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姑奶奶乃康虎之女,于1409年出生在太平頭村。起名玉花,只生得眉目清秀,面如芙蓉,活像月中嫦娥。行動敏捷輕快,性情賢淑,樂于助人。 姑奶奶十七歲那年,一天她到村北康坡池洗滌衣物,即將洗畢,有一道人途徑此地,把一件破舊道袍扔給他說:“煩請姑娘將我這件道袍代為漿洗。”說罷即揚(yáng)長而去。姑奶奶洗衣時發(fā)現(xiàn)道袍上有九根不同顏色的線頭露在外面。她暗想:線頭外露,多不雅觀,于是就用牙把線頭逐一咬掉,無意之中咽下肚去。數(shù)日之后,姑奶奶漸覺身子沉重,面容也日漸消瘦。她父母發(fā)現(xiàn)后,追問情由,姑奶奶無奈,只得以實情相告。父母聽后勃然大怒,責(zé)怪她不知廉恥,做出此等丑事,敗壞了門風(fēng),一氣之下,把她攆出家門。 姑奶奶走投無路,信步來到黃龍坡,采食野果,渴飲山泉,夜宿巖洞。十月期滿,生下九子,個個精明異常。幼時,白天化作九條長蛇,嬉戲于黃龍山、青龍山、盤龍山之間。夜里變成九個娃娃,依偎在母親身旁。因此,本地有九龍朝鳳之說。黃龍山還建有龍王廟(因年久失修,廟宇早坍塌,惟有遺址尚存)以作紀(jì)念。 一日,姑奶奶把這九個孩子叫到跟前說:“如今汝已成人,但還不知爾父是誰,我愿帶爾等去認(rèn)父”。八個孩子皆遵母命,惟小九不認(rèn),并暴跳如雷,霹靂一聲騰空,乘云直往中岳嵩山而去。為牽掛小九,姑奶奶幾經(jīng)輾轉(zhuǎn),亦來到嵩山,一面潛心修煉,一面到處尋子。一天,母子于嵩山北麓一大山溝相見,子見母撲地便拜,母見兒背面淚涕。因背后相拜,此山溝也因此得名為“倒拜溝”。 從此,倒拜溝一到夏天總是云霧繚繞,若遇天氣稍旱,只要看到這里有股云彩直沖天際,不出三日,必有甘霖降臨。同時還有一個征兆,只要倒拜溝起的云彩和黃龍山的云彩相連接,一定有輕風(fēng)細(xì)雨,所以中岳周圍各地風(fēng)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人民歡慶。當(dāng)?shù)厝嗣駷楦屑ど耢`之恩德,欲建廟以奉之。群眾運(yùn)磚瓦至倒拜溝外的三岔口,不意夜里風(fēng)雨交加,電閃雷鳴,聲如山崩地裂。次日,群眾四出,才在倒拜溝山半腰尋到了一夜之間不翼而飛的磚瓦,并規(guī)規(guī)矩矩地全堆在那里。原本沒有的路也通到這里,往里又新出現(xiàn)了一個大水潭,群眾都認(rèn)為龍王爺既然想上山,那廟就修到這里吧!,前面的路就叫龍爪路,后面的水潭就叫龍?zhí)丁? 清朝乾隆皇帝喜游中岳時,正值夏季,昊日當(dāng)空,一出北京就有一片彩云隨著習(xí)習(xí)清風(fēng)而漂移,隨乾隆游動而當(dāng)頂。使乾隆免受灼熱之苦。乾隆昂首望云而問軍師,何人如此保駕。軍師掐指一算,回稟道,九龍保駕。乾隆欣然說:“好個都督九龍”。后來龍王廟內(nèi)所供之龍牌上竟奇跡般地出現(xiàn)“敕封都督九龍圣母之神位”的字樣。 清同治年間,河南大旱,塘、河涸竭,赤地千里,當(dāng)時鞏縣為政清廉的溫疤拉縣令,愁云滿面,心如火焚。當(dāng)聽到倒拜溝九龍圣母屢顯神靈,祁雨必應(yīng),俱不空歸,便擇定吉日,親帶人馬、祭品前往一試,為百姓求雨。眾人一路上遭烈日暴曬,大汗淋漓,至龍王廟內(nèi),溫縣令雙膝跪下,擺上祭品,燃上三柱香說:“ 我身為一縣父母,蒼天不雨,民遭大難,百姓何存,我還為何官,昔圣母龍王顯靈施雨,助我解救百姓。”遂發(fā)裱三刀,然裱紙燃而未起,然而三裱一芮也未提起,溫縣令先是一愣,然后面呈喜色,眉開眼笑,眾人不解,溫縣令三拜叩首而笑對眾人說:“圣母龍王念我赤誠之心來祈求神靈,不忍黎民遭殃,神施甘雨將至。你們想薄薄黃紙為何燃則不起,因有潮氣之故,天有潮氣,雨不遠(yuǎn)也,圣母龍王顯靈了。”溫縣令帥眾返回還未走到山下,已是滿天烏云,雨點(diǎn)淅瀝。溫縣令等行至城南五里胡同時,只見電光閃,雷聲鳴,大雨傾盆,落湯眾人齊口稱頌:“圣母龍王真靈,真靈!”。此后,夜雨晝晴,當(dāng)年就獲得一個好收成。來年溫縣令請了大戲在倒拜溝唱了三天,回報圣母龍王恩德。從此以后,每逢盛夏稍有旱象,遠(yuǎn)近各地群眾成群結(jié)隊蜂擁而至倒拜溝求雨。時間一長,人們便自發(fā)地把每年五月十五日定為倒拜溝龍王廟燒香會,熱鬧非常,會期頭天夜幕降臨之際,漫山遍野,燈火閃爍,鑼鼓喧天,絲竹齊鳴,唱戲說書,念經(jīng)焚香。還有水果攤,飯食攤的叫賣聲,在山間峭壁發(fā)出陣陣回響,人人無拘無束,盡情歡唱,必興盡而后止,天上地下,響成一片。香會之盛況,非筆墨所能述也。 康姓擊鼓咚咚響,旁姓擊鼓遭禍殃。倒拜溝龍王廟前懸戰(zhàn)鼓,圣母廟前掛云板。不管是再旱的天,只要是太平頭村,康姓祁雨,有求必應(yīng),決無不雨之例。有一年,天久不雨,眼看秋苗就要旱死。姑奶奶見是娘家人,帶著氣來祁雨,有人拿著拐杖就往鼓上亂敲,只聽眾人說:“再不下雨,就不讓姑奶奶回娘家了。”(因每年都有兩次請姑奶奶回太平村,一是三月趕會看戲,二是清明祭祖)當(dāng)眾人憤憤離開倒拜溝,走到太平洋村南老墳嘴時,銅錢般的雨點(diǎn)就下開了。雨后一打聽,這次雨下的范圍東到前武當(dāng),西至王嶺嘴,南至姜溝里河,北至后寺河。太平頭村人都說:“這天上真是沒雨呀!姑奶奶怕得罪娘家人,龍王爺怕惹怒舅家才作難下了這場扎邊界雨,真難為她老人家了。”但是外姓人就不一樣了。有一年夏天,久日不雨,禾苗枯萎,各地群眾蜂擁來到龍王廟求雨,后武當(dāng)村劉之順求雨心切,心想:“龍王你眼瞎了,天旱成這樣還不下雨,不讓人活了,今天我要敲敲你這戰(zhàn)鼓,看你能把我咋著?”越想越生氣,就地?fù)炱鹗^塊就往鼓上砸,剎那間烏云密布,狂風(fēng)驟起,隨著電閃雷鳴,大雨滂沱而至。瞬間,山間洪水暴漲。待劉之順回家到地里一看,傻了臉,別家地?zé)o大的損壞,唯獨(dú)他家的地全被洪水沖了。他哭著說:“龍王爺脾氣真暴躁,這戰(zhàn)鼓真是不敢亂敲,我真服了。”似這種例子,還有多起。所有康氏族人愿老姑奶奶——九龍圣母神靈常顯,保佑天下百姓歲歲平安。 (選自河南禹州康氏保公支脈家譜,康悅譜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