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人成精品免费视频|欧美日韩午夜一区二区|国产精品第一页在线观看|国产成人综合手机在线播放|大哥的女人中文字幕完整版|日韩一级 片内射中文小说|午夜福利18禁国产无码日韩|精品国产51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欄目導(dǎo)航

聯(lián)系我們

康氏文化研究會

地址:河南省南陽市長江路779號
電話:0377-63117878
郵箱:kswhyjh@126.com
QQ: 2404165663   1465588485 

當前位置:首頁 > 族人風采

康氏族人的梨園風采

瀏覽: 次 日期:2015-12-28

——河南省鄢陵縣康莊業(yè)余豫劇團30年風雨歷程

     豫劇是流行于河南省以及周邊各省部分地區(qū)的一個影響深遠的地方戲劇種。因其唱腔優(yōu)美,語言清晰流暢,舞臺藝術(shù)高超而深受觀眾喜愛。新中國成立后,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廣大觀眾觀看豫劇表演的興趣更濃,需求更加迫切,因而在20世紀50年代初,廣大農(nóng)村應(yīng)運而生了很多農(nóng)民自發(fā)組織起來的業(yè)余劇團。他們農(nóng)忙干活,農(nóng)閑學戲,邊學邊演,讓農(nóng)民不出家門,不用花錢就可以欣賞戲劇演出,其樂融融,大家共享豫劇藝術(shù)的無窮魅力??登f豫劇團就是這個時期在幾位老“戲迷”的積極參與和鼓動下,加上廣大村民的熱愛和大力支持,經(jīng)過三年的努力,由組建村鑼鼓會到宣傳隊的發(fā)展過程,于1952年8月正式組建起來的。

     由于農(nóng)村業(yè)余劇團具有很大的不穩(wěn)定性,所以多數(shù)都是短命的。演員和村民情緒高漲時一哄而起,經(jīng)過三、四年的演出,又一哄而散。村民形象地說,“姑娘出嫁,劇團散架”。而康莊豫劇團則不然,其不唯在當?shù)匮莸煤?,而且還享譽鄂、皖、陜、晉幾省的部分地區(qū),其演唱水平卻達到或超越部分縣級職業(yè)劇團,而且一唱就是30年,演出5320場,受益觀眾達3000萬人次以上。雖說康莊豫劇團在80年代初停演了,但是有10名主要角色進入了外地職業(yè)劇團,同樣在為我國的戲劇事業(yè)做貢獻。究竟是什么力量支撐著這個劇團能夠長時期堅持演唱呢?我們從它的建立、管理和演出過程中即可看出端倪。  

          一、愛看梆子戲  組建鑼鼓會

     20世紀30年代,康莊村民愛看梆子戲(豫?。┑臒崆橐堰_到癡迷的程度。特別是一些青年小伙子,只要聽說哪里唱戲,就是相離10里、20里遠,他們也不顧一天農(nóng)活的勞累,傍晚時集結(jié)成群,一路奔跑前去看夜戲,看后又是一路飛奔而歸。有一次,聽說相距30多里的西華縣逍遙鎮(zhèn)唱戲,愛看夜戲的康大賓、康孟賓領(lǐng)著十幾個小伙子一路奔跑前往看夜場戲。當跑到戲臺前時,戲臺上吹響了“剎戲”的喇叭聲,他們生氣地說“真倒霉”!跑這么遠沒看到戲,還挨了一喇叭。當?shù)赜^眾問:“你們是那個村子的?”“康莊的。”隨將此事報上戲臺,感動了劇團的演員,立即為遠道而來的觀眾演了一出折子戲。后來,“去逍遙鎮(zhèn)看戲挨一喇叭”這句話流傳久遠,成了人們茶余飯后的美談。

     在熱愛戲劇的人群中,青年小伙子多是看熱鬧的,而中年人不但愛看戲,而且還想學一些唱段,搞自娛自樂。村里的幾個戲迷人人都學會了幾個唱段,平時在往返田間的路上或高粱棵里總?cè)滩蛔〕话雮€唱段。在這些戲迷中最愛唱的是康辛酉和康北方二人,不論在什么場合,只要有人一推薦,便開口唱了起來。

      康辛酉(1902-1965)出生在一戶普通農(nóng)民家庭,沒有讀過書??墒撬斆骱脤W,最熱愛戲劇。他看戲時專心聽,細心記,學會了不少唱段。他記憶力強,還能唱“反串”角色。為了多看戲,多學戲,幾次過春節(jié)時他都曾約幾個“戲迷”找村里的當家人,請求叫外地的鑼鼓會來村唱一晚上地攤戲,熱鬧熱鬧。1946年春節(jié),村里請來了馬蘭區(qū)后邢村的鑼鼓會,他們不僅能唱地攤戲,還帶有旱船,老背少等節(jié)目,演唱得很好,受到觀眾的高度贊揚。這時康辛酉就產(chǎn)生了在村里成立鑼鼓會的念頭??墒撬窒耄挥谐覜]有拉弦子的還是不行。于是自己便買了一把二股機弦子。村里的戲迷劉運知道后,也買了一把二胡。二人經(jīng)常在一起學拉弦子,為成立鑼鼓會做準備。

     1948年初冬,康辛酉為了學戲,便把扶溝縣古城村的趙千老師請到家中,自管吃住,同時又買了鑼鼓、鼓板等必備樂器,把村里的幾個戲迷集中在自己家里,在趙千老師手把手的精心指導(dǎo)下,邊學唱詞邊排練。經(jīng)過三個多月的勤學苦練,學會了《大登殿》、《鍘美案》、《秦英征西》三場大戲。在排練過程中,村民們紛紛到他家中看戲,把個小院擠得水泄不通,熱鬧非凡。1949年春節(jié)臨近,應(yīng)眾多村民的要求,在村農(nóng)會主席康林波、劉位欽二人的大力支持下,農(nóng)會又出錢添了一些樂器,買了幾套服裝,康莊村鑼鼓會正式宣布成立。不過,村里有個風俗,成立鑼鼓會一是為了娛樂,二是為了人口興旺。不論成立什么會,必須推薦一個“會頭”來領(lǐng)導(dǎo)會里的工作,也就是操心人。而且“會頭”本人家里必須是只有女孩沒有男丁的戶主。三年一屆,過了三個春節(jié)另選“會頭”。誰若領(lǐng)會三年積德行善,天地全神保佑,必生貴子,就會后繼有人。會頭的職責是帶領(lǐng)其他被推選出的二、三十名會友向各戶募集善款,用于購買過元宵節(jié)必需的,如燈閃、油蠟、香紙、鞭炮、煙火及會友演員的生活費用等??傊?ldquo;會頭”操心,會友跑腿辦理一切事務(wù)。演戲時間是正月十四日至十六日,一連三個晚上,演出圓滿結(jié)束。

     在推選“會頭”時,全村人的目光都集中到了康辛酉身上。康辛酉當年已46歲,夫人一連生下五個女孩,兩個已出嫁,沒有男孩兒。在眾多村民的勸說下,他半信半疑地接受了“會頭”的職責?;蛟S真的有神靈或者是巧合,康辛酉的夫人于領(lǐng)會的第二年就生下了一個男孩,連續(xù)三年生下三個男孩,康辛酉夫婦喜歡得合不攏嘴?,F(xiàn)在他的三個孩子都在省城鄭州國家機關(guān)工作,說起來這真是一個奇跡。

     1949年農(nóng)歷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前后的三個晚上,戲迷們?yōu)橛^眾演出了剛學會的三場大戲。在《大登殿》一戲中,康北方唱薛平貴,康孟榮(1923-2001)唱王寶釧,陳士唱西梁公主,《鍘美案》 一戲中,康法亮(后提升鄉(xiāng)長,林業(yè)局長等職)唱包文正,劉根唱陳世美、康孟榮唱秦香蓮;在《秦英征西》一戲中,康德林唱秦英,康辛酉唱皇后,康孟榮唱皇姑。由于戲演唱得好,觀眾不時報以熱烈的掌聲。特別是扮演包公的康法亮,年僅15歲,發(fā)出的陣陣虎腔,如雷貫耳,被人稱奇。唱“反串”角色的康孟榮,口腔細膩,動作微妙,觀眾看了贊揚有加??登f鑼鼓會的首次演出,受到了本村和周圍村莊觀眾的一致好評。

 

二、組織宣傳隊伍  貫徹黨的政策

1950年冬,在開展反霸土改和抗美援朝運動中,張橋區(qū)委、區(qū)政府決定,以康莊學校師生為骨干,以康莊鑼鼓會為依托,組織了康莊宣傳隊,宣傳貫徹黨的方針政策,以推動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當時,在校長駱德慶(后任縣教育局長、縣財委主任等職)領(lǐng)導(dǎo)下,除鑼鼓會的成員全部參加外,還吸收了本村男學生康重申、康德鑫(后任張橋鄉(xiāng)副鄉(xiāng)長)、康國顯、康林重、康鐵山、駱寶順、劉金陵、劉煥清,女學生康秀春、康秀安以及崗陵寺村在康莊上學的男生郭旺枝、郭書林、女生黃榮現(xiàn)等20余名學生參加,組成一支宣傳隊伍。

宣傳隊仍由趙千老師做念、唱、拉、打的全面指導(dǎo),他把宣傳資料中的唱詞全部用豫劇唱調(diào)進行教唱。大家邊學邊在本村演出,一個冬季共學會了《婚姻法》、《寡婦改嫁》、《南京血債》、《還我血債》、《地主造謠》、《抗美援朝》等6個大型戲劇節(jié)目,加上村鑼鼓會先已學會的3個傳統(tǒng)劇目,演出的場次越來越多。除在本村演出外,還到周圍以及張橋區(qū)所轄村莊巡回演出,受到了張橋區(qū)委、區(qū)政府表揚和觀眾的一致好評。同時也提高了廣大群眾的政治覺悟,牢固樹立了農(nóng)民當家作主人的思想和愛國主義情懷,推動了黨和政府各項工作的蓬勃發(fā)展。在抗美援朝運動中,通過口頭宣講和文藝演出,大大提高了人們的愛國主義覺悟。出現(xiàn)了父送子、妻送郎抗美援朝保家衛(wèi)國的先進典型。如康秀榮(后參加了工作)送未婚夫黃合欽參加志愿軍,黃壯烈犧牲在朝鮮戰(zhàn)場。當時本村報名赴朝參戰(zhàn)的還有康望東、康元慶、劉潤芳、駱三中四位青年,除駱三中在后防做醫(yī)務(wù)工作外,都在戰(zhàn)場上受過傷,均于朝鮮戰(zhàn)爭勝利后光榮返鄉(xiāng)。

三、三請教師  組建劇團

康莊文藝宣傳隊經(jīng)過三年的宣傳演出,藝術(shù)水平有很大的提高,全體演職員信心滿懷,個個都盼望著能有一個展示才華的更大舞臺。廣大村民也一致要求擴大演員隊伍,增加師資力量,正式組建康莊業(yè)余豫劇團,并要把這個劇團辦得像縣里職業(yè)劇團那樣,進一步提高演出水平。趙千老師幾年來為我們培養(yǎng)了演員和樂隊,但他畢竟是農(nóng)村的鑼鼓會教師出身,會戲有限,更不會教武功。為了多出人才,快出人才,村民一致要求聘請高師任教。于是,在村農(nóng)會的大力支持下,依靠宣傳隊人員,積極開展各項籌備工作。

首先是聘請高師任教。1952年8月,康莊從本縣南塢區(qū)孫老莊請來了曾在周口市豫劇團任過團長的雷旺老師,他是唱武生出身,是戲劇中的全才。1952年底,又從西華縣朱崗區(qū)請來了范旺魁老師,他原來唱“包頭”,后改唱須生,最得手的是教武功。1953年8月,通過范老師推薦,又從西華縣紅花集區(qū)小崗村請來了曾在西華縣戲校專教武功的錢茂老師。三位老師均被康莊建立劇團的創(chuàng)舉和一班青少年的學習熱情所感動,決心竭盡全力傳授技藝。三位老師作了明確的分工:范旺魁老師專教戲詞和唱腔,雷旺老師專心指導(dǎo)排練武戲,錢茂老師專教演員學習武功。老師們分工合作,真可謂三管齊下,萬無一失,使教學進度大大加快,演員的藝術(shù)水平明顯提高。

其次是擴大演員隊伍。1952年8月,雷旺老師初來時就提出,從青少年中選拔人才。消息傳出后,村里青少年積極報名參加。后經(jīng)過喊腔測試,去劣選優(yōu),招收了康根榮等16名男孩和康秀然等9名女孩,共計25名少年接受培訓(xùn)。他(她)們年齡都在十三四歲上下。范老師來到后,對原有演員進行了調(diào)整,把聲腔較差的調(diào)到樂隊,同時聘請了熱愛戲劇的老農(nóng)駱文周為劇團團長,把土改時沒收一戶地主家的豪宅做教學基地。在教學的時間安排上,采取早晨、上午、下午、晚上四班制。早上在本村小學的操場上喊腔練功,上午、下午排練節(jié)目,晚上學唱詞、唱腔。在教學方法上,采取“四步走”的辦法:每學一個劇目,都是第一步學唱詞、唱調(diào),第二步啞排(唱時不伴奏樂器),第三步響排(樂器伴奏),第四步在村里修的土臺子上演出。

關(guān)于辦團的資金問題。剛土改后,生產(chǎn)條件仍很落后,糧食產(chǎn)量不高,農(nóng)村仍然很窮。辦劇團必須購置服裝道具,價格昂貴,這筆開支從哪里出呢?最后還是老團長駱文周想出了辦法。他說:“扒寨墻、炮樓賣磚頭?,F(xiàn)在沒有國民黨軍隊了,土匪消滅干凈了,要寨墻何用?。?rdquo;他一語中“的”。1953年春,經(jīng)農(nóng)會批準,把任務(wù)分給各選區(qū),共扒掉寨門兩座,炮樓6座及寨墻,把扒下來的磚頭按低于市場價賣給本村人。當時計算所賣的錢仍然不夠劇團使用。麥收后,又發(fā)動村民捐贈小麥。由農(nóng)會干部和劇團演員組成一個接收小組,帶著一個五升斗(容量20斤)和盛糧布袋,挨家挨戶接受捐贈小麥。第一戶要去五升斗回家抱出來半斗小麥,第二戶就抱出大半斗,第三戶就抱出一平斗,第四戶竟抱出冒尖一斗。形成了捐麥比賽。開始沒捐夠一斗的兩戶農(nóng)民看到自己捐得少了,就向接收小組奪去五升斗,又回家抱出一冒尖斗小麥,一戶比一戶捐得多。由此可見,廣大村民對興辦劇團信心很高,誰也不甘落后。一天之內(nèi),村民捐贈的小麥就有10000多斤。這樣一來,賣磚賣小麥的收入不唯夠買戲箱道具,就連給老師做飯發(fā)工資的錢,都得以解決了。于是,在三位老師的策劃下,按照職業(yè)劇團的要求,一次把服裝道具、戲棚、照明用的汽燈等等一切必需設(shè)備都買了回來,大大鼓舞了師生們的教學積極性。

      四、五輪寒暑  成果豐碩

自1952年農(nóng)歷8月康莊業(yè)余豫劇團建立至1957年間,三位老師傾其所有,悉心執(zhí)教,全體學員刻苦學習,奮力拼搏,劇團除應(yīng)邀到縣內(nèi)外演出的時間外,一直堅持每天四晌學習、排練不停,學習進度和演唱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共培養(yǎng)出男女演員25名,樂隊人員8名,學會傳統(tǒng)劇目102個。這是任何職業(yè)劇團也難以達到的學習成績,實在是一個奇跡。從演員年齡上看,開始建立劇團時,都是12歲左右的兒童,1955年開始赴外鄉(xiāng)鎮(zhèn)和扶溝縣境演出時,演員都在十五歲上下,被鄢陵、扶溝兩縣觀眾稱為“娃娃團”,很受觀眾歡迎。在25名演員中,有小生角演員6名:康根榮、康秀安(1939-1990)(女)、劉煥妮(女)康寶山、康全興、康順成;老年生角演員6名:康國俊、劉根、康北方、康全興、駱樹森、王山;旦角演員8名:康秀春、康小鳳、康桂蓮、康翠榮、康秀然、陳小雪、王花、駱寶順(男);黑臉花臉演員3名;康法亮,康林重,康順喜;丑角演員2名:康祥云、劉玉春。在8名樂隊演員中,打鼓的2名:康孟榮,康重申,拉弦子的3名;康鐵山、劉學、康辛酉;打銅器的2名:康德林、康重申;打梆的1名;康喜田。

在長達五年的學習排練和邊學邊演過程中,共成功演出傳統(tǒng)劇目102個。其中:

商周時期的劇目12個。有《反冀州》(一)、《反冀州》(二)、《金盆記》、《黃天化下山》、《黃河陣》、《寶蓮燈》、《前楚國》、《后楚國》、《張奎拱地》、《三仙妹下山》、《白蓮花臨凡》、《戰(zhàn)京鰲》。

隋唐時期的劇目31個。有《南陽關(guān)》、《姜家營》、《抱頭山》、《白馬關(guān)》、《反西唐》、《收孟喜》、《收張英》、《收王紅》、《王寶釧》、《大登殿》、《返暹羅》(一)、《返暹羅》(二)、《黑風布》、《困河?xùn)|》、《對花槍》、《義烈風》、《戰(zhàn)洛陽》、《秦英征西》、《二龍山》、《五鳳嶺》、《三哭殿》、《黑打朝》、《打金枝》、《花打朝》、《羅章跪樓》、《羅煥跪樓》、《北城頭》、《杜耀進妃》、《扒察廟》、《打面缸》、《挑女婿》。

秦漢時期的劇目7個。包括《張儀伐蘇秦》、《罵龐涓》、《收陳朋》、《收吳漢》、《雙頭馬》、《火燒智都》、《韓信拜帥》。

  三國晉朝時期的劇目9個。包括《長阪坡》、《黃鶴樓》、《取西川》、《截江》、《對金抓》、《反陽河》、《三氣周瑜》、《當陽橋》、《失下邳》。

  宋朝時期的劇目18個。其中包括《鍘美案》、《平霍州》、《八賢王說媒》、《破洪州》、《老征東》、《破天門》、《提寇準》、《斷橋亭》、《老包說媒》、《白蛇傳》、《五臺山》、《陰陽河》、《收蘆軍義》、《闖幽州》、《穆桂英下山》、《穆桂英掛帥》、《天朝進寶》、《花園贈金》。

    元朝時期的劇目1個,《元王失江山》。

明朝時期的劇目14個。包括《虎丘山》、《桃花庵》、《蓮花庵》、《反徐州》、《二進宮》、《失南京》、《三上轎》、《雷音寺》、《對繡鞋》、《雷振江征北》、《西廂記》、《秦雪梅》、《劉連征東》、《燕王掃北》。

清朝時期的劇目10個。包括《大狼山》、《八掛山》、《二郎山》、《征云南》、《斬武駙馬》、《落馬湖》、《收杜甫》、《小二姐做夢》、《嚴松昧寶》、《李智升奪狀元》。

1953年春,當劇團已排練10來個劇目,可供一個臺口演出時,開始應(yīng)邀赴鄢陵縣城以南各區(qū)鄉(xiāng)鎮(zhèn)舉辦的物資交流大會和廟會上演出,最后又把演出范圍擴展到扶溝縣境內(nèi)部分村莊。截至1957年上半年,共演出82個臺口,演戲820場,若把在本村演出的140場戲計算在內(nèi),總計演出960場。(未完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