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人成精品免费视频|欧美日韩午夜一区二区|国产精品第一页在线观看|国产成人综合手机在线播放|大哥的女人中文字幕完整版|日韩一级 片内射中文小说|午夜福利18禁国产无码日韩|精品国产51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欄目導(dǎo)航

聯(lián)系我們

康氏文化研究會

地址:河南省南陽市長江路779號
電話:0377-63117878
郵箱:kswhyjh@126.com
QQ: 2404165663   1465588485 

當(dāng)前位置:首頁 > 學(xué)術(shù)研究

中古時期新疆的康氏族群(一)

瀏覽: 次 日期:2011-12-12

  一    新疆史簡介 

       西漢神爵三年(前59年),匈奴在西域的統(tǒng)治被瓦解。隨之,西漢政府在西域設(shè)置了最高軍政機構(gòu)-西域都護,治烏壘城(今新疆輪臺東北),鎮(zhèn)撫諸國,并督察烏孫、康居諸國動靜,“漢之號令班西域矣”,西域正式納入了西漢王朝的版圖。東漢、曹魏、西晉時繼續(xù)著有效的管轄。

       東晉十六國時期、南北朝時期,除符秦短暫統(tǒng)一過西域外,西域一直處于諸政權(quán)割據(jù)的狀態(tài),這期間吐谷渾、柔然、突厥先后均有過統(tǒng)治。隋朝時曾收復(fù)了西域東部。唐初,打敗西突厥后恢復(fù)了對西域的有效管轄。安史之亂爆發(fā)后,吐蕃逐步控制了天山山脈南部和河西走廊的廣大地區(qū)。同時,回鶻人控制漠北漠南甚至到中亞的廣大地區(qū),包括新疆北部。9世紀(jì)中葉后,吐蕃和回鶻衰落,西域出現(xiàn)了高昌、黑汗王朝、于闐、西遼等政權(quán)。蒙元時期西域大部分地區(qū)屬窩闊臺汗國和察合臺汗國。明代,設(shè)立哈密衛(wèi),對西域地區(qū)實施羈縻控制。

       清乾隆平定準(zhǔn)噶爾叛亂后,更名“新疆”,取“故土新歸”之意。此后,清朝又平定天山以南坐大的回部。從此完全確立了清朝對新疆的穩(wěn)固統(tǒng)治。鴉片戰(zhàn)爭后,沙俄乘中國內(nèi)憂外患之際,不斷用武裝搶奪、外交訛詐、偷偷蠶食的方式攫取了中國西部大片領(lǐng)土。左宗棠收復(fù)新疆后,為了加強統(tǒng)治,1884年設(shè)立新疆省,實行與中國其他省一樣的行政制度,由巡撫統(tǒng)管全疆各項軍政事務(wù),新疆政治中心由伊犁(今伊寧附近)移至迪化(今烏魯木齊)。

 二   中古時期新疆的康氏族群概況 

       康氏出自康居,以國為氏。據(jù)漢書梁書記載,西漢成帝時就有康居人入華流寓河西。近年來在甘肅懸泉治所出土的文獻中也有數(shù)則康居商人、使者來往內(nèi)地的記載。另外,在今喀什、阿克蘇、庫車、若羌等地出土的粟特文文獻中,也有康居人的活動記錄。這些康居人名多為中亞胡名,確切為康姓的則未見。目前明確見于文獻記載的康氏,出現(xiàn)在5世紀(jì)前半葉至8世紀(jì)前半葉的吐魯番盆地與且末、若羌一帶。大體分如下幾個時期。

1,高昌諸地方政權(quán)時期。

       5世紀(jì)前半葉至公元640年,今吐魯番地區(qū)先后出現(xiàn)四個地方政權(quán),即闞氏高昌、張氏高昌、馬氏高昌及麴氏高昌。尤其是鞠氏高昌時期,遺留的原始文獻資料較多。據(jù)吐魯番出土文獻可知,康國人在5世紀(jì)前半葉就已生活在高昌地區(qū),他們除了從事所擅長的商業(yè)活動以外,還從事翻譯、軍人、鐵匠、畫匠、皮匠、獸醫(yī)、旅店店主等職業(yè),也有一些人擔(dān)當(dāng)了政府官員。他們多定居高昌,信仰佛教、祆教、摩尼教,在高昌建有康寺。文書中有康姓人名的資料很多。列舉一二,如下:康祈、康酉兒、康申保、康眾□、康師保、康致得、康回君、康輻舉、康婆居羅、康不糞、康師茍、康酉忠、康阿和兒、康世和、康師兒、康師子、康石子、康安得、康崇相、康眾憙、康褥但邊、康懷願、康相願、康憙兒、康長受、康客兒、康智明、康旋、康西兒、康懷滿、康僧、康海護、康懷滿、康禪師、康將、康冬冬、康門陀掛、康善嘉、康阿陀兒、康黑奴、康僧胡、康僧愿、康佛保等等。

       另外,1,交河古城西部的雅爾湖康氏家族墓地出土了5方墓志。延昌卅年(590年)十二月康□缽墓表。延昌三十三年(593)三月康蜜乃墓表。延昌三十五年(595)三月康眾僧墓表。貞觀十四年(640年)十一月十六日康業(yè)相墓表。唐龍朔二年(662年)正月十六日康延愿墓志。2,高昌古城東北部的巴達木康氏家族墓地出土有延昌十四年(574年)的《康虜奴母墓表》、《康虜奴及妻竺氏墓表》,延壽七年(630年)《康浮圖墓表》,唐垂拱二年(六八六)《□如節(jié)墓誌》。3,高昌古城附近的阿斯塔那墓地,出土了“唐麟德元年(664年)翟那寧昏母康波蜜提墓志”和“唐神龍元年(705年)康富多夫人康氏墓表”。這些康國人家族的墓磚表明:進入吐魯番的康國人已經(jīng)在高昌建立了自己的聚落,他們不僅使用漢字姓名,死后還跟漢人一樣采用家族土葬并刻寫墓志。

2,康國大首領(lǐng)康艷典率部東來。

敦煌寫本s.367《沙州伊州地志》記:

        石城鎮(zhèn),本漢樓蘭國。隋置鄯善鎮(zhèn),隋亂,其城遂廢。貞觀中,康國大首領(lǐng)康艷典東來,居此城,胡人隨之,因成聚落,亦曰典合城。上元二年(675)改為石城鎮(zhèn),隸沙州。

   新城,東去石城鎮(zhèn)二百卅里??灯G典之居鄯善,先修此城,因名新城,漢為弩之城。

   蒲桃城,南去石城鎮(zhèn)四里??灯G典所筑,種蒲桃于此城中,因號蒲桃城。

   薩毗城,西北去石城鎮(zhèn)四百八十里。康艷典所筑。其城近薩毗澤。

        又,p2005《沙州圖經(jīng)》卷第三“廿祥瑞”下,有“蒲昌海五色”條:

        右大周天授二年(691)臘月,得石城鎮(zhèn)將康拂耽延弟地舍拔狀稱,其蒲昌海舊來濁黑混雜,自從八月已來,水清徹底,其水五色。

        由此可知,貞觀年間(627-649)康艷典率部落在今新疆若羌一帶(若羌,唐初此地名鄯善,上元二年改為石城鎮(zhèn)。)先后筑城4座,分別為石城鎮(zhèn)、新城、蒲桃城、薩毗城。從貞觀初到武周天授二年(691),康艷典和康拂耽延相繼由唐朝任命為石城鎮(zhèn)將或鎮(zhèn)使。

3,唐西州時期(640—792年)。

高昌,唐屬西州。這個時期的康氏資料也很多。由于康氏善于經(jīng)商和崇尚軍功,故分別舉例說明之。

   ⑴  吐魯番出土的《唐垂拱元年(685)康義羅施等請過所案卷》。記錄了來自粟特的商團在西州申請過所的情況,這些商胡“從西來,欲向東興易”,并說到“請將家口入京”。此案卷由4段綴合而成,其中第4段記有請過所的保人、隨行親屬、作人、奴婢、牲畜以及保白,內(nèi)容如下:
  1 前庭府、伊百姓康阿了(后缺)
  2 保人伊州百姓史保年卌(后缺)
  3 保人庭州百姓韓小光年卌(后缺)
  4 保人焉耆人曹不那遮年(后缺)
  5 保人高昌縣史康師年卅五(后缺)
  6 康尾義羅施 年卅 作人曹伏磨(后缺)
  7 婢可婢支 驢三頭 馬一匹(后缺)
  8 吐火羅拂延 年卅 奴突蜜(后缺)
  9 奴割邏吉 驢三頭 (后缺)
  10 吐火羅磨色多 (后缺)
  11 奴莫賀咄(后缺)
  12 婢頡‖婢‖(后缺)
  13 駞二頭 驢五‖頭‖(后缺)
  14 何胡數(shù)刺 作人曹延那(后缺)
  15 驢三頭
  16 康紇槎 男射鼻 男浮你了
  17 作人曹野那 作人安莫延 康(后缺)
  18 婢桃葉 驢一十二頭
  19 阿了辯:被問得上件人等牒稱,請(后缺)
  20 家口入京,其人等不是壓良(后缺)
  21 冒名假代等色以不者?謹(jǐn)審:但了(后缺)
  22 不是壓良、假代等色,若后不口
  23 求受依法罪,被問依實。謹(jǐn)口。
  24 垂拱元年四月日 

       有學(xué)者對此件文書研究后認為,案卷中康義羅施所攜“婢可婢支”,吐火羅拂延所攜“奴突蜜、奴割邏吉”,吐火羅莫色多所帶“奴莫賀咄、婢頡、婢口”,康紇槎所帶“婢桃葉”等七人中有六人都是突厥人。從第20行“家口入京”四字推斷,康義羅施等人組成的商隊是去京城長安的,他們攜帶的突厥奴婢必定是要到長安市場上出賣的。這說明這類粟特商胡不斷東來,而且?guī)е铱谌刖娱L安。史料表明,他們往往生活在相同或相近的坊里中。如長安:康氏延壽里、安祿山親仁坊、康氏醴泉坊、康阿義勝業(yè)坊、曹慧琳通化里、康氏延壽里、康志達永樂里。洛陽:康婆、康武通章善里,康達思順里,康敬本章善里,唐(康)氏利仁坊,康元敬陶化里,康氏章善里,康智思順里, 康庭蘭 溫柔里,康氏 嘉善里。

   ⑵  《唐開元一九年(731)正月--三月西州天山縣到來符帖目》載:

    66  兵曹符,為鴝鵒鎮(zhèn)官考,限來月衙,勒典賚案囗

    98  兵曹帖,為鴝鵒鎮(zhèn)典別將康囗

    116 兵曹帖為追別將康歡奴考功事

       這是一件天山縣開元十九年正月至三月的抄目,蓋有“天山縣之印”。上引3行是兵曹符帖為鎮(zhèn)官別將考功事符目。這3行符目中,第66、116行記載比較明確,第98行后半殘缺,但結(jié)合66行“鴝鵒鎮(zhèn)官考”、 116行“別將康歡奴考功事”,推測內(nèi)容應(yīng)該亦是兵曹帖為鴝鵒鎮(zhèn)別將康歡奴等官考事。綜合這三道符目,情況大概是,開元十九年,兵曹為鴝鵒鎮(zhèn)官吏考功事下符給天山縣,天山縣向鴝鵒鎮(zhèn)官兵傳達了兵曹命令,之后,鴝鵒鎮(zhèn)官吏紛紛呈交了考課材料(即自書考狀),唯獨別將康歡奴和典某未交。兵曹為此再下帖催促。但不知康歡奴請假還是出差,總之,仍然未交。兵曹為此再次下帖,并強調(diào)一個“追”字,口氣頗為嚴(yán)厲。

  又,羅振玉定名為《北庭都護府流外官考課簿》的文書,內(nèi)如如下:

1 北庭都護府功曹府流外肆品、云騎尉營田第一等賞緋魚袋王孝囗

2    經(jīng)考十 西州  高昌縣  順義鄉(xiāng) 順義里 身為戶

3 北庭都護府倉曹府流外肆品、上柱國賞緋魚袋康處忠年冊一

4    西州  交河縣 安樂鄉(xiāng)  高泉里 身為戶

5 北庭都護府錄事史流外伍品、騎都尉營田第一等賞緋魚袋曹懷嶷     年冊六

6    西州  高昌縣 崇化鄉(xiāng)  凈泰里 身為戶

7 北庭都護府戶曹史流外伍品、武騎尉營田第一等賞緋魚袋張虔禮     年冊八 

 

再據(jù)劉安志《唐代府兵簡點及相關(guān)問題研究——以敦煌吐魯番文書為中心》一文,唐代衛(wèi)士情況一覽表中所列,有: 

文書年代

姓名

籍貫

年齡

成丁年

干支

資料來源

備 

總章元年(668)

康海達

西州

3 0

659年

己未

《文書7》118頁

 

永隆元年(680)

康患隆

西州

4 8

653年

癸丑

《文書6》547頁

 

永隆元年(680)

康妙達

西州

3 4

667年

丁卯

《文書6》548頁

 

永隆元年(680)

康佑住  

西州

3 3

668年

戊辰

《文書6》548頁

 

永隆元年(680)

康守緒

西州

2 9

672年

壬申

《文書6》551頁

 

載初元年(690)

康鹿獨

西州

40

669年

己巳

《文書7》431頁

 

神龍三年(707)

康射毗

西州

37

691年

辛卯

《文書7》471頁

戶主康阿子男

神龍三年(707)

康婆解盆

西州

50

678年

戊寅

《文書7》471頁

戶主康阿子侄男

神龍三年(707)

康迦衛(wèi)

西州

57

671年

辛未

《文書7》471頁

逃滿十年

神龍三年(707)

康演潘

西州

51

677年

丁丑

《文書7》475頁

 

天寶十載(750)

康伏吐忿

沙州

59

712年

壬子

《籍帳》273頁

 

  

    最后,《唐神龍三年(707年)高昌縣崇化鄉(xiāng)點籍樣》殘文書中,存戶主名46人,其中屬于粟特姓者24戶:計康姓10戶、安姓6戶、曹姓4戶、何姓2戶、石姓2戶;屬于其他胡姓者4戶:白姓2戶、竹(竺)姓2戶;漢姓只有18戶。有些姓名如安浮臺、康延、何無賀、石浮盆、石浮滿、曹莫盆等都是典型的胡風(fēng)名字。這件文書表明了唐西州康氏聚落的存在,而且“崇化”這個名稱,也與這個鄉(xiāng)作為胡人聚居地有關(guān)系。

                                      三  闕載時期 (公元800年至民國) 

       從公元800年至清乾隆新疆重歸中華這段時期,由于特殊原因,在各類書籍中目前本人沒有見到此時期的康氏資料。

       乾隆時期,新疆重歸中華。為了保衛(wèi)、開發(fā)邊疆,政府除兵屯、流遣人犯、移駐八旗外,便著手組織漢民遷疆。首批移民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秋上路,來自安西、肅州的206戶,經(jīng)過近兩個月的跋涉,當(dāng)年冬末到達烏魯木齊。第二年三月甘州府張掖、山丹、東樂縣264戶780余口抵烏。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敦煌等三縣移民180戶到巴里坤認墾。同年稍晚,肅州、張掖、敦煌無業(yè)貧民518戶到烏。乾隆三十年1765年,肅州、高臺的1300戶分插于迪化、阜康、昌吉、羅克倫。三十二年至三十四年1767—1769年,肅州、安西、甘州、張掖的1150戶分批到達木壘、奇臺、東西吉爾瑪太、東西葛根和吉布庫屯區(qū)。有組織的移民活動持續(xù)到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前后。從落戶地來看,乾隆三十年1765年以前集中于迪化及其附近地區(qū),三十一年1766年起安置重心東移至巴里坤所屬的木壘地區(qū)。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以后,在全面安置的同時著重充實烏魯木齊以西的瑪納斯、呼圖壁、土古里克等處。有學(xué)者認為:從乾隆二十六年到乾隆四十五年1761—1780年,至少有1萬數(shù)千戶、5萬余人在有組織的形式下進入北疆耕種落戶。這些移民基本來自甘肅河西地區(qū),而這些地區(qū)康氏民眾又極多,估計此次遷疆移民應(yīng)當(dāng)有一些康氏人群。統(tǒng)一新疆后,內(nèi)地商賈和傭工藝業(yè)之人也相繼出關(guān)謀生,據(jù)資料顯示,商民主要是山陜商人、江浙商人。山西、陜西康人也頗多、而康氏又善于經(jīng)商,估計商人中也有康氏。然而,同治年間新疆的變亂,令乾隆以來百余年經(jīng)營建設(shè)取得的成果喪失殆盡 。比如,烏魯木齊、巴里坤是乾隆以來移民開發(fā)的重點地區(qū),咸豐七年1857年的戶部清冊上已有戶民31萬人之多。浩劫中,“戶口傷亡最多,漢民被禍尤酷”,據(jù)同治年間曾到北疆的美國人斯凱勒說,烏魯木齊約有13萬滿族人和漢族人被殺。清軍再入其地時,“漢城僅剩頹垣,滿城已同平地”。奇臺縣承平時,“閭閻相望,比戶可封”,兵燹后,“民房官舍均被焚毀,蕩然無存”。阜康城荒毀已久,“榛莽叢雜,不便行走”。伊犁也是居民寥落,一望荒涼。  

        左忠棠收復(fù)新疆后,清廷繼續(xù)加強兵屯、民屯外,主動頒布《新疆屯墾章程》,招徠內(nèi)地民眾來疆。例如,光緒年間,來自內(nèi)地各省的農(nóng)民“挾眷承墾,絡(luò)繹相屬”,大量分布在北疆和南疆東部地區(qū)。這里可略舉幾例:阜康縣漢族農(nóng)戶“十八行省皆有,而北五省人為較多”,綏來縣民多系兵燹后重新聚集,“關(guān)內(nèi)遷居者有之,關(guān)外各處遷居者亦有之”。伊犁寧遠縣漢民亂時散盡,后來的務(wù)農(nóng)人口“系承平后由關(guān)內(nèi)各處陸續(xù)遷入本境落業(yè)”。還有奏報說大批難民從山東、直隸遠徙新疆,“幾于盈干累萬”。這些移民,也有回族。史載回民“自隴右、西寧、狄河遷徙而來者蓋十之七八”。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經(jīng)哈密營卡查報:近年因關(guān)內(nèi)糧貴,從甘肅領(lǐng)票到新疆的回民每月或三四百人或一二百人不等,不絕于途。這次移民,對以后新疆大體穩(wěn)定的局勢影響深遠。

        辛亥革命成功至1944年,新疆先后經(jīng)歷了楊增新、金樹仁、盛世才的治理,政局較為穩(wěn)定。1944年,蔣介石調(diào)離盛世才,先后任命吳中信、張治中、麥斯武德、包爾漢為省主席。1949年7月,彭德懷指揮大軍,攻西安,克蘭州,占西寧,據(jù)銀川,進軍河西走廊,兵臨玉門,10萬大軍直叩新疆大門。9月,包爾漢與陶峙岳一起通電起義。10月,人民解放軍6萬人馬,在王震將軍率領(lǐng)下進駐新疆。新疆歷史翻開了大發(fā)展、大建設(shè)的新一頁。當(dāng)今新疆各地康氏,多是新中國成立后遷入,人數(shù)少、居住分散。

 

2011年11月10日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