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人成精品免费视频|欧美日韩午夜一区二区|国产精品第一页在线观看|国产成人综合手机在线播放|大哥的女人中文字幕完整版|日韩一级 片内射中文小说|午夜福利18禁国产无码日韩|精品国产51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欄目導(dǎo)航

聯(lián)系我們

康氏文化研究會

地址:河南省南陽市長江路779號
電話:0377-63117878
郵箱:kswhyjh@126.com
QQ: 2404165663   1465588485 

當(dāng)前位置:首頁 > 族人風(fēng)采

康氏名人(十)

瀏覽: 次 日期:2015-08-16

明代康氏名人(40人)

 

康  炅(據(jù)《惠安縣志》、《康朗詩文集》) 

《惠安縣志》卷二十七,二十二:康炅,字致明。少孤,祖母髦病,事之至孝,寢食幾廢。與人無竟,鄉(xiāng)里有事爭者,平心解之。及子貴受封,當(dāng)事式廬,毫無私干。有武弁陷大辟,行金求解,力辭之。布衣藿食。貽子書,惟以忠君愛國為拳。子為司寇,治鄖貴獄,禍且叵測。僉憲兩浙,復(fù)忤權(quán)貴意。聞之喜曰:“是吾志也”,歿,邑令哭之以文曰:“治家以禮,處鄉(xiāng)以和,相見以公。”有萬石、彥方之遺焉!子郎、朔、瑚。

明敕封承德郎刑部主事松山康公暨配封安人周氏合葬墓志銘:公諱炅,字致明,世居惠南鄉(xiāng)松洋山下,別號松山。其先蓋李姓也,元初有九世祖承母康氏業(yè),遂因其姓。世業(yè)耕讀,間游邑癢,未有顯者。然自始祖貴南以至曾大父獻(xiàn)皆以忠厚質(zhì)行,稱于閭里。

公生八齡,而父愨軒公、母蔡氏繼歿,旁親皆盡,煢煢孑立,鞠于大母(祖母)唐氏。少有異質(zhì),讀書過目不忘。比長,貫穿百家,涉獵史傳,下至陰陽星術(shù),靡不通曉,雖博洽之士,弗及也。性明達(dá)敦篤,自少至老,與世無競。鄉(xiāng)鄰慕其德。有不平者,相與質(zhì)焉,退皆心服。嘗有其父死而污鄰以故毆,坐重辟者,公惡其悖也,率眾白之郡,事竟釋,而口不言德。其平心卒物類如此。好義樂施,常以贏馀周戚里之貧者,不責(zé)其償。愨軒公歿,有負(fù)百金之貸者,遺券尚存而不問。都獻(xiàn)君既登第,歷官所至,輒移書以三事為戒:家居,謝絕請托,希至城府。故自布衣至封君,先業(yè)之外,罕所開拓。唐大母既髦,病失明,臥床席者累年。公養(yǎng)生喪死,情禮蕪盡。有祖姑適海濱公,老而孤,乃迎養(yǎng),終其身,孝敬不衰。莆有林生者,教讀于里。公時未舉子,乃延而館谷之。乃歸,赍送其備,林生感激,以昌后為祝。迨諸子生,稍知習(xí)誦,則親督教之,常至夜分,尤隆延師之禮。性樂披覽傳記,山中有暇,未嘗釋手。遇知己,杯酒為歡,肺腑俱罄。間談古今典故,舋舋忘倦。于世俗玩好無所羨,獨愛菊,手植頗多,間以水墨寫之。嘗謂慕淵明、摩詰之為人,雅尚樸素,不事華飾。

既以子貴。受褒封,年幾六十矣,衣服舉止,不異韋布。非甚遠(yuǎn)出,不假輿馬,遇之者不知為封君也。常以葛布草履,課耕阡陌,逢田夫釣叟,即班荊談笑,無復(fù)町畦。歲時鄉(xiāng)飲,邑令輒虛席迎之,多不赴。嘉靖辛亥(三十年,1551年)正月,都憲君自廣西以慶萬壽歸省,邑令復(fù)固請。公曰:“今強(qiáng)為令一出,后不復(fù)出矣。”生平寡嗜欲,體常清健。至是七月四日,忽遘疾,猶起居如常。十二日夜半,起坐中堂,既反簀,遂不起。距生成化辛丑(十七年,1481年)四月二十七日,享年七十一歲。訃聞,閭里悲涕,搢紳嗟悼,縣官以文哭之曰:“公居家以禮,有萬石之遺;處鄉(xiāng)以和,有王烈之遺;相見以公,有滅明之遺。”鄉(xiāng)黨以為確論。

前娶周氏,早卒,無子。繼安人周氏,其妹也,為二十七都耆民周森之女,溫慈惠和,勤儉孝謹(jǐn)。始?xì)w之時,家始衰落,舅姑俱逝,獨與公苦心立業(yè),以起其家。事唐大母病,摩搔瀚潔,曲盡其誠,湯藥必親。待親戚,撫僮仆,各有恩意,終日無疾言忿色。雖封安人,而布素如初,紡織之勤,至老不廢。中外翁然稱為賢母云。生成化丙午(二十二年,1486年)正月初七日,卒于嘉靖戌午(三十七年,1558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年七十三。子三:長朗、朔、瑚。孫六:士晉、士靖、士迪、士集、士素、士升;女孫六。                                  

——賜進(jìn)士出身,資政大夫、南京工部尚書致仕奉詔進(jìn)階一級,前南京禮部侍郎,翰林院學(xué)士,掌院事右春坊,太子諭德蕪侍講,國史編修,同修《大明會典》,莆田康大和撰文。

康  朗(據(jù)艾葉主編的《百家姓書庫<康>》—陜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惠安縣志》;《康朗詩文集》)

康朗(1508—1574年) 字用晦,號磐峰,明惠安縣前康鋪坑柄(今螺陽鄉(xiāng)五音村)人,幼“有異質(zhì),端方凝重”,讀書過目不忘,咸夸“神童”。嘉靖十年(1531年)中舉,嘉靖十四年登進(jìn)士第,初授刑部主事,彊直著聲。曾復(fù)審武定侯郭勛一案。郭勛系明朝開國功臣郭英的六世孫,襲武定侯,封翊國公,善于迎合上意,嘉靖皇帝“大愛幸之”。由于他“怙寵,頗驕恣”,“作威植黨”,“罔利虐民”,遭到言官的彈劾,而被下“錦衣獄”,鎮(zhèn)撫司判其死刑。嘉靖帝不得不令三法司復(fù)勘,交由康朗審理。當(dāng)時郭的親眷尚有官居顯位者,特別是嘉靖皇帝“意欲寬勛,屢示意旨”。前后辦理郭案的官員大多受到排擠和陷害??道手矣诼毷?,“檄置武定于庭,責(zé)以大義”,按照明朝頒布的法律擬奏,“論勛罪加等,斬;妻子給付功臣家為奴,追奪勛封爵”。由此直聲震朝右。旋升郎中,再擢為浙江僉事。時浙江有富豪王金箔,為非作歹,“犯大辟”(判死刑)。恰逢宰輔夏言路經(jīng)浙江,王乘機(jī)買通,求夏替其寬解。夏言憑借權(quán)勢欲為王解脫,但康朗鐵面無私,依法判王金箔死刑。夏惱羞成怒,要禮部尚書徐階上書彈劾康朗。徐階早聞康朗聲名,才免遭害。于是,浙江百姓皆譽他為“鐵漢康夫子”。后來朗升廣西參議,分守柳慶,巡撫屬邑。因督餉有功,受到旨令嘉獎并賜白金和文綺(絲織品)。由于他勤政愛民,頗得百姓擁戴。南寧民眾把掘地得到的一口東漢馬伏波時期鑄造的“金洪鐘”呈獻(xiàn)給他,康朗雖知這是無價珍寶,卻沒有接受。嘉靖二十九年,康朗晉京入賀,適逢蒙古俺答汗叛亂,攻右北口,掠通州,進(jìn)逼京師。嘉靖旨令有才望的藩臣防守都門,康朗應(yīng)詔固守西城。太宰李古沖薦康朗才可大用。但此時朗因丁外憂,守制歸家。服除后,起補山西參議,并擢升為山東副使。極好嚴(yán)嵩的義子趙文華,以工部侍郎奉命往山東“視師”,所到之處官吏們都要奉承送禮,康朗鄙視其人,僅以“空函迎之”。趙雖然氣得七竅生煙,但他深知康朗的厲害,不敢惹他,只是無可奈何地“怒目叱去”;康朗嗤之以鼻,不予理睬。不久,朗轉(zhuǎn)江西左參政,擢升為欲按察使。管理財政的官吏進(jìn)獻(xiàn)盈余庫金2000兩,朗不受分毫,仍存入府庫。

  其間,嚴(yán)嵩占家鄉(xiāng)江西分宜的大片田地營建私宅。江西按撫懾嚴(yán)權(quán)勢一味順從,身任參政的康朗“獨力持不可”,終使嚴(yán)嵩野心無法得逞。老百姓夸他為“康夫子,石圣人”。后康朗調(diào)河南,晉升僉都御史,巡撫鄖陽(湖北轄)、漢中(陜西轄)。時回民和漢族居民發(fā)生爭執(zhí),官府欲逮捕回民,回民逃入山谷,嘯聚數(shù)千人。陜西制、派軍兵備進(jìn)行圍剿,要康朗會兵??道蕪?fù)信力陳宜撫不宜剿,沒被采納,結(jié)果剿而無效。朝廷只得派朗前去安撫??道手鲝?ldquo;只要歸順,不咎既往”。回民見朗,羅拜加額曰:“勛陽都院耶,是仁信有聲,必不我欺。”遂解散去。陜西制軍恨朗不進(jìn)軍協(xié)剿,嫉其招撫成功,有意排擠康朗。最后,康朗升任副都御史,巡撫湖廣、貴州,兼督撫湖北、川東等地。“恨朗者謂朗久官宜去”??道蕸]去赴任,請求解綬歸里。后來盛御史薦朗“嚴(yán)正如包孝肅(包拯),忠誠如司馬君實(司馬光)”,福建按撫也六次上舉薦之書,都未被重新起用。萬歷二年(1574年),康朗奉詔進(jìn)京。是年十一月,途中于福州病逝。墓葬仙游縣楓亭南嶺下錦屏山。子士晉,舉人;士靖,生員。

所著有《中丞詩集》10卷、《中丞文集》10卷、《海內(nèi)詩文抄》12卷、《溫陵文獻(xiàn)》16卷、《止戈成略》8卷等。三山(福州)林應(yīng)鐘贊譽他“文思瑰奇雄偉,不亞于遵嚴(yán)(王慎中);其五七言詩,有王、孟(王維、孟浩然)之致”??道剩ㄅ头澹┡c張岳(凈峰)、戴一?。ㄗ糠澹┎⒎Q明代“惠安三峰”。 

康  朔(據(jù)《泉州府志》卷五十九,《明篤行》之十一;《康朗詩文集》) 

字用復(fù),惠安人。郎弟。勵志好學(xué),督學(xué)田汝成試其形勢策,奇之曰:“此子足跡殆遍天下乎?”嘗自銘座右曰:“中庸五弗措之訓(xùn),可以為學(xué);曾子三自省之旨,可以立身;孟氏三自反之淪,可以居鄉(xiāng)。”嘉靖癸卯領(lǐng)鄉(xiāng)舉。時兄郎僉浙憲,邑子奉弊請關(guān)說。朔署其屏曰:“斷手不操官府之筆,去舌不詰奸詭之譚。”己,兄開府鄖陽,借途入楚,所屬吏饋遺,概不受。居家,布衣藿食,絕意仕進(jìn)。以例遙授都察院都事,致仕。朔居喪,水漿三日不入口,哀毀骨立,三年不入內(nèi)舍。遇祖父母、父母諱辰,齋素三日,哭泣哀慕?;楣谝灰乱还?,必依家禮。屢延鄉(xiāng)賓,不就。邑令匾其廬曰:“圣世逸民”。年七十七卒。病篤時聞冢婦歿,曰:“豈可以不任廢服?”加衣冠身首乃絕。子士迪、士集、士素俱生員。

康士迪(據(jù)《泉州府志》卷四十二 明列傳八十五;《康朗詩文集》) 

字彥哲,惠安人。都事朔長子。馴事勵學(xué),選貢。銓丞無錫,而理捕最劇。俗勁斗,士迪懲其尤者,稍斂戢。又水陸關(guān)常十藪盜,盡偵得其奸狀主名,盜賊屏跡。讞獄得情,民無冤者。嗣丁外艱。補任合浦,治如無錫。調(diào)王府審理。歸,囊橐蕭然。鄉(xiāng)邦三致賓席。卒年七十六。

康大和(據(jù) 《明史》卷九十九 志第七十五 藝文四;艾葉主編的《百家姓書庫<康>》,陜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

  康大和(1507~1577),字原中,號礪峰,官至明朝工部尚書。明正德二年(1507)出生于莆田縣崇福里礪山(今莆田市秀嶼區(qū)月塘鄉(xiāng)前康村)。少時篤志好學(xué),聰明伶俐,被稱為“神童”,頗受老師器重。因家道清貧,先后到水頭朱子宮和赤岐獅子巖等地拜師苦讀,輟學(xué)后挑鹽賣魚為生。他雖然麻臉,其貌不揚,但飽學(xué)多才,名揚四方。 明嘉靖十三年(1534),廿六昭華的大和,前往九鯉湖祈夢問卜前程。是夜宿住九仙祠,他在仙翁神像前虔誠焚香,祈求仙人賜其衣錦返鄉(xiāng),耀宗榮祖。須臾間,他仿佛步入一座輝煌寺院里,望見經(jīng)座內(nèi)一位老和尚在聚精會神地?fù)]毫?xí)鴮?,他正欲上前向仙翁請教夢示,忽而不見所在。對于這一夢喻,大和不解其意,回家之后,仍勤奮苦讀。  

   嘉靖十四年(1534)朝廷秋闈,康大和入京應(yīng)試,果中二甲進(jìn)士第九名。選庶吉士,授翰院編修。嘉靖十七年,丁內(nèi)艱。三年服闋,于嘉靖二十年,補任同考會試及預(yù)修會典。嘉靖廿八年,主試順天府。與宦官贊同事,錄文多出于大和之手,遂遷任右春坊諭德。嘉靖三十二年(1553)主持會考武舉,是年遷升侍講學(xué)士。   

當(dāng)時,嚴(yán)嵩攬權(quán),結(jié)黨營私,大和秉性純樸耿直,絕跡權(quán)門。出仕后將近20年,未獲升遷。嘉靖卅三年(1554),大和探親重游九鯉湖。留下詩云:“二十年前此地游,湖光山色兩悠悠。此日重來湖上望,松風(fēng)吹雨浪花浮。蓬萊勝景無今古,藥爐丹灶翻龍虎。游人已許探玄機(jī),名利紛紛何足數(shù)。我今到此意何如,欲行俗慮漸消除。玉堂金馬竟何益?欲行不行空躊躇。君若不見錢若人,學(xué)士勛名高太史。又嗟不見陳希夷,終南高臥老明時。又夫出處非無意,火滅字畫豈相疑!急流勇退真同調(diào),試向仙翁一問之。”他回憶當(dāng)年乞夢的情景,歷歷在目。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三十四年(1555)。帝念大和視篆勤謹(jǐn),詔晉南京禮部侍郎。適逢河洛寇發(fā),都御史李某請城鳳陽建城及移高墻,土民聚集在泗州上阻攔。朝廷派遣康大和同南京工部侍郎林庭機(jī)前往核實此事,眾人都說:“中都乃帝業(yè)所基,陵寢所在,建城之事重大,不敢輕議”。于是,僅遷移高墻,城池仍為舊址。士民當(dāng)作撫臣,不便阻攔上奏,此事就逐漸平息下來。   

康大和職守南京禮部八年,沒有上調(diào),感到自己這一生大概不會有什么大作為了。郁悶之余,作《拙官賦》以自嘲和明志。到嘉靖四十年(1561),康大和又被晉升南京工部尚書。當(dāng)時任南京工部侍郎的林庭機(jī)是大和的同年進(jìn)士,故二人十分投契。一日,大和偶對林庭機(jī)談起青年時到九鯉湖祈夢之事,林聽畢頓有所悟地對大和說:“你名大和,夢見和尚在書寫,連起來不就是‘和尚書’了嗎?看來你官至尚書,九仙早已預(yù)示”。 大和聽了林的圓夢之論,自然心悅誠服。   

康大和升任南京工部尚書不久,風(fēng)聞嚴(yán)嵩黨羽欲構(gòu)陷于他,便自引咎骸歸鄉(xiāng),但皇上未允。一年后,他再次上疏,自陳休咎,圣上看難以挽留,只得詔準(zhǔn)其致仕回家。適逢興化郡城正淪陷于倭寇,大和只好僑寓嘉興朋友家,三年后始?xì)w故里,住在莆田城里花巷(今花門巷)安度晚年。十年之后,他與冠林云同及輩諸儒共倡詩社、詠詩對答賦詞。專邀里中耆宿入社,人稱“尚書社”。那時,興化郡守呂一靜,邀請康大和同城中幾個有才學(xué)的人,續(xù)修郡志。書稿完成之后,大和認(rèn)為初稿出于眾人之手,其中有失實之事,必須重新加以修改刪定,眾贊同其意見,遂以修改。   

康大和出身于貧困農(nóng)民,為官敦厚樸實,不事表舉。年輕時被林貞、肅俊所器重。在學(xué)館時他曾書寫“學(xué)林”二字于壁上,寓意敬仰工部侍郎林庭機(jī)。他還常說:“庭機(jī)吾所不及也”??梢娝麨楣贋槿撕苤t虛的,一生著作《礪峰集》二十四卷。萬歷三年(1575)康大和主持纂修《興化府志》36卷。因年老力衰,積勞成疾,于萬歷五年(1577)鶴駕西歸,享年70歲。萬歷六年,賜葬于華亭云峰村,墓前有石翁仲、石虎、石馬、石羊等。

康四維(據(jù)艾葉主編的《百家姓書庫<康>》,陜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 

    山西絳縣人,崇禎七年(1643年)武進(jìn)士,授陽和縣守備,后擢升山西都司僉事、廣西掌印都司,與其妻同被農(nóng)民義軍殺。清朝建立,賜其謚號烈愍。

康正宗(據(jù)艾葉主編的《百家姓書庫<康>》,陜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  

字賓峰,邵陽人。明嘉靖十九年(1540)舉人,曾知廣昌縣。歸后受聘與寧夢龍纂修《寶慶府志》。著有《游涉集》、《廣騷集》、《蘭閨總譜》、《崔鶯鶯辨》等。

康從理(據(jù)艾葉主編的《百家姓書庫<康>》,陜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

康從理(1524-1581) 字欲卿,號二雁山人,浙江永嘉人。為人豪俠仗義,喜軍事。時倭寇頻擾我東南沿海,他與劉子高率眾奮起抗倭。著有《二雁山人集》。

康濟(jì)民(據(jù)《中華人名大辭典》) 

 明章丘人,篤行善仕,嘗有少婦被盜,憑高垣呼救,濟(jì)民念即急不可廢禮,命童子梯下之。官刑省掾。

康  女(明代-百度搜索 康姓-百度百科) 

 明代人,因“三賢”聞名。據(jù)傳,其父年老無子,勸父納妾生子;母病,嘗糞辨??;夫亡,誓不改嫁。

康丕揚(據(jù)艾葉主編的《百家姓書庫<康>》,陜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山東陵縣族譜》)  

字士遇,號驤漢,明朝后期山東陵縣人。明洪武年間由北平府玉田縣移民陵縣的康氏家族七世孫。明神宗萬歷壬辰(1592)進(jìn)士,先后任寶坻縣知縣、密云縣知縣、山西道監(jiān)察御史監(jiān)管河?xùn)|鹽政、遼陽巡按兼學(xué)政,后署理兩淮鹽課。萬歷三十七年(1609)春告老還鄉(xiāng),崇禎五年(1642)秋卒,享年81歲。著有《北臺疏草》2卷、《按遼疏草》6卷、《按晉疏草》6卷、《三關(guān)圖說》、《按淮疏草》2卷、《癸卯兩事志略》5卷、《省身錄》1卷、《蓄德錄》1卷、《千秋鏡源》60卷、《廣古傳信方》5卷、《集閩方》4卷、《宮傳方》3卷、《東坡先生外集》86卷、《韓魏公集》30卷、《白氏長慶集》4卷、《評》4卷、《公移尺牘四六詩文》84卷、《棲鳳館遺文》1卷、《東方先生文集》。其中,《三關(guān)圖說》(該書為明萬歷三十五年(1607)刻本,今臺灣和上海圖書館有藏。)、《東坡先生外集》(該書現(xiàn)藏于重慶圖書館,2010年11月,被重慶市公布為第一批珍貴古籍名錄。)、《東方先生文集》(該書雖然流傳不廣,但今北京師范大學(xué)圖書館和中國科學(xué)院圖書館均有收藏。)三書仍存于世。

康紹文(據(jù)艾葉主編的《百家姓書庫<康>》,陜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 

 明興安州(今陜西安康)人,諸生,流賊破城,縛其父,欲加害,紹文告賊愿代父死。父得釋,紹文遂被害。

康新民(朱寶炯、謝沛霖編《明清進(jìn)士題名碑錄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版;艾葉主編的《百家姓書庫<康>》,陜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 

 明朝末期四川合州人,萬歷三十五年(1607)丁未科第3甲進(jìn)士。崇禎年間,官至大理寺卿,浙江布政司左布政使。

康承爵(據(jù)艾葉主編的《百家姓書庫<康>》,陜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  

字德徵,浙江嘉善人。萬歷年間進(jìn)士。曾任浙撫中軍、神機(jī)營游擊、廣西左參。崇禎初年,擢升副總兵。后出守廣東,擊敗惠州山寇。明朝滅亡,回歸故里。

康正諫(據(jù)艾葉主編的《百家姓書庫<康>》,陜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 

    徽州府祁門(今安徽祁門)人。舉人,明朝末年曾任和州學(xué)正。崇禎八年(1635年),農(nóng)軍攻陷和州,他攜妻汪氏、兒媳章氏投水而死。明彰其忠義,追贈為國子監(jiān)丞。

康   縉(朱寶炯、謝沛霖編《明清進(jìn)士題名碑錄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版)                                    

江西泰和人,明洪武四年(1371)辛亥科第3甲28名進(jìn)士。授舟陽知縣,鎮(zhèn)江府同知?;实壑圃唬?ldquo;忠良之史,親民上德,特授康縉為文林郎”。明洪武十年。

康   寜(朱寶炯、謝沛霖編《明清進(jìn)士題名碑錄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版)  

直隸井陘人,明永樂十六年(1418)戊戌科第3甲129名進(jìn)士。

康   頮(朱寶炯、謝沛霖編《明清進(jìn)士題名碑錄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版) 

江西泰和人,明永樂十九年(1421)辛丑科第2甲48名進(jìn)士,授南京大理寺評事右評事,任石阡府知府。

康  琰(朱寶炯、謝沛霖編《明清進(jìn)士題名碑錄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版)

江西泰和人,明永樂二十二年(1424)甲辰科第2甲1名進(jìn)士,知夔州、南雄二府,代行廣東參政。

康汝芳(朱寶炯、謝沛霖編《明清進(jìn)士題名碑錄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版)   

直隸祁門人,明正統(tǒng)元年(1436)丙辰科第3甲35名進(jìn)士。

康   珪(朱寶炯、謝沛霖編《明清進(jìn)士題名碑錄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版) 

江西泰和人,明正統(tǒng)十三年(1448)戊辰科第2甲19名進(jìn)士。任刑部員外郎、桂陽州同知。

康   蚧(朱寶炯、謝沛霖編《明清進(jìn)士題名碑錄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版) 

江西泰和人,明天順八年(1464)甲申科第3甲102名進(jìn)士。授禮部主客司主進(jìn)員外郎,擢思府知府。

康   文(朱寶炯、謝沛霖編《明清進(jìn)士題名碑錄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版) 

山西石州人,明成化二年(1466)丙戌科第3甲14名進(jìn)士。

康紹宗(朱寶炯、謝沛霖編《明清進(jìn)士題名碑錄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版) 

山東武州永清人,明成化十七年(1481)辛丑科第2甲29名進(jìn)士。

康  紀(jì)(朱寶炯、謝沛霖編《明清進(jìn)士題名碑錄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版;《康氏族譜》)

 江西泰和人,明弘治十五年(1502)壬戌科 第3甲3名進(jìn)士。授大理寺右評事,敕曰:“康紀(jì)經(jīng)術(shù)專門,甲科高策,操持清慎,克篤奉公,特進(jìn)文林郎,登崇欽哉。”弘治十八年。

康世臣(朱寶炯、謝沛霖編《明清進(jìn)士題名碑錄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版) 

陜西神木人,明正德六年(1511)辛未科 第3甲30名進(jìn)士。

康天爵(朱寶炯、謝沛霖編《明清進(jìn)士題名碑錄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版)

     山西臨汾人,明嘉靖二年(1523) 癸未科 第3甲175名進(jìn)士。

康世?。ㄖ鞂毦肌⒅x沛霖編《明清進(jìn)士題名碑錄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版)

 山西咸寧人,明嘉靖五年(1526)丙戌科 第2甲45名進(jìn)士。任湖廣靳水知縣。

康迪吉(朱寶炯、謝沛霖編《明清進(jìn)士題名碑錄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版)

 山東章丘人,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甲辰科 第2甲93名進(jìn)士。

康迪吉(朱寶炯、謝沛霖編《明清進(jìn)士題名碑錄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版)

 山東章丘人,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甲辰科 第3甲70名進(jìn)士。

康世耀(朱寶炯、謝沛霖編《明清進(jìn)士題名碑錄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版)

 直隸完縣人,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庚戌科 第3甲187名進(jìn)士。

康夢相(祖)(朱寶炯、謝沛霖編《明清進(jìn)士題名碑錄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版)

江西泰和人,明萬歷十四年(1586)丙戌科 第2甲66名進(jìn)士。中憲大夫、布政司。

康元積(朱寶炯、謝沛霖編《明清進(jìn)士題名碑錄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版) 

湖廣衡山人,明萬歷二十九年(1601)辛丑科 第3甲第2名進(jìn)士。授大常寺博士,敕曰:“元積博學(xué)雄文,朕甚嘉之,授文林郎,以贊朕神人之治。”萬歷三十年三月。

康應(yīng)乾(朱寶炯、謝沛霖編《明清進(jìn)士題名碑錄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版)

直隸雞澤人,明萬歷三十二年(1604)甲辰科 第2甲10名進(jìn)士。

康四海(朱寶炯、謝沛霖編《明清進(jìn)士題名碑錄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版)

 山西安邑人,明萬歷四十一年(1613)癸丑科 第3甲79名進(jìn)士。

康爾韞(朱寶炯、謝沛霖編《明清進(jìn)士題名碑錄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版;福建廈門《康氏族譜》)

康爾韞(1591-1629),爾字輩,別名我待、計部,字叔玉,號彥英,明末福建同安豪山人。廈門市同安區(qū)豪山康氏第十三世祖;明萬歷三十七年舉人;明萬歷四十七年(1619)己未科 第2甲16名進(jìn)士。

其父康若山,又名止軒,字甫、稱太封祖;先父歿世之后,時萬歷四十四年探花、東閣大學(xué)士林釬曾為之撰寫墓志銘《累贈中憲大夫止軒康公太恭人洪氏誌銘》。是歿三年,而計部始成進(jìn)士。后鄉(xiāng)飲賓封其父為“中憲大夫”;母洪氏,弟曰彥贊。公娶呂氏恭人,生女玉環(huán),嫁霞岐進(jìn)士柯鳳翔第三子柯升自為妻。子莫考。

公九歲始讀,曾在豪山圣果院就讀,繼之在安仁里南風(fēng)院就讀,萬歷中后期間,與叔輩等招群結(jié)茅于慈云山石書房,潛心攻讀舉子大業(yè),經(jīng)冬不輟。萬歷三十七年(1609)歲次己酉,果中鄉(xiāng)試第六十九名舉人,時泉州知府姜志禮曾為之題書“文魁”匾額;萬歷四十七年(1619),韞二十九歲年,榮登己未科進(jìn)士,時之欽差提督軍務(wù)兼撫巡福建地方都察院右僉都御史王士昌,曾為之題書“進(jìn)士”匾額??禒栱y的榮顯,給同安豪山康氏家族帶來了莫大榮光。時萬歷三十七年,爾韞考中“文魁”,豪山因此興造“魁星石塔、并筑礤塘”;萬歷四十七年,韞榮登進(jìn)士第,時“皇賜跑馬插青”而盡得豪嶺一帶山脈和今之鳳南“康山”;康山自明萬歷起因此而得名至今,它是豪山康氏的明清祖業(yè)。

為官期間,韞歷任戶部主事、云南清吏司郎中、浙江清吏司郎中、督河西稅課,管通州廳。公勤于政務(wù),以身作則,時通州運河水淺、舟行艱難、糧餉不前,公親履河干,立風(fēng)雪中督之,而得挽運如期。他清正廉明,不謀私利、不謁權(quán)貴,朝廷彰其不染毫厘,嚴(yán)紀(jì)守法,誥贈“中憲大夫”,居官四品。明天啟末,由于朝綱無力、一片混亂,宦黨操權(quán),兗州一帶的貪官污吏,勢力龐大,又相互勾結(jié),朝廷無奈,民不聊生;崇禎元年,朝廷特敕令其出任兗州知府,鏟除腐敗。公深知此任艱難,但他還是歷艱再任;由于時之兗州,腐敗成風(fēng),時康增矩(前山五房祖、邑庠生、韞之五叔)特隨之抵達(dá)兗州,當(dāng)其師爺,助其理案。公忠于朝廷,鐵面無私,汰獄革耗,對兗州一帶的官僚腐敗嚴(yán)加法辦,并平了諸多冤假錯案,使當(dāng)?shù)爻尸F(xiàn)國泰民安的新局面。公因此而得罪了當(dāng)?shù)睾趧萘?,崇禎二年歲次己巳,暗被謀害。兗州的黑勢力就虛造假明堂,上報朝廷,稱康爾韞系“因積勞成疾而告歸”。終年三十九歲。

康爾韞辭世后,皇賜國葬,墓擇葬在今坂頭水庫后的苧溪內(nèi)官寨獅頭崙紗帽山上,其親屬及屬下一行隨之遷居苧溪內(nèi)官寨守護(hù),康氏在官寨一帶購買大片山業(yè),故官寨一帶的山業(yè),也屬豪山康氏家族的明清產(chǎn)業(yè)(1998年12月,康爾韞墓被定為廈門市級文保單位)。

康承祖(朱寶炯、謝沛霖編《明清進(jìn)士題名碑錄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版) 

江西泰和千秋人,明萬歷四十七年(1619)己未科 第3甲108名進(jìn)士。廣東僉事。

康元穗(朱寶炯、謝沛霖編《明清進(jìn)士題名碑錄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版;江西泰和《康氏族譜》)

 江西安福人,明萬歷四十七年(1619)己未科 第3甲229名進(jìn)士。浙江溫州府瑞安縣知縣,授文林郎。敕曰:“元穗通才練識,雅韻清標(biāo),播禮樂玄歌舞于四境,特授文林郎,以勵成績,永為家學(xué)之光。”天啟三年三月,父母并妻室俱叨敕封號,統(tǒng)譜祥焉。

康姬鼎(朱寶炯、謝沛霖編《明清進(jìn)士題名碑錄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版) 

陜西郃陽人,明天啟二年(1622)壬戌科 第3甲90名進(jìn)士。

康運泰(朱寶炯、謝沛霖編《明清進(jìn)士題名碑錄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版)

 山西清澗人,明天啟五年(1625)乙丑科 第3甲163名進(jìn)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