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周文王嫡生庶出之子考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率軍攻克商都后,處理了有關事宜,同年4月,勝利返回周都豐京。據(jù)載還帶上殷紂王及二女(妲己和另一嬖妾)的頭。并定都鎬京。鎬京位于豐河東,史謂宗周。 據(jù)《鳳雛甲骨文》記載:“祠,自鎬京于周。”即從鎬京前來岐邑周之宗廟祭祀先祖,先獻上紂王的頭,并獻上“俘二女”。周武王向祖先們表示:我們周人伐商勝利了,毀壞商朝,殘害天下人民的罪魁禍首已被處決了,周王朝從此正式建立了。 在豐京時,周武王追封古公為太王、公季為王季、姬昌為文王,即歷代稱周三王或周三圣。 而太姜(周太王之妻)、太任(周王季之妻)、太姒(周文王之妻)合稱“三太”,后世以“太太”作已婚女性的尊稱,代表賢德直追“三太”。 《史記·周本紀》曰:“古公有長子曰太伯,次曰虞仲。太姜生少子季歷,季歷娶太任,皆賢婦人,生昌,有圣瑞。” 《列女傳·母儀傳》曰:“太姜者,王季之母,有邰氏之女。太王娶以為妃。生泰伯、仲雍、王季。貞順率導,靡有過失。太王謀事遷徙,必與。太姜,君子謂太姜廣于德教。” 太姜的生卒時間不可考,姜姓,出自有邰氏。后被謚為周太王古公亶父之正妃,泰伯、仲雍、季歷之母,周文王昌之祖母。 太任亦稱大任;周室三母之一,季歷之妻,《列女傳·母儀傳·周室三母》:大任(太任)者,文王之母,摯任氏中女也。王季娶為妃。大任之性,端一誠莊,惟德之行。及其有娠,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淫聲,口不出敖言,能以胎教。溲于豕牢,而生文王。文王生而明圣,大任教之,以一而識百,卒為周宗。君子謂大任為能胎教。古者婦人妊子,寢不側(cè),坐不邊,立不蹕,不食邪味,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目不視于邪色,耳不聽于淫聲。夜則令瞽誦詩,道正事。如此,則生子形容端正,才德必過人矣。故妊子之時,必慎所感。感于善則善,感于惡則惡。人生而肖萬物者,皆其母感于物,故形音肖之。文王母可謂知肖化矣。 太姒(生卒時間不可考),姒姓,出生在夏朝國王之后代有莘氏家。一說在今陜西渭南市合陽縣東王鄉(xiāng)莘里村。另一說在今河南省方城縣北,古代的繒國,為夏代少康次子曲烈的封國,這一帶自古就為夏部落的所在地。太姒系周文王姬昌之正妃,周朝建立者周武王姬發(fā)之母。 姬昌遇到太姒后,驚為天人,后知道太姒仁愛而明理,生活儉樸,姬昌決定迎娶太姒。因渭水無橋,姬昌決定在水上造舟為梁,舟舟相連,搭成浮橋,使新娘順利地過了渭水,遂成為造橋史上一段佳話。他親迎太姒,場面空前盛大。即所謂的“文定厥祥,親迎于渭;造舟為梁,丕顯其光。” 成親以后,夫妻恩愛,家庭和睦。太姒仰慕長者之德、效法太姜、太任,旦夕勤勞,以盡婦道。太姒尊號為“文母”,文王理外,“文母”理內(nèi),國事、家事均處理得井井有條。太姒與姬昌生下十名男丁,自少嚴謹教育,使他們從未做過壞事,有的后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材,太姒因此被稱為“周十賢臣”之一。 文王與太姒所生的十子是:長子伯邑考(姬考)、次子武王發(fā)(姬發(fā))、三子管叔鮮(姬鮮)、四子周公旦(姬旦)、五子蔡叔度(姬度)、六子曹叔振鐸(姬振鐸)、七子成叔武(姬武)、八子霍叔處(姬處)、九子康叔封(姬封,后成為衛(wèi)國的始封君)、十子季載(姬載)。 太姒的兒子中,“唯姬發(fā)、姬旦最賢,因伯邑考早卒,故立次子姬發(fā)為太子,及文王崩,姬發(fā)繼位,是為武王。” 民間流傳著“文王有百子”之說,史料上說“太姒嗣徽音,則百斯男。”其實,他并沒有百子,但恐有二十余人。 據(jù)《臨沂康氏族譜》記載:周文王之后還有滕叔、成叔、毛叔、叔絳、召公、荀侯、告子、畢公等人。 查閱有關資料得知: 周文王第十一子告封于郜(今山東成武縣東南),郜君之后稱郜氏。又因郜字有人簡寫成告,亦作告氏。 第十二子待考。 但《亢和姓纂》曰:“雍,文王十二子雍伯,受封于雍。在河內(nèi)山陽。子孫以國為姓。” 周文王第十三子封于雍,建立雍國,為伯爵,稱雍伯。雍國后裔子孫以封國為姓,成為雍姓一支?!吨腥A百家姓秘典》也記載“周文王第十三子周初被封于雍(在今河南省沁陽市東北)。” 第十四子叔繡受封于滕(今山東滕州市西南)。據(jù)《萬姓統(tǒng)譜》、《廣韻》等記載,西周初周武王封自己的弟弟、亦即周文王第十四子錯叔繡于滕地,建立了滕國(今山東滕州市西南)。戰(zhàn)國初期,滕國被越國所滅,但后來又恢復起來,不久又滅于宋國,原滕國王族遂以國名姓,成為滕姓。在滕姓家族中,有一支為避免仇人加害,改為騰姓。 第十五子名姬高,周初時,他被封于畢方故地(今陜西咸陽西北),伯爵?!妒酚?middot;魏世家》曰:“武王伐紂,而高封于畢,于是畢姓。”《集解》“杜預曰:畢在長安西北。”《正義》引《括地志》:“畢原在雍州萬年縣西南二十八里。”即今陜西省咸陽市北畢原。成王時,姬高為天子三公之一(而非爵位),故稱畢公。 第十六子原在周武王時受封于河內(nèi)原邑(今河南省原陽縣,一說在今濟源市西北,古稱軹邑),建立原國,世為伯爵,史稱原伯貫。春秋時原國被晉國所滅,原伯之后轉(zhuǎn)封于先軫,號為原軫,官為晉國上卿,其采邑在原邑。先軫曾追隨公子重耳流亡國外十九年,為晉五賢之一。后世子孫以國(邑)名“原”為姓,稱為原氏,遂形成原姓。 第十七子名子于,據(jù)《姓纂》、《通志·氏族略》等載,周武王建立周朝后,將弟弟子于封于酆邑,在今陜西戶縣一帶,那里的農(nóng)作物和桑葉都盛產(chǎn),是個好地方,受封后就稱為酆侯,其后代以酆為姓。因酆侯喜歡醉酒,周朝朝廷覺得由他治理酆邑不合適,成王執(zhí)政時就改變了武王之命,不讓他當酆邑首領。但子孫們約定,今后不管到哪里都姓酆,遂成酆氏。 郇侯姬葡,據(jù)《姓纂》載為文王第十七子,封于郇(今山西臨城),伯爵,史稱郇伯、郇侯,建立郇國。春秋時被晉國所滅,其后裔遂以國名郇為姓,稱為郇氏。 毛叔鄭,《通志·氏族略》載:“毛氏,周文王之子毛伯聃之所封,世為周卿士,食采于毛,子孫因以為氏。”《廣韻》也說:“毛亦姓,本自周武王母弟毛公,后以為氏。”當年姬鄭所建的毛國,有說在今河南宜陽一帶,也有說在原陽。始封君伯聃,亦叫伯明。武王封姬鄭,應在滅子姓髦國的基礎上再封的,伯明曾在周王室任司空,負責土木工程建筑事務,為周成王六卿之一,他的后世子孫以其封地命姓,遂成毛氏。也有說毛叔鄭和伯明并不是一個人。 姬伯廖,為周文王之子,以封邑名為氏。這支廖氏,望出巨鹿。 周文王之子還有一個顯赫人物,那就是召公姬奭。因采邑在召(今陜西岐山西南),故稱召公或召伯。他曾佐周武王滅商,被封于北燕,建立燕國,但他因忙于朝事派大兒子去管理燕國,自己留在鎬京(今陜西長安縣西北鎬井附近)任職。周成王時,召公任太保,是周朝三公(太師、太傅、太保)之一,與周公旦分陜(今河南陜縣)而治,“自陜以西,召公主之;自陜以東,周公主之”。他常巡行鄉(xiāng)邑,曾在甘棠樹下決獄治事,在他的治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無失職者”?!对娊?jīng)·召南》有《甘棠》篇記其事,后因以“召棠”為頌揚官吏政績的典故。 文王其他的兒子待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