
長期艱苦動蕩的生活,損害了康盤石的健康。1932年夏,當(dāng)金日成聽弟弟報告說母親病重時,他從游擊隊住地背著15公斤玉米面匆忙趕回家,那次回家是最后的告別,因為金日成即將率領(lǐng)他的游擊隊向南滿地區(qū)挺進。臨別時康盤石還將平時給富戶們洗衣服掙來的20塊錢送給兒子做經(jīng)費用。金日成似乎對母親將不久人世已有預(yù)感,
1932年7月21日下午,康盤石在蘆葦村那座低矮的茅屋里永遠(yuǎn)地閉上了眼睛。那一年,她剛好40歲。這位堅強的母親,留給兒子金日成的遺言是“只要日本鬼子還在,就不要遷移我的墳?zāi)埂?rdquo;康盤石死后,被中國鄉(xiāng)親們安葬在安圖縣蘆葦村后面的高山上。母親去世兩年后,金日成才有機會來到母親的墓前憑吊。那是1934年冬,金日成已在中國東北組建了朝鮮人民革命軍。金日成沒給母親立碑就走了,哲柱1935年6月犧牲,英柱隱姓埋名,假造身世浪跡東三省,曾給人看孩子謀生。
1945年8月,金日成和他領(lǐng)導(dǎo)的人民革命軍隨蘇聯(lián)軍隊越過鴨綠江回到了闊別20年的朝鮮。當(dāng)年秋天,他就正式建立了朝鮮勞動黨,當(dāng)選為黨的總書記。1948年9月9日朝鮮民主主義共和國成立,金日成任內(nèi)閣首相。當(dāng)年金亨稷夢想的和平、民主、獨立的朝鮮,終于在兒子金日成的手中變成了現(xiàn)實。但當(dāng)祖國歡呼勝利的時候,他父母金亨稷、康盤石的骨骸卻沒有運回朝鮮。
中國共產(chǎn)黨取得勝利后,安圖縣政府給康盤石立了碑,刻有三兄弟的名字。文革期間的1971年,中國還出過一本《朝鮮的母親康盤石女士》的連環(huán)畫。金日成建國伊始,百廢待興,又加上朝鮮戰(zhàn)爭,一直沒有顧得上給父母遷墳。后來才按母親遺言,遷了父母的墳到萬景臺。為紀(jì)念父母親,朝鮮專設(shè)了金亨稷郡,辦有金亨稷師范大學(xué)、康盤石中學(xué)、康盤石女子革命學(xué)院,立有他們的銅像。
金日成曾這樣評價自己的母親:“老實說,我母親是因為伺候搞革命的丈夫,才沒有說的,若是單從一個普通婦女的角度來看,我母親的一生可以說是難以承受苦難與艱險的一生。我的母親沒有享受過多少夫妻團圓的生活,因為我父親經(jīng)常在外搞獨立運動,這自然是難免的。只有在父親到江東當(dāng)教員的時候,才過了年把團圓日子。此外搬到八道溝以后,也許又過了一兩年團圓的家庭生活。
由于父親被捕坐牢,出獄后不是臥病就是躲避警察的監(jiān)視在外奔波,父親去世后我又出去鬧革命,經(jīng)常不在家,因而我的母親一直沒有過過全家團聚的生活,而是憂心忡忡地度過了一生。”
1994年7月8日凌晨2時,金日成因心肌梗塞在其官邸內(nèi)病故。他的繼任者是他的長子、康盤石的長孫金正日。
朝鮮康氏名人中還有一個是現(xiàn)任內(nèi)閣副總理康能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