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人成精品免费视频|欧美日韩午夜一区二区|国产精品第一页在线观看|国产成人综合手机在线播放|大哥的女人中文字幕完整版|日韩一级 片内射中文小说|午夜福利18禁国产无码日韩|精品国产51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欄目導(dǎo)航

聯(lián)系我們

康氏文化研究會

地址:河南省南陽市長江路779號
電話:0377-63117878
郵箱:kswhyjh@126.com
QQ: 2404165663   1465588485 

當(dāng)前位置:首頁 > 學(xué)術(shù)研究

康姓以封國得氏考

瀏覽: 次 日期:2011-08-23

康姓以封國得氏考
康鎮(zhèn)明


   康叔封,是天下康氏得姓之祖。然康叔的“康”字是封國名還是謚號,至今在中華康氏文化研究會收藏的近百家二百余卷“康氏家譜”中,記載仍是歧見紛出。有的家譜認(rèn)為“康”是康叔的封國名,康叔后代以封地為氏;有的認(rèn)為“康”是康叔的謚號,康叔后代以謚號為氏。這種歧見的產(chǎn)生,是有歷史根源的。因?yàn)樵诠糯墨I(xiàn)中就有天下康姓以封國為氏和以謚號為氏的不同記載。
  《尚書?康誥》注馬融曰:“康,圻內(nèi)國名?!编嵖党稍唬骸翱担u號。”唐司馬貞《史記索隱》引宋忠曰:“康伯即王孫牟也,事周康王為大夫。”清孫星衍《尚書今古文注疏》按:“康叔子又稱康伯,則康非謚甚明,舊說以為國名,是也?!薄渡袝?康誥》唐孔穎達(dá)正義:“命之《康誥》,故以為命康叔之誥。知畿內(nèi)國名者,以管、蔡、郕、霍皆國名,則康亦國名,在圻內(nèi),馬王亦然,惟鄭玄以康為謚號?!?馬指馬融,王指王肅。馬融、鄭玄皆東漢時的經(jīng)學(xué)大師,王肅生于漢末,享名于曹魏時代,也是經(jīng)學(xué)大家。馬、王認(rèn)為“康”是國名,唯鄭玄認(rèn)為“康”是謚號。孔穎達(dá)直言“馬王亦然”,說明馬、王之前就有人主張“康”是封國名的。而在“鄭玄以康為謚號”前加一“惟”字,說明認(rèn)為“康”是謚號的,僅鄭玄一人而已。主張封國說的,還有西漢大儒、經(jīng)學(xué)家、《古文尚書》學(xué)的開創(chuàng)者孔安國以及漢末魏初的經(jīng)學(xué)家、王肅之師宋忠?!渡袝?康誥》漢孔安國傳曰:“命康叔之誥???,圻內(nèi)國名,叔,字也。封,叔名?!薄妒酚?衛(wèi)康叔世家》唐司馬貞索隱:“康,畿內(nèi)國名。宋忠曰:‘康叔從康徙封衛(wèi),衛(wèi)即殷墟定昌之地。畿內(nèi)之康,不知所在?!睆乃牧峡梢钥闯?,孔、宋二人也是認(rèn)為康是封國名的。對于康叔之康是謚號,實(shí)際上鄭玄也沒有完全肯定,王肅在《康誥》注中說:“康,國名,在千里之畿內(nèi),既滅管蔡,更封為衛(wèi)侯。鄭無明說,義或當(dāng)然?;蛘?,康,謚也?!睆耐趺C注中可以看出,鄭玄也是在兩可之間的。目前,從先秦兩漢的典籍中,還沒有發(fā)現(xiàn)其他康姓以謚為氏的記載。到唐代,林寶編姓書《元和姓纂》,又提到“康,衛(wèi)康叔之孫以謚為氏。”到宋代,鄭樵和鄧名世都沿襲林寶的提法。鄭樵《通志?氏族略》:“周武王少弟康叔謚號康,后人有以其謚號為氏者。”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辯證》:“康,出自姬姓,周文王子封為衛(wèi)侯,謚曰康,支孫以謚為氏?!币陨峡赡芫褪怯行┛凳献遄V中康姓以謚為氏的淵源。
  既然以謚為氏和以國為氏的提法都是有來源的,我們?yōu)槭裁粗鲝堃苑鈬鵀槭夏兀?br/>  一是康叔之康,來源于他的封地康城,而康叔封在康城是被封在沬土、做衛(wèi)國國君之前。大量史料都能證明這個事實(shí)。
  西周初年,大的分封活動有兩次,一次是在武王伐紂滅殷踐位之后,一次是周公輔成王平定“三監(jiān)”之亂后。史料可證明,康叔正是在武王滅殷踐位之后就封在康城的?!妒酚?周本記》:“命宗祝享祠于軍,乃罷兵西歸。行狩,記政事,作《武成》。封諸侯,班賜宗彝,作分殷之器物……于是封功臣謀士,而師尚父為首封。封尚父于營丘,曰齊;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魯;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鮮于管,封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敝劣谶@次分封的時間,最晚也只能在武王滅殷的第二年?!吨軙?作雒解》記載:“武王克殷,既歸,乃歲十二月崩鎬?!薄妒酚?封禪書》:“武王克殷二年,天下未寧而崩。”《竹書紀(jì)年》:“武王十三年,遂大封諸侯。”武王滅殷是十二年二月甲子,十三年十二月辭世,因此,第一次分封的時間應(yīng)在克殷罷兵西歸之后,即克殷第二年。對此,《左傳》中有明確記載?!蹲髠?昭公二十八年》:“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國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國者四十人,皆舉親也。”《史記?管蔡世家》還有一條比較矛盾的記載:“武王已克殷平天下,封功臣昆弟……康叔封、聃季載皆少未得封?!瘪売铄繛椤妒酚洝纷髯r指出:“記載有誤。一九三二年在河南(筆者注:河南??h辛村西周衛(wèi)國貴族墓地)出土了康侯豐方鼎、康侯刀、康侯斤、康侯矛、康侯觶、康侯罍等器,足證《管蔡世家》記載有誤?!币?yàn)閺钠髅涂梢钥闯?,這些器物是康叔封康時的器物。另外還有一件器物“康侯簋”,其上的銘文曰:“王朿伐商邑, 令康矦圗于衞。”“圗”即“啚”,今天寫作“鄙”,本義是邊邑,也可解作封邑,“啚于衞”就是封到衛(wèi)國。而在“啚于衞”前,叔封已被稱康叔,說明一定是被封在康,才會有“康叔”之稱,就像叔鮮封在管稱管叔,叔度封在蔡稱蔡叔一樣。反過來說,若無封國,沒有被封在“康”,前面不應(yīng)有“康”字,也就不能稱“康叔封”,而只能稱“叔封”。

 

 

  西周早期 康侯簋 英國不列顛博物館藏 通高24厘米,口徑41厘米。

  1931年河南??h辛村衛(wèi)候墓出土,侈口束頸,涂腹微鼓,高圈足加寬邊。獸首耳垂長方形小珥。頸和圈足相間排列火紋和四瓣目紋,腹部飾直條紋。器底銘文24字,記周王伐商。   

  上文我們提到,唐代司馬貞在做《史記?衛(wèi)康叔世家索隱》時,引用宋忠的話,說“康叔從康徙封衛(wèi)。”王肅在《康誥》注中說:“康,國名,既滅管蔡,更封衛(wèi)侯?!薄搬惴狻本褪寝D(zhuǎn)移封地,“更封”就是改封,即改變封地?!犊嫡a》:“成王既伐管蔡,以殷余民封康叔”。漢孔安國傳:“以三監(jiān)之民國康叔為衛(wèi)侯,周公懲其數(shù)叛,故使賢母弟主之?!薄兑葜軙?作雒篇》:“殷大震潰,俾康叔宅于殷?!薄妒辣尽罚骸翱凳鍙目滇惴庑l(wèi)”,這都充分說明在封衛(wèi)之前,康叔就是有封地的。《漢書?地理志》:“朝歌,紂所都,周武弟康叔所封,更名衛(wèi)?!敝钡角宕钆山?jīng)學(xué)創(chuàng)始人江永撰《春秋地理考實(shí)》時,仍然肯定:“《襄?二十九年》傳,吾聞衛(wèi)康叔,成王之徙如是。今按康叔食采于康,后徙封衛(wèi)。”現(xiàn)代古文字學(xué)家、考古學(xué)家陳夢家在他的金文研究巨著《西周銅器斷代?成王銅器》一章中也肯定:“《史記》稱康叔封,《左傳?定四》稱康叔,《易?晉卦》有康侯,康是侯衛(wèi)以前的封地”,“封于武王時,食采于康?!碑?dāng)代史學(xué)家顧頡剛持相同的看法。顧氏《古史論文集?周人的崛起及其克商》:“周公的弟弟康叔封本是封國在康的,現(xiàn)在打下了商都,就把他改封到那里,立了一個衛(wèi)國?!本C上所述,我們對康叔在武王克殷踐位之后就得了封國是不應(yīng)有任何懷疑的,總之,康叔是先封在康,后改封在衛(wèi)的。

  至于康叔的封國究竟在何處,雖然宋忠曾說“畿內(nèi)之康,不知所在,”但我們通過對史料的梳理,還是能明確定位的。
  唐李泰《括地志》:“故康城在許州陽翟縣西北三十五里。陽翟,今許州禹州府。”
宋羅泌《路史?國名記》:“康,《姓書》‘康叔故都在潁川’,孔安國、宋忠以為畿內(nèi)國?!?br/>漢許慎《說文解字?邑部》:“邟,潁川縣,從邑,邟聲?!睗}川是郡名,秦王政十七年(前230年)置,以潁水得名,治所就在陽翟。
  宋陳彭年《廣韻?唐韻》:“邟,邟城,在陽翟。”
  宋丁度《集韻?唐韻》:“邟,城名,在陽翟?!?br/>  梁顧野王《玉篇?邑部》:“ ,邑名?!鼻鍖O星衍《尚書今古文注疏》:“又有 ,同音地名,則即康也?!?br/>“康”、“  ”、“邟”同音同義異形。“邟”、“  ”二字正是強(qiáng)調(diào)它們是古代封國名,才加上邑部的。而作為封國名,三字意義無任何差異,只是現(xiàn)在用作姓氏時,才用“康”字。
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jì)要》:“康城,在州西北三十里,今為安康里?!?br/>《中國歷史地名辭典》:“康國,西周康叔所封,在今河南禹縣西北?!?br/>  《河南省禹州市地名志》:“康城在縣城西北十六公里,在龍?zhí)逗游鱾?cè),順店北四公里,康城村委會駐地。為夏少康故都,周康叔食邑?!?br/>  所有的歷史資料都指向一個地方:潁川郡陽翟,即今河南省禹州市。禹州市順店北的康城村,就是天下康姓發(fā)源的地方。
  為什么說康叔封在康城,子孫后代就要以康為氏呢?這和周代的宗主制和“胙之土而命之氏”的封建制有關(guān)。
  在周代,天子的職位一般都是由嫡長子繼承的。繼承職位的嫡長子被稱作大宗,而這種大宗的地位是代代相傳的。而天子的其他兒子受封為諸侯,分得采邑。這些被分封到各地作王室藩屏的諸侯稱為別子。別子要在自己的封地之內(nèi)建立宗廟和相應(yīng)的管理機(jī)構(gòu)。這樣分成的若干個別宗,都要有各自的氏。《左傳?隱公八年》:“天子建德,因生而賜姓,胙之土而命之氏?!笨追f達(dá)疏:“姓者,生也,以此為祖,令之相生,雖下及百世,而此姓不改。族者,屬也,與其子孫共相連屬,其旁支別屬則各自立氏。”宋劉恕《通鑒外紀(jì)》:“姓者,統(tǒng)其祖考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所自分。”首封的別子成為這些別宗的始祖,他們的封地和爵位也由嫡長子繼承,嫡長子就是別宗的宗子。這些別宗的宗子對周天子而言,是小宗,而在自己的宗族內(nèi),則等于族長,是大宗。這些別宗族內(nèi)除宗子之外的其他兒子,經(jīng)一傳或再傳后,也可能會產(chǎn)生新的氏,這就是古代所謂的氏而又氏。《左傳?桓公二年》:“天子建國,諸侯立家?!边@種宗法制形成了周王朝政權(quán)的基礎(chǔ)。周王室這個最大的宗代表全族的利益,各級小宗圍繞在周王室周圍,對王室無限忠誠,這就是尊祖敬宗。由上所述,按照周代的禮俗,康叔既然有自己的封地,有自己的氏是合情合理的事。況且,氏又是三代以前一個人身份的標(biāo)志。因?yàn)樵诋?dāng)時,姓和氏一分為二,是有區(qū)別的,男子稱氏,女子稱姓。氏用來別貴賤,姓用來別婚姻。只有貴者才有氏。宋鄭樵在《通志?氏族略》中列舉了三十二種氏的來源,其中有很多是后代漸漸增加的。在周代,特別是西周早期,賜氏制度只有以國、以官、以字、以邑四種。臺灣當(dāng)代史學(xué)家潘英在《中國上古史新探》中說:“四大綱領(lǐng)大抵可概括周賜氏制度的全部內(nèi)容?!敝艽熳臃饨ㄖT侯之時,命諸侯以國為氏,所以國即氏,而且這氏只屬于諸侯一系,也就是貴族一系。康叔被封康城以后,自然得氏康,準(zhǔn)確地說,是姬姓康氏。姬,就是“祖考所自出”——康叔出自姬姓,康,就是“子孫所自分”——從姬姓分出的康氏。康叔的兒子、衛(wèi)國第二位國君稱“康伯”,其中的康字就是由康叔的封國得來的氏。從西周早期文王、武王、周公的后代得姓看,以封國為氏也是唯一的途徑,這在古代典籍中是有明證的?!蹲髠?僖公二十四年》:“昔者,周公吊二叔(筆者注:二叔指夏商二代末世,叔世、季世都指末世)之不咸,故封建親戚以藩屏周。管、蔡、郕、霍、魯、衛(wèi)、毛、聃、郜、雍、曹、滕、畢、原、酆、郇,文之昭也;邘、晉、應(yīng)、韓,武之穆也;凡、蔣、邢、茅、胙、祭,周公之胤也?!睍x杜預(yù)《春秋左傳集解》:“十五國,皆文王子也。”唐孔穎達(dá)疏:“昔周公傷彼夏殷二國叔世疏其親戚,令宗族之不同心以相匡輔,至于滅亡,故封立親戚為諸侯之君以為藩籬,屏蔽周室,言封此以下文武周公之子孫為二十六國也?!痹凇对托兆搿?、《通志?氏族略》、《姓氏考略》中,這二十六國的后代都是以封國為氏的,其中就包括康叔封衛(wèi)后的后代衛(wèi)氏。還有一點(diǎn)要注意的是,如果父親徙封,而且在朝廷任職,就要由長子到徙封之地,而由次子世守采邑?!抖Y記?檀弓上》正義引鄭玄《詩譜》謂周、召二公“元子世之,其次子亦世守采地?!薄妒酚?燕召公世家》索隱說“亦以元子就封而次子留周室,代為召公?!睆膽T例看,康叔也應(yīng)該有兒子世守采邑并世守康氏這一氏號的。這就是周公封于魯而后代以周為氏,召公封于燕而后代以召為氏,康叔封于衛(wèi)而后代以康為氏的原因。
  最后,再談?wù)勄懊嫣岬降目凳弦灾u為氏的問題。首先要弄清的是,西周初年有沒有謚法,再者要弄清謚法是否周公所制。
  關(guān)于周初有謚法,謚法為周公所制的記載,最早見于《逸周書?謚法解》?!吨u法解》中說:“維周公旦、太公望開嗣王業(yè),建功于牧野,終將葬,乃制謚,遂敘謚法。”周公制謚之事,在《尚書》、《左傳》、《史記》中無任何記載。唯晉范寧注《谷梁傳》,言:“昔武王崩,周公制謚法。”周公遺世之作,在《史記》中記載甚詳,而且司馬遷在《史記?周本記》和《史記?魯周公世家》中采用“互見”的方法詳細(xì)列舉,只要將二者一對照,周公究竟寫了哪些東西,就可以看得非常清楚。見于《史記?魯周公世家》的有:
  周公興師東征,作《大誥》;
  唐叔得禾,異母而同穎,獻(xiàn)之成王,成王命唐叔以饋周公于東土,作《饋禾》;
  周公既受命,嘉天子命,作《嘉禾》;
  東土以集,周公歸報成王,乃為詩貽王,命之曰《鴟梟》;周公歸,恐成王壯,治有所淫逸,作《多士》,作《毋逸》;
  成王在豐,天下已定,周之官制未次序,于是周公作《周官》;
官別其宜,作《立政》;
  周公卒后……成王與大夫朝服以開《金縢》。
  見于《史記?周本紀(jì)》者有:
  初,管蔡叛周,周公討之,三年而畢定,故初作《大誥》,次作《微子之命》,次《歸禾》,次《嘉禾》,次《康誥》、《酒誥》、《梓材》。
  成王在豐,使召公復(fù)營雒邑,如武王意。周公復(fù)卜審視,卒營筑,居九鼎焉。曰:“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貢道里均。”作《召誥》、《洛誥》。成王既遷殷民,周公以王命告,作《多士》、《無逸》……       成王自奄歸,在宗周,作《多方》。
  既黜殷命,襲淮夷,歸在豐,作《周官》。興正禮樂,度制于是改,而民和睦,頌聲興。
上列《史記》記載的共16篇(首),與《尚書》所收篇目相較,尚多出《饋禾》、《嘉禾》和《鴟梟》?!而|梟》因?yàn)槭窃姼?,也被收入《詩?jīng)?豳風(fēng)》中。這樣看來,《史記》所收周公作品的篇目,比《尚書》、《詩經(jīng)》所收合起來還多出兩篇,可見,司馬遷寫《史記》時,在這上面是盡量求全的。若真的有周公制謚的典籍存在,司馬遷會漠視它、漏收它嗎!后代出現(xiàn)的謚號,關(guān)乎一個人生前如何評價、死后如何稱呼的問題,若文、武、周公、康叔有謚號,司馬遷絕對不會不提及。
  《逸周書》出現(xiàn)之后,漢代劉向、《隋書?經(jīng)籍志》皆以為是孔子刪削《尚書》之遺篇,但今人多不信從,而認(rèn)為是戰(zhàn)國時人所編。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相傳為孔子刪書所遺者,未必然也。文體與古書不類,似戰(zhàn)國后人依仿為之者?!痹┲茜恪兑葜軙?序》:“觀其屬辭成章,體制絕不與百篇相似,亦不類西京文字,是蓋戰(zhàn)國逸民處士之所纂輯,以備私藏者?!睆那逯煊以鵀槠渥骷?xùn)校釋后,研究者日多,很多問題也日漸清楚。如對各篇產(chǎn)生的時代,人們認(rèn)為或早至西周,或晚至戰(zhàn)國,有個別篇章如《時訓(xùn)》,可能還經(jīng)漢人的改易和增刪??傊?,里面的篇子不是一時之作?,F(xiàn)在研究《逸周書》的人,對其中屬于西周時期的篇子也有個基本的認(rèn)定,如《世俘》、《商誓》、《皇門》、《祭公》、《芮良夫》、《克殷》、《度邑》、《嘗麥》,沒有人認(rèn)為《謚法解》是西周初的作品,是周公所作。
  假如《謚法解》真是周公制訂的,那么,它首先就應(yīng)該在《逸周書》的相關(guān)篇章中得到反映,但事實(shí)上是,相關(guān)記載是完全不合《謚法解》的。如《逸周書?作雒》:“(成王)元年夏六月,葬武王于畢。二年,又作師旅,臨衛(wèi)政殷,殷大振潰。”若周公果真是在武王將葬時制謚,那目的性就很明確,就是要讓成王給武王加謚號。但夏六月葬武王之時,并沒有請謚、議謚、賜謚等任何記載,直到第二年征殷時,也沒有提及此事,“終將葬,乃制謚法”的說法還能成立嗎?《逸周書》在《成開》、《嘗麥》、《本典》等篇目中稱死后的文王為“文考”,在《大戒》、《本典》中稱死去的武王為“武考”,文、武是生稱,如果真存在周公制謚的事實(shí),文王、武王死后為什么沒有得到謚號呢?《逸周書》用自己提供的材料,否定了周公制謚的提法?!渡袝?周官》:“周公在豐,將沒,欲葬成周。公薨,成王葬于畢,作薄姑?!碧?孔穎達(dá)疏:“公薨,成王葬于畢,以文、武之墓在畢,示己不敢臣周公,使近文、武之墓,王以葬畢之意告周公之柩。又周公徙奄君于薄姑,周言薄姑功成,史敘其事作薄姑之篇?!背赏踉嶂芄嗝绰≈?,謀劃多么周密,但也沒有賜謚的記載,也證明了周公制謚說的荒唐。《詩?魯頌?閟宮》:“周公之孫,莊公之子。龍旂承祀,六轡耳耳?!薄堕s宮》序:“頌僖公能復(fù)周公之宇也?!笨梢姡钡紧斮夜珪r,周公的稱法都沒有變。
  清人崔述也懷疑謚法是周公所作,他在《豐鎬考信別錄》中論謚法是“由漸而起者”,“由漸而起”的說法是很有見地的。王國維在《觀堂集林》卷十八“遹敦跋”中說:“此敦稱‘穆王’者三,余謂即周昭王之子穆王滿也。何生稱穆王?曰:周初諸王,若文、武、成、康、昭、穆皆號而非謚也。……內(nèi)府藏《獻(xiàn)侯囂尊》,其銘曰:‘惟成王大囗在宗周,王賞獻(xiàn)侯囂貝,用作丁侯寶尊彝’,是為生稱成王之證矣?!粍t謚法之作,其在共懿諸王之后乎?”(附遹敦銘文:惟六月既生霸,穆王在鎬京,呼漁于大池。王饗酒,遹御無譴。穆王親賜遹爵,遹拜手稽首。敢對揚(yáng)穆王休,用作文考父乙尊彝,其孫孫子子永寶。)西周前期諸王稱呼是生稱,例子不勝枚舉?!渡袝?康王之誥》:“康王既尸天子,遂誥諸侯,作康王之誥?!薄笆本褪蔷悠湮唬f明康王是他剛即位時的稱號?!渡袝?冏命》:“穆王命伯冏為周太仆正,作冏命?!币舱f明穆王是在位時的稱號。1976年在陜西臨潼出土了一件極其重要的青銅器——利簋,銘文為:“珷征商,唯甲子朝,歲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闌師,賜有事利金,用作檀公寶尊彝。”利簋銘文雖只有三十二字,但它是目前為止有關(guān)武王伐紂史實(shí)的唯一可見的實(shí)物遺存,無法評價它的價值。從它的銘文上也可證明,武王也是生稱,不是謚號。宋代重和年間安陸孝感出土的中方鼎,銘文中有“易于武王作臣”的銘文。中方鼎是昭王時器,器中銘文亦可證明武王是生稱。
  蘭州大學(xué)汪受寬教授的《謚法研究》,可稱得上當(dāng)今最系統(tǒng)的研究謚法的著作,在該書第一章“謚法的產(chǎn)生”中,列舉了四種謚法起源的說法,并通過大量史料的辯證分析,認(rèn)為到周孝王時,謚法才正式成為周朝的制度。
  綜上所述,康叔和文王、武王、成王、昭王、康王、穆王一樣,都是生稱而非謚號,而且康叔之康源自封國??凳搴髞矸庠谛l(wèi)國,因此,康叔的后代也有以封國衛(wèi)為氏的?!对托兆搿罚骸靶l(wèi),古國名,周武王弟康叔封地也,子孫以國為氏?!痹囅?,若真的存在康氏以謚為氏的事實(shí),難道衛(wèi)國康叔的后代不是比封在康城的后代更應(yīng)該以謚為氏嗎?因?yàn)閺臅r間和空間上看都相距更近。假若康叔以謚為氏是事實(shí)的話,天下就有可能沒有衛(wèi)姓存在。如今天下有衛(wèi)姓,而且前人肯定它是以封國為氏的,也從另一個側(cè)面說明康叔根本就沒有得到過謚號。顧頡剛在《古史論文集?周人的崛起及克商》中說:“《史記?衛(wèi)康叔世家》云:‘康叔卒,子康伯代立’,父子均以康稱,足見康是國名而非謚號。據(jù)以上諸點(diǎn)看來,似他們的封地雖遷,而國名未改,即氏名未改,猶魯遷于奄而仍稱其國為魯也?!?br/>  因此在康氏姓源上,我們不應(yīng)再徘徊于以謚為氏和以國為氏之間,而應(yīng)取以封國為氏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