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烽火連天的抗日戰(zhàn)爭年代,康克清大多時間隨朱德總司令在八路軍總部工作。期間,她參加過抗大學習,但更重要的是參加“戰(zhàn)時兒童保育會”,并由此開始了她獻身中國兒童保育事業(yè)的嶄新人生。
在中國軍民同仇敵愾,共同抗日的艱難歲月,前方硝煙彌漫、炮聲隆隆,后方儲備資源,蓄勢待發(fā)。共產(chǎn)黨人用忠誠和信仰,用血肉之軀,筑起一道道堅不可摧的銅墻鐵壁,為捍衛(wèi)民族的尊嚴和領(lǐng)土的完整,奮不顧身、沖鋒陷陣。
當抗日戰(zhàn)爭到了枕戈待旦、越來越激烈的時候,無數(shù)熱血青年及有識之士,浴血奮戰(zhàn)在抗戰(zhàn)救國的最前沿,侵略者的狼子野心日益囂張,瘋狂槍殺中國婦女兒童。眼看前方大批將士的孩子和烈士的后代,成為無家可歸的孩子,康克清整夜無眠,心如刀割,痛心疾首。她覺得不能讓前方的官兵流血又流淚,得給他們每人一顆“定心丸”,妥善安置其子女,免除他們的顧慮。她在作過一番激烈的思想斗爭后,決定放棄勇當一名指揮官的愿望,主動響應上級部門的指示,勇挑婦女兒童工作的重任。
她深切地感悟到:前方殺敵是革命的需要。后方也有前線,成立婦救會,建立托兒所、幼兒所、戰(zhàn)時保育院,為前線流血賣命的勇士,做點力所能及的事,盡心盡職培育他們的后代是當務之急,也是在為抗戰(zhàn)貢獻力量。前線戰(zhàn)火紛飛,戰(zhàn)爭嚴峻殘酷,手榴彈不長眼睛,將士隨時都有生命危險,他們的子女必須得到很好的照料。她從繁忙緊張的工作中抽出精力,積極加入到婦女兒童的領(lǐng)導教育中。
1938年3月10日,戰(zhàn)時兒童保育會在武漢成立。宋美齡為理事長,李德全為副會長??悼饲瀹敃r在八路軍總部工作,也被選為這次會議的理事??偣矃⑴c人員包括國際友人達283人。為了戰(zhàn)時兒童保育院盡快成立,康克清與朱老總分別住在棗林莊和王家峪村。雖說相隔只有五六里路,但為了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在大多數(shù)的時間內(nèi),他們過著“牛郎織女”的單身生活,難得相聚一回。當時華北前線工作至關(guān)重要和緊張,總部機關(guān)分散在好幾個地方。康克清東奔西走,今天跑這個村調(diào)研,明天跑到那個村商討問題,理順關(guān)系。忙碌起來時,她都不知道自己到底吃沒吃飯。
同年7月,陜甘寧邊區(qū)婦女聯(lián)合會、各界抗敵后援會、青年救國會、魯迅師范學院、延安市托兒所等十多個團體發(fā)起籌備,舉行了陜甘寧邊區(qū)兒童分會成立大會??谷諔?zhàn)爭后期和解放戰(zhàn)爭時期,在晉冀魯豫、晉察、蘇皖、山東等根據(jù)地、解放區(qū),先后辦起了托兒所、保育院。1946年5月16日,建立了兒童保育分會,在楊家?guī)X召開成立大會,選出委員共七人??悼饲逑群髶敝魅?、主任的職務。從那時起,她走上了可以說是專職兒童工作的崗位,成為新中國兒童保育工作的一名辛勤的園丁,成為她人生中的一次重大轉(zhuǎn)折。
陜甘寧邊區(qū)在當時是一個交通閉塞,貧困落后的地方。缺醫(yī)少藥,群眾生活水平極低。愚昧無知及封建習俗,像一把把無形的鎖鏈,給婦女兒童帶來無盡的痛苦與災難。纏足的婦女拖兒帶女行動不便,行走困難,封建迷信思想泛濫作亂。當?shù)卮迕裥欧畹氖巧駶h、巫醫(yī)、諸神,根本無法理解科學與進步的關(guān)系。面對當時兒童死亡率高達百分之六十以上的現(xiàn)狀,康克清等同志焦慮不安、心急如焚,火速召集抽調(diào)一些精干人員,對其評估研討后決定:治病必須標本兼治,從根本上破除迷信,轉(zhuǎn)變觀念,提高思想覺悟,徹底鏟除和砸碎“族權(quán)、神權(quán)、夫權(quán)”的腐朽理念。她動員廣大同胞積極投入到抗日戰(zhàn)爭的火熱事業(yè),為國勇挑重擔,甘灑熱血;為民排憂解難,多辦實事。對革命的后代,一定要予以高度的關(guān)懷與重視。
為了廣納人才,吸收先進青年加入到婦女保育工作行列,康克清采取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思想動員與說服教育相結(jié)合,理論與實踐相互磨合的方法,做了大量的工作。她以實際行動鼓舞女同胞,用先進的事例引導人們,讓有為青年自愿來到服務于前方的保育院,從事光榮而神圣的幼教事業(yè)。通過她的身體力行和大膽倡導,不少飽學之士及莘莘學子,認識到中國革命的重要性,毅然回到祖國的懷抱,踴躍加入到挽救民族危亡的斗爭中。有的大家閨秀舍棄優(yōu)越的環(huán)境,自愿報名從事保育工作;有的女同胞從家底豐厚的都市走出,到充滿艱辛的火紅戰(zhàn)斗中洗滌靈魂。到后來,這支由各路青年組成的幼教師資隊伍,越來越壯大、越來越精干。收養(yǎng)的抗日遺孤、烈士子女、英雄的下一代也越來越多。這些從小失去雙親,或生下來根本沒見著親人一面的兒童,在祖國大家庭里同吃同住同歡樂,得到多方面的關(guān)照與調(diào)教。
康克清號召大家:一切工作、一切付出,都為“保衛(wèi)民族的后代”,“女同志到保育戰(zhàn)線上來”!她的強烈呼喚,在全國起到了積極的反響。許多同胞在她的大聲疾呼下,先后來到保育戰(zhàn)線任職。這些來自各條戰(zhàn)線的優(yōu)秀女青年,兢兢業(yè)業(yè)、任勞任怨,舍生忘死、努力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這些女同胞、女戰(zhàn)士,有的跟她素昧平生,未曾謀面,但康克清為她們的事跡感動,多次給他們獻旗,想辦法在報刊上大幅報道她們的先進事跡,讓她們再接再厲。
康克清跟朱德既是模范夫妻,也是革命的伴侶。朱老總的工作,康大姐全力支持并熱情響應??荡蠼阒值膵D女兒童事業(yè),朱老總也是熱情幫扶,積極參與。朱老總對兒童工作的熱心與關(guān)注,對她工作的支持與首肯,無形中給予了她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她在黨校學習的后階段,就已經(jīng)把兒童工作排在重要的日程上。1940年保育院擴建遷至延安北門外,1941年,延安女子大學和中央統(tǒng)戰(zhàn)部托兒所與戰(zhàn)時保育院合并,收托兒童三百名后改成第一保育院。為躲避胡宗南的進攻,該保育院曾幾經(jīng)周折,疏散遷移至山西,解放后又遷返到了西安。為這,康克清做了大量強有力的工作,為保育院走上健康正規(guī)的軌道,勞心費神,竭盡全力。
1944年秋天,是抗日戰(zhàn)爭總反攻、爭取勝利的關(guān)鍵時期,延安將有大批的干部奔赴前線戰(zhàn)斗。康克清聽從蔡暢書記的指示,擔當了“再籌建一所保育院”,以解決部分出征干部的子女撫養(yǎng)問題的重任。朱老總也把這項任務,看成是他份內(nèi)的事。她自己更是任務在身,責無旁貸,全身心地投入。凡是兒童的節(jié)日、項目等各種活動,他們都要參加。劉伯承與他的愛人都在前線,他們的兒子“小太行”的飲食起居,完全托付給康大姐夫婦倆照料。以至于他們從前線返回來,兒子不認他們,管教康大姐夫婦為爸爸媽媽。
在籌建延安第二保育院期間,朱老總與康大姐一起翻山越嶺,顛簸勞累,反復勘查論證,縝密思索。從地址的確定到開工建設;從設備的完善齊全、到欄桿扶墻的牢固性;從窯洞的穩(wěn)固安全到竣工典禮,再到兒童玩具,生活必需及添置物品等,她與朱德總司令都要親自過問考證。抗戰(zhàn)勝利的前夕,這所剛建起來的保育院,迎來了第一批孩子。保育院正規(guī)運作后,她與朱老總經(jīng)常跟個別鬧情緒、不安心工作的人員,做耐心細致的疏導和啟迪教育工作,講解做好幼教事業(yè)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后來,這些同志都愛上了這門職業(yè)。
生活在戰(zhàn)時保育院里的孩子,是幸??鞓返摹T诮?jīng)濟匱乏,物資緊缺的非凡歲月,孩子們吃的是白米飯、白面條,肉類食品也有充分保證。在游樂場,在課堂,在工廠,隨處可見穿著新潮時尚,外貌時髦摩登的孩童。這些“洋娃娃”、“紅蘋果”、“胖冬瓜”、“嬌嬌女”的身上洋溢著幸福歡快,根本察覺不到憂傷與痛苦的痕跡。時任第二保育院院長張熾昌是位新調(diào)來的男士,他對身上的擔子感到壓力和困惑,個別同志也懷有雜念、抱有抵觸情緒。細心的康克清,逐個逐個地對他們進行苦口婆心的勸慰,以鮮活的故事和感人的事例鞭策與激勵他們,使這些人的人生觀、價值觀,在較短的時間內(nèi),得到大的轉(zhuǎn)變和提升。
非常時期的保育院是大花園和大家庭,收養(yǎng)了來自四面八方的孩童。這么多孩子的吃喝拉撒,安全防御、預防接種、防病治病、婦幼保健,以及幼兒教育等諸多問題,都必須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科學完善的管理制度。前方戰(zhàn)時緊迫,戰(zhàn)士無暇顧及家中,后方保障工作不能有絲毫的差錯,而且還要做好隨時撤離的準備等事宜。為此,康克清絞盡腦汁,想盡一切辦法克服一系列困難和矛盾,給孩子送去溫暖和關(guān)懷,帶給他們物質(zhì)和精神的食糧。她要求所有保育院必須要統(tǒng)一思想,嚴肅紀律,恪盡職守,安心專一,確保全身心地投入到幼教事業(yè)。同時還要盡快消除不穩(wěn)定因素,摒棄落后思想,嚴厲抵制和堅決打擊妨礙工作進程的動機和言行。
她要大家堅決響應、果斷執(zhí)行上級“大人在,孩子在,大人不在,孩子也要在”的指示命令。想盡辦法保護好每一個孩子的生命安全,一切行動聽從上級的指揮與安排。在保育院執(zhí)行轉(zhuǎn)移前,已經(jīng)給孩子們備足了吃的用的。在實施轉(zhuǎn)移時,在每一頭前行的馬背上,安放兩只穩(wěn)固的小搖床,讓孩子們安睡在臨時的搖籃里,能夠吃上香噴噴的油炒面,享受精美的餅干和糕點,及其它鮮美可口的營養(yǎng)食品。這些不諳世事的孩子,整天哼哼唧唧、嘻嘻哈哈地嬉笑玩耍,分享美食。吃飽喝足了,又在溫暖舒適的安樂窩里,做著快樂甜蜜的夢。后來,她又想盡一切辦法將這些安全歸來的兒童,分期分批護送到他們父母身邊團圓。
對于那些父母雙雙陣亡,無家可歸的烈士遺孤,康克清讓他們繼續(xù)留宿在保育院,安排專門的幼教人員及保姆阿姨擔負喂養(yǎng),讓孩子們在環(huán)境優(yōu)美的大家庭中,過著天真無瑕、衣食無憂的童年。延安第二保育院遷到北京后,康克清無論公務多么繁忙,不管身體多么不便和疲倦,她都要抽空來保育院,與教職工談心交流及溝通,過問教職工的學習與工作情況。她每次都要來到孩子們中間,與她們圍成一團,噓寒問暖,親切交談。詢問大家吃得好不好,生活習慣不習慣,是不是想念家人等等。她還手把手地教她們讀書識字,玩智力游戲,耐心傾聽孩子的心聲。每逢節(jié)假日,她都會把這些可愛的孩子,帶到自己的家中聚一聚,鬧一鬧,讓他們感受家的溫暖和愛的滋潤。
康克清既是出色的領(lǐng)導,嚴格的師長,也是慈祥稱職的母親。她為祖國、為人民、為中國的解放和婦女兒童事業(yè),殫精竭慮,舍生忘死,奉獻了畢生的心血。她不僅把朱德跟前妻的孩子視若己出,關(guān)懷備至,傾力調(diào)教培養(yǎng),也將無數(shù)烈士的后代,當成是自己的親骨肉和“心肝寶貝”。在孩子的心目中,她就是自己日思夜想的親媽媽和尊敬慈祥、為人師表的好老師。這些在戰(zhàn)火紛飛中成長起來的孩子,在祖國親人的關(guān)懷教育下,都陸續(xù)成為各行各業(yè)的骨干力量和共和國的棟梁之才。當這些孩子紛紛喊出發(fā)自心靈深處那一聲聲柔軟動聽的“康媽媽”時,她熱淚縱橫,欣慰的榮光在她臉上蕩漾開來。
此外,抗戰(zhàn)時期康克清平易近人的親民作風,也在八路軍駐地留下美談。據(jù)她當年的房東房貴新講述,他至今難忘那段特殊經(jīng)歷。
1939年,八路軍總部設在武鄉(xiāng)縣王家峪村時,康克清就住在韓北鄉(xiāng)棗林村東莊仡佬院。為了保密,起初誰也沒有公開過康克清的身份。老百姓只知道她是八路軍,每天雞一叫,就有與朱德臉長的差不多,四、五個人拉著馬來把她接上去王家峪,晚期黑(指下午天快黑)就又送回來了,而且不直接送到她的住地,而是送到富長(相當現(xiàn)在的村長)李根家。由此,大家猜想出她是一位八路軍高官的夫人。
康克清,個高、體壯、人好,待人非常和藹,說話干脆利索。有小孩們?nèi)チ怂√?,她就拿些干饃給他們吃。她養(yǎng)有一個大胖嘟嘟的女孩。她去王家峪時,就把女孩放在一個竹籃里,上面蓋上小被子,挎在肩上。后來,她放孩子的竹籃壞了,就讓房貴新他爹給修補。康克清來到房貴新家對他爹說:“用粗一點條子,弄得實受點。”房貴新他爹邊應承邊細心地修補竹藍。功夫不大,他就把修補好的竹籃提給康克清,康克清接住竹籃看了看說:“好好好,鬧得好。”隨后,她從衣服口袋里拿出一個圓圓的有八九公分高的鐵筒筒說:“這個給你。”房貴新他爹推卻不要。她說:“拿住吧,這是煙,讓你吸。”房貴新他爹說:“我不,我不,你拿走吧,我就不吸煙。”康克清說:“吸哇。”說罷就把鐵筒筒放在了桌子上。
康克清在棗林村住了二年多,李根家老婆晚上與康克清作伴,后來她倆結(jié)成了拜姨。李根家老婆從來不對別人說她是誰,一直守口如瓶,什么都不說,無論誰問都不說。直到康克清走后,她才對人們說出了真相。
康克清臨走時,朱德來到房貴新家給他爹道別,他爹不在,朱德就對他娘說:“老太太,她走呀!你們不用去送她,我上來告你們說聲就行啦。”他娘連聲應允。隨后,朱德拍著房貴新的肩膀說:“小伙子,好好學習,好好念書。”
房貴新講起這段往事,臉上滿是會心的笑意。從康克清日常生活的細節(jié),我們可以體會到她抗戰(zhàn)時期的艱辛勞苦,亦可感受到濃濃的軍民魚水深情,認識到抗戰(zhàn)勝利的根源。
(資料來源:中共萬安縣委宣傳部編寫的《康克清的故事》 和江西省遂川縣康良生推薦的《紅色記憶——八路軍抗戰(zhàn)故事之康克清在武鄉(xiāng)縣棗林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