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成功者的背后總有一個無私奉獻的人在作堅強的支撐。清乾隆年間,山西興縣康氏一門,兄弟二人五年之內,相繼科選進士及第。小弟康基淵、二哥康基田雖父亡家貧,卻能學業(yè)不輟,科考功名,實在得益于他們的兄長康基命。
康氏一家兄弟三人,大哥康基命,二弟康基田,小弟康基淵。這家兄弟,父親早亡,母親多病。人說“長兄如父”,大哥康基命很早就扛起了贍養(yǎng)母親、關照兄弟的家庭重任。三兄弟中老二康基田、老三康基淵兄弟倆聰明過人,具有過目不忘的天資,鄉(xiāng)鄰們也無不期以前程遠大。當哥哥的康基命雖然也向往讀書,但看到兩個弟弟如此聰慧優(yōu)秀,便決心犧牲自我,悉心供養(yǎng)栽培他們。他給別人當長工,掙下錢除供奉老母外,還給兩個兄弟請先生教授學問。后來康基命娶妻延氏,這個當嫂嫂的延氏很是賢惠,她晝夜紡紗織布,以資助家用。每日兩餐,先讓婆婆吃飽,然后是兩個小叔子。飯不夠時,自己就餓著肚子,刮鍋底時,聲音很輕,不讓婆婆和小叔子知道飯不夠吃。
出身貧苦之家的康基田、康基淵兩兄弟不辜負兄嫂期待,讀書十分刻苦用功。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康基田十四歲時,補為諸生。乾隆七年理學家嘉淦賦閑,兄弟往請授業(yè)。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由山西學臺保拔康基田、康基淵就學于太原晉陽學院。兄長康基命也跟著到太原,他為了照顧兩個兄弟的學業(yè),住在書院附近,白天給倆兄弟做飯,晚上給商鋪看家護院,為兩個弟弟籌措學費。兄弟倆看到哥哥日夜操勞,身體一天不如一天,就暗暗幫哥哥做一些事,很快就被哥哥發(fā)現(xiàn)了,對他們嚴加訓斥,并流著淚勸說道:“讀書不可以一日廢止。像你們這樣不求上進,什么時候才能學成?。?rdquo;從此后,兄弟倆讀書更加專心,不敢稍有懈怠。鄉(xiāng)親們稱他們?yōu)?ldquo;賢父兄”,一時傳為美談。有資料記述說:康基田“攜弟基淵住,相與畫粥而食,易衾而寢,自刻苦,遂成文名”。盡管有兄長的鼎力資助,但求學路長,兄弟兩個也常處困境之中?!赌曜V》記載:“入晉陽書院……余慮靜溪(基淵字靜溪)獨居,無師失學,并挈至書院共讀。時家貧親老,分寄膏火,以寄饔饗。余與靜溪在院,每晨煮粥一甌,俟稍冷凝結,著劃為二,分作早晚餐。夜則共臥一駱駝毛衾中,彼此轉側,不能蔽體,因分前后半夜起讀,以資休息焉。”
兄弟三人,大哥康基命專事養(yǎng)家,打工資助兩個學子弟弟,求學的兄弟兩人又互相關愛,在困苦中共同刻苦自勉,最終考取功名修成正果。小弟康基淵先于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考中進士,歷任嵩縣縣令、肅州、直隸州知州、廣信府知府,并著《南國鈔》、《女學簒》、《家孰蒙求》等書,無論政績學問都頗受稱道。老二康基田于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考中進士,歷任新陽縣知縣、昭文縣知縣、廣東省潮州通判、河南河北道、江南淮徐道、江蘇按察使、江寧布政使、山東布政使、太仆寺少卿等職,政績卓著,嘉慶帝賜他三品官銜,賞賜“鹿鳴宴”以示敬重。
康基命作為長兄,傾心資助兄弟成才,甘做人梯,成就兩個兄弟的功名,這在山西興縣至今傳為佳話。長兄基命卒后弟基田不忘兄長恩惠,贍養(yǎng)遺孀,悉心教育基命兒孫讀書成才?;螌O康濘于嘉慶十年考中三甲第66名進士。這是弟弟對兄長早年恩惠最質樸的回報。
康氏兄弟的這段佳話至今流傳,這種兄弟情誼、孝悌理念將永久激勵康氏后人,把宗親家和的觀念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