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jié)
康叔在衛(wèi)國史上,不僅是一個始封君,而且在治理國家方面也做出了很大貢獻。在衛(wèi)國人的眼中,他是一個奠基之君,創(chuàng)業(yè)之君,把國家引向興旺的明君。如《左傳·哀公二年》衛(wèi)國太子蒯聵在祈告時稱“皇祖文王,烈祖康叔,文祖襄公”,把康叔、襄公并列,位比成湯,可見康叔在后人心目中的地位。
1、周初大分封及康叔封于衛(wèi) 周武王克商以后,為了鞏固政權(quán),采取了分封諸侯的措施,“以藩屏周”。 《書序》說:“武王既勝殷,邦諸侯,班宗彝,作《分器》”。 《史記·周本紀》也說:“邦諸侯”即是“封諸侯”。古“邦”、“封”一字。 據(jù)荀子曰,周初分封了71國,姬姓之國共有53個,占了其中的絕大部分。而在姬姓諸國中,屬于文王諸子、武王同胞兄弟十人中 ,除了長兄伯邑考早死外,還有管叔鮮、周公旦、蔡叔度、曹叔振鐸、成叔武、霍叔處、康叔封、冉季載。另外還有異母弟多人分封在毛、郜、雍、滕、畢、原、酆、郇等地(見《左傳·僖公二十四年》)。 據(jù)唐蘭先生所著的《西國青銅器銘文分代史徵》一文中介紹《康侯豐方鼎》時指出:“康侯豐即康叔封??岛罘夥庥诳?,所以稱康侯。”《史記·管蔡世家》說“武王己克殷紂,平天下,封功臣昆弟……康叔封,冉季載皆少未得封。”是錯誤的?!吨芤?middot;晉封》說;“康侯用錫馬蕃庶、晝?nèi)杖印?rdquo;前人均不得其解,其實就指康叔封。由此也可以證明《周易》本文確是周初的作品。銅器中除此器外,尚有沫司徒迭簋和乍冊鼎,此鼎康侯 名豐,即封字;簋銘“康叔啚予衛(wèi)”,均是確證。正由于康叔在周公攝政四年時并未封衛(wèi),而仍在康城為侯,所以《康誥》只稱康而不稱衛(wèi)??凳逶诜庑l(wèi)之前已封康國,若不然就沒有康侯、《康誥》之說。 《克殷解》武王克殷后,“毛叔鄭奉明水,衛(wèi)康叔傅禮,召公奭贊采,師尚父牽牲。”《史記、周本紀》作“衛(wèi)康叔封布茲”,兩書的衛(wèi)字都是后人所加,然由此可見康叔當時并非年少。另從史料中查出,武王伐商時文王已去世,康叔下面還有十幾個兄弟,至成王時均受封,他們都不年少,何言康叔?《史記·衛(wèi)世家》說:“康叔卒,子康伯代立。”《索隱》引《世本》:“康伯名髦。”宋忠注:“即王孫牟也,事周康王為大夫。”顯然由于是康侯的長子,所以稱為康伯髦。如果謚號為康,不會是父子同一謚號。上述史料都證明,康叔是在來衛(wèi)國以前就姓康,到衛(wèi)國被封為始封君后稱為衛(wèi)康叔。 衛(wèi),古代作衛(wèi),或做郼。陳槃先生在《春秋大事表列國爵姓及存滅表譔異》一書中介紹說:“衛(wèi)國于朝歌,本殷舊都,故稱殷地者或以為衛(wèi),或以為郼,或以為韋”,其實一也。卜辭有“韋”,又有“衛(wèi)”。商錫永先生曰:“郼,衛(wèi)”一字。傅師曰:“《呂氏春秋·慎大覽》,‘親郼如夏’。”高誘曰:“郼讀如衣,今兗州人謂殷氏皆曰衣。”畢沅證之曰:“書武成殪戎殷,中庸作壹戎衣,二字聲本相近。然則殷即郼。郼、韋、衛(wèi)三字。當為一字之異體。”又曰:“韋者,一曰豕韋。《左傳哀二十四》杜注曰:‘東郡白馬縣東南有韋城’”。晉白馬縣,當今滑縣東境一帶,其四圍正在古所謂河、濟之間?!秴问洗呵?middot;有始覽》又云:“河、濟之間為兗州,衛(wèi)也。”此又明示衛(wèi)之地望,更由此可知殷之原來所在。 劉師培先生在《周書補正》中也認為“殷衛(wèi)本即一字”,引用《呂氏春秋》中多次講到的“郼”即是“殷”為證,并且指出《逸周書·作雒解》所說周公平定三監(jiān)之亂以后,“俾康叔宇于殷,俾中旄父宇于東”,就是說封康叔于衛(wèi);《逸周書·作雒解》講到周公出師,“臨衛(wèi)政(征)殷”,殷衛(wèi)并言,足證其為一地。劉氏還把《漢書》和《逸周書》三監(jiān)之說作比較,認為武庚別封于邶,蔡叔封于衛(wèi),管叔所封的鄘即是《逸周書》所說的東,而《逸周書》所說的殷應(yīng)包括邶和衛(wèi)。 衛(wèi),最為人熟知的就是作為國名的衛(wèi)國。實際上,“衛(wèi)國”二字,又是人名,地名。 衛(wèi)國,為周初的同姓諸侯國之一。姬封,為康氏、衛(wèi)氏、子南氏、冷氏等姓氏的始祖。康叔為衛(wèi)國第一代國君。所以說衛(wèi)必先說康叔。 據(jù)《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等所載,周武王賜同母弟姬封予康城,成王又將原來商都周圍地和殷氏七族封給康叔封,讓康叔從原來的所封地康城,遷徙至殷商故都,建立衛(wèi)國,定都朝歌(今河南省鶴壁市淇縣),成為衛(wèi)國的第一都和衛(wèi)康等姓人心中的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