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筆者曾作《康氏得姓祖康叔及其世系》、《周宗衛(wèi)世家譜系圖》,并把《譜系圖》和《譜系圖說明》上傳到了《中華康氏網(wǎng)》上。自得姓祖康叔到衛(wèi)君角,共傳44位國君,歷833年。衛(wèi)國滅亡在前209年,是周初分封的諸侯國中存在時間最長的一個。衛(wèi)國是春秋時期重要的諸侯國,存續(xù)時間又特別長,各種史料中對衛(wèi)國的歷史有較充分的記載,因此,從康叔到君角,家族發(fā)展的主線是比較容易搞清楚的。而君角之后,由于國亡主滅,地位發(fā)生了變化,人們失去了對這一家族的關(guān)注,家族活動也不再成為史官記載的對象,造成了階段性的家族史料的匱乏,要搞清楚康叔后代在兩漢時期的發(fā)展情況,就需要下一番較大的功夫。筆者將閱讀中得到的材料,縷述如下,因視野所限,難免掛一漏萬。文中出現(xiàn)的闕漏或不當(dāng),請各位讀者不吝指正。
《史記·周本紀(jì)》:“秦滅周,漢興九十有余載,天子將封泰山,東巡狩至河南,求周苗裔,封其后嘉三十里地,號周子南君,比列侯,以奉其先祭祀。”《帝王世紀(jì)》五:“漢武帝元鼎四年,東巡河洛,思周德,乃封姬嘉三千戶,地方三十里,為周子南君,以奉周祀。”《帝王世紀(jì)》五:“元鼎五年,嘉弟昭進(jìn)爵承休侯。”漢武帝的這次封賞,從廣義上看封的是姬姓,是周文王的后代,但如果細(xì)數(shù)小宗,從姓氏的“氏”來看,他封的卻是康叔的后代。姬嘉準(zhǔn)確地說,應(yīng)該是姬姓康嘉。因?yàn)榧?ldquo;嘉”的姓,康是“嘉”的氏。嘉是周文王嫡子、衛(wèi)國始封國君康叔的后裔。這次封賞,源于漢武帝“思周德”,是武帝“尊二王備三恪”政策的一部分。史籍記載中,是為了強(qiáng)調(diào)這次封的是周文王的后代,才把康嘉稱作姬嘉的。
我們之所以肯定姬嘉是姬姓康氏,是康叔封的后代,根據(jù)有以下四點(diǎn)。
首先,我們看西周初所封的同姓諸侯國中,和“子南君”有關(guān)的究竟是那一家。據(jù)《左傳·僖公二十四年》:“昔者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親戚以藩屏周。管、蔡、郕、霍、魯、衛(wèi)、毛、畘、郜、雍、曹、滕、畢、原、酆、郇,文之昭也。邘、晉、應(yīng)、韓,武之穆也。凡、蔣、邢、茅、胙、祭,周公之胤也。”從現(xiàn)存史料看,此二十六國中,只有康叔的后代才有稱子南君的?!妒酚?middot;衛(wèi)康叔世家》:“郢,靈公少子也,字子南。”《史記·周本紀(jì)》“號曰周子南君”下南朝宋裴骃《史記集解》:“汲冢古文謂衛(wèi)將軍文子為子南彌牟,其后有子南勁,朝于魏,后惠成王如衛(wèi),命子南為侯。秦并六國,衛(wèi)為最后,疑嘉是衛(wèi)后。”而顏師古《漢書注》中認(rèn)為“子南,其封邑之號,為周后,故總言周子南君。”
再者,嘉的弟弟昭被漢武帝封為承休侯,而承休侯的分封之地,亦可證明嘉是康叔的后代?!逗鬂h書·黃瓊傳》:“(黃瓊)以師傅之恩,而不阿梁氏,乃封為邟鄉(xiāng)侯,邑千戶。”唐李賢注:“漢潁川有承休侯國,元始二年更名為邟。”潁川是古代郡名,秦王政十七年(前230年)置,治所在陽翟(今河南禹州市)。范曄《后漢書》志二十《郡國》:“潁川郡,秦置。”《說文解字·邑部》:“邟,潁川縣,從邑,亢聲。”宋陳彭年《廣韻·唐韻》:“邟,邟城,在陽翟。”宋丁度《集韻·唐韻》:“邟,城名,在陽翟。”梁顧野王《玉篇·邑部》:“此字電腦上打不出,左面一康字,右面加軟耳朵旁 ,邑名。”清代孫星衍《尚書今古文注疏》:“又有【】 ,同音地名,則即康也。”《路史·國名記》:“《姓書》康叔故城在潁川,宋衷以為畿內(nèi)國。”而陽翟的康城正是康叔的封地所在。唐代李泰《括地志》:“故康城在許州陽翟縣西北三十五里。陽翟,今許州禹州府。”康叔封地的“康”與“邟”、“ ”二字同音同義異形,“邟”、“ ”二字正是因?yàn)閺?qiáng)調(diào)它們是古代封國名,才在右邊加上邑部的。而作為封國名,三字意義無任何差異,只是用作姓氏時,才常用“康”字。而文王后代中,只有康叔才被封在康城。漢武帝及相關(guān)的大臣肯定是知道嘉是康叔的后代,才把他封在原封邑所在地的。
《漢書·武帝紀(jì)》還記載,“巡省豫州,觀于周室,邈而無祀。詢問耆老,乃得孽子嘉,其封嘉為周子南君,以奉周祀。”前面我們已提到,公子郢字子南,是支子的身份。嘉被封為周子南君,他的身份也符合孽子的身份。因?yàn)槟踝泳褪侵ё??!墩f文解字·子部》:“孽,庶子也。”清段玉裁注引《玉藻》:“公子曰臣孽。”鄭注:“孽當(dāng)作枿,聲之誤也。”玉才按:“此記文本作枿。注曰枿當(dāng)作孽。后人因注改經(jīng),又因經(jīng)改注,師古《匡謬正俗》未之知也。凡木萌旁出皆曰孽,人之支子曰孽,其義略同。”孽、枿二字意義相同,指樹木砍去枝條后又長出了新芽,也泛指植物根部長出的分枝?!赌?middot;節(jié)葬》下:“然后伯父、叔父、兄弟、孽子。”清·孫詒讓《墨子閒詁》:“孽,庶子也。”這里指的是宗法制度下家庭的旁支,因此,也稱支子、別子。據(jù)《史記·衛(wèi)康叔世家》:“靈公怨太子出奔,謂郢曰:‘我將立若為后。’郢對曰:‘郢不足以辱社稷,君更圖之。’夏,靈公卒,夫人命子郢為太子,曰:‘此靈公命也。’郢曰:‘亡人太子蒯聵之子輒在也,不敢當(dāng)。’”由于公子郢固辭太子之位,因之失去了宗子的地位,他和他的后代就只能以支子的身份傳世了。這也說明,《史記》的記載前后是一致的。嘉就是出自姬姓的康叔后代中的一個支子。當(dāng)然,他也不再用姬姓作氏,只是不忘自己出自姬姓罷了。因?yàn)?ldquo;天子建國,諸侯立家,”嘉的直系祖宗康叔在“胙土”之時,也就是在得到封地時,就有了自己的氏。祖先有封邑的貴族后代為了顯示自己出身清貴之家,還會堅持使用自己的氏。因?yàn)樵诠糯帐怯脕韯e婚姻,氏是用來明貴賤的,貴族的后代是輕易不肯拋棄自己的氏的,除非有萬不得已的原因。
《帝王世紀(jì)》五:“光武建武三年封姬觀為衛(wèi)公。”《后漢書·光武帝紀(jì)》:“建武十三年二月庚午,以殷紹嘉公孔安為宋公,周承休公姬武為衛(wèi)公。”光武帝在改變他們封號的時候,沒有變成別的,而是變?yōu)樾l(wèi)公,也足以說明他們是康叔的后代。
當(dāng)時漢武帝在尋找周文王的后代時,為什么沒有找到別的宗支,尋到的偏偏是康叔的后代呢?因?yàn)橹芡醭捌淞鴷r所封的同姓諸侯國,康叔之國是最后滅亡的。據(jù)《史記·周本紀(jì)》,周赧王五十九年(前256年),秦滅周,名義上的“諸侯共主”即不復(fù)存在。魯頃公二十四年(前256年),楚考烈王伐滅魯,頃公亡,遷于下邑,為家人,魯絕祀。燕王喜三十三年(前222年),秦拔遼東,虜燕王喜,卒滅燕。而康叔之國,衛(wèi)君角在前221年秦始皇統(tǒng)一天下后,還是被保留了下來。作為周初分封的諸侯國,在秦統(tǒng)一天下的大勢中,又續(xù)存了十三年,直到前209年才被秦二世廢掉。而且,衛(wèi)國滅亡時,未經(jīng)歷戰(zhàn)爭和殺戮,家人得以全部存活下來。在這種情況下,全家族的人也不會四處流徙,因此也就更容易被漢武帝和下面相關(guān)的大臣找到。
康嘉被封之后,不但得到了方圓三十里的土地,而且從地位上看,“比列侯”,有了相當(dāng)好的政治待遇,這就給子孫的繁衍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子孫在兩漢時期也代代公侯不絕。細(xì)考兩漢時期和后代的相關(guān)的史料和典籍,這支康氏在兩漢時期的發(fā)展,是可以勾畫出一個大致輪廓的。這些史料包括《史記》、《漢書》、《后漢書》、《帝王世紀(jì)》、《說文解字注》等。
在這些典籍中,清代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對康嘉的分封地和分封后的發(fā)展情況,記載較為詳細(xì)、系統(tǒng)。
說《說文解字·邑部》:“邟,潁川縣。”清段玉裁注:“見前志。今《地理志》云:‘潁川郡,周承休侯國,元帝置,元始二年更名鄭公。’攷《后漢書·黃瓊傳》‘封邟鄉(xiāng)侯’注引《前書》‘周承休侯國,元始二年更名曰邟’,與顏本絕異。今按李本、顏本皆非事實(shí)。志文當(dāng)是‘邟’字大書,‘周承休侯國’五字小書注于下。此侯國不與他侯國同,故不以縣名為國名也。‘元始二年更名曰鄭公’,‘二年’當(dāng)以《平帝紀(jì)》、《外戚恩澤侯表》作四年,字之誤也?!犊尽窡o邟縣者,并省之,故有邟鄉(xiāng)也。漢封殷周之后可考者:《武帝紀(jì)》‘元鼎四年巡省豫州,封周孽子嘉為周子南君,’此《史記·封禪書》所謂‘以三十里封周后’、《外戚恩澤表》所謂‘初得周后,復(fù)加爵邑也。’《元帝紀(jì)》‘初元五年,以周子南君為周承休侯,’此《地理志》‘周承休侯國,元帝時置也。’《成帝紀(jì)》‘綏和元年二月,封孔吉為殷紹嘉侯,三月進(jìn)爵為公,及周承休侯皆為公。’此《后漢書·光武紀(jì)》注所謂‘成帝封姬延為周承休公’是也?!镀降奂o(jì)》‘元始四年改殷紹嘉公為宋公,周承休公為鄭公,’是則成帝先進(jìn)周承休侯為公,平帝乃改周承休公為鄭公,《地理志》特約言之耳?!逗鬂h書·光武紀(jì)》‘建武二年,封周后姬常為周承休公。四年封殷后孔安為殷紹嘉公,’蓋亂后失其封故也。‘建武十三年,以殷紹嘉公孔安為宋公,周承休公姬常為衛(wèi)公,’則又易其地而因易其國名也。”
這段《說文解字注》的注文有幾點(diǎn)值得注意:一是它對“邟”在潁川做了更細(xì)致的論述;二是引用多種資料說明嘉及其后代在不同時期封爵,并且通過不同文獻(xiàn)的記載作了比照,通過相互印證說明古代文獻(xiàn)記載的可靠性;三是對前代典籍中記載的錯誤進(jìn)行了糾正,如“元始二年”有誤,實(shí)際應(yīng)為“元始四年”。總之,這段注文是研究康叔后代在兩漢時期發(fā)展?fàn)顩r的珍貴史料。其實(shí),段玉裁的記載是有出處的,我們通過對《史記》、《漢書》等文獻(xiàn)的鉤稽,印證段玉裁有關(guān)記載的準(zhǔn)確性。我們把得來的史料縷述于后:
《史記·建元以來諸侯年表》:“周子南君,以周后紹封。”
《漢書·外戚恩澤表》:“周子南君姬嘉,以周后,詔所褒侯。三千戶。元鼎四年十一月丁卯封,六年薨。”
《漢書·外戚恩澤表》:“元封四年,君置嗣,二十四年薨。”
《漢書·外戚恩澤表》:“元始四年,君當(dāng)嗣,十六年,地節(jié)三年,坐使奴殺家丞,棄市。”
《漢書·外戚恩澤表》:“元康元年三月,君延年以當(dāng)?shù)芙B封。初元五年正月癸巳,更封為周承休侯。”
《漢書·外戚恩澤表》:“建昭三年,質(zhì)侯安嗣,四年薨。”
《漢書·外戚恩澤表》:“陽朔二年,釐侯世嗣,八年薨。”
《漢書·外戚恩澤表》:“永始二年,侯黨嗣,七年,綏和元年,進(jìn)爵為公,地滿百里。元始四年,為鄭公。王莽篡位,為章牟公。”
《漢書·外戚恩澤表》:“天鳳元年,公常嗣。建武二年五月戊辰更為周承休侯。”
《漢書·外戚恩澤表》:“建武五年,侯武嗣。十三年,更為衛(wèi)公。”
《帝王世紀(jì)》五:“元鼎五年,嘉弟昭進(jìn)爵為承休侯。平帝元四年進(jìn)為鄭公。光武建武三年封姬觀為衛(wèi)公。”
《后漢書·光武帝紀(jì)》:“建武十三年二月庚午,以殷紹嘉公孔安為宋公,周承休公武為衛(wèi)公。”
綜合以上材料,再結(jié)合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我們可以確定自嘉被封為周子南君后,八代之內(nèi),或?yàn)楣?,或?yàn)楹?,封地最大時,有方百里。八代傳承如下:
一代——嘉
——昭
二代——置
三代——當(dāng)
——延年
四代——安
五代——世
六代——黨
七代——常
——觀
八代——武
武之后,筆者沒有找到較系統(tǒng)的資料,不敢妄加談?wù)?。另外,筆者在前面已從四個方面論述嘉是康叔之后,而且《漢書·王莽傳》有“始建元年正月朔,封周后衛(wèi)公姬黨”的記載,亦可對前論作補(bǔ)充,說明漢武帝封的就是康叔的后代。筆者還有幸沐手拜讀江西《奉新康氏族譜》、江西《泰和康氏族譜》,這些由古代流傳下來的族譜中,兩漢部分的內(nèi)容,有很多都是與古代史料中的記載完全吻合的,它不但顯示出了這兩部古譜極高的價值,也從另一個側(cè)面說明我們得出以上結(jié)論的可靠性。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