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康氏自西周初期康叔受封康城、以邑為康、開國命氏,至今已有三千余年的歷史??凳迨强凳系牡眯帐甲?,康姓由他開始繁衍生息,子孫后代人口繁盛,支系眾多,分布的范圍也很廣。如:以東平為郡望,繁衍于山東臨沂、汶上、平邑、費縣、郯城、泰安、日照、章丘、東平等縣市以及河北、河南、甘肅、陜西部分縣市的康氏族人,形成了在康氏家族史上有巨大影響的東平支系;以京兆為郡望,左派國輔之子子文、子忠、子信、右派國弼之子子行同在江西泰和開基,子嗣遍布于江西、四川、云南、貴州、廣東、廣西、湖南、湖北、重慶、福建、臺灣以及澳大利亞墨爾本等地的泰和康氏左輔右弼支系;發(fā)源于河南固始,后代遍布河南、河北、山西、陜西、福建、廣東等省和香港、澳門、臺灣的康政支系;后代廣泛流布于湖南、湖北、四川、廣西、江西、重慶、貴州、云南、陜西等省的南八公支系;后代廣泛流布于湖北、安徽、湖南、河南、陜西、河北等省的蘄春康茂才支系;唐代康氏還有兩個重要的宗支遷閩,一是開元進士、宗正卿、右丞相康子元,二是肇跡于河南固始,唐代隨王潮、王審知入閩的康氏,以京兆為郡望,子孫遍及八閩大地,甚或多有徙居臺灣和海外者;另外還有韓國信川康氏支系等大的宗支及其他支系。
這些宗支,都有比較完整的族譜,有的族譜還很古老,譜系完整,世系記載從上古到現(xiàn)當(dāng)代不斷代,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譜中均記載著康氏的始祖是康叔,還印著康叔的畫像。
例如:山東省費縣《周宗衛(wèi)世家康氏誌譜》和汶上縣《康氏族譜》均記載:“周文王第九子名曰康叔封,與武王、周公同母之兄弟也。后武王繼位,克商而有天下,封兄弟十五國,其九弟叔封者,初使食采于康,故曰康叔,后為司寇宰,爰封之于衛(wèi),······子孫因以為氏焉。蓋康叔者,乃成王之叔、武王之弟、文王之子,由后稷之苗裔,實本黃帝之世系也。此康姓之所由始矣。”
山東省巨野縣《康氏族譜》記載:“康氏出自姬姓,始祖康叔。據(jù)《史記·衛(wèi)康叔世家》記載:周武王剪伐殷商,定鼎中原后,封其同母幼弟姬封于康國(今河南禹州西北),故稱康叔,次被成王封于衛(wèi)國(今河南淇縣),稱衛(wèi)康叔,后因治理衛(wèi)國有功,又被封為司寇。衛(wèi)康叔的支庶子孫,以他最早的封邑為姓氏,就是康氏,迄今已三千余年矣。”
江西省泰和縣《康氏族譜》,記載著宋朝咸平癸卯年(公元1003年)第一屆修編譜牒中的康氏源流實錄:“康本姬姓,自黃帝之曾孫,高辛之子,曰棄,虞后稷,傳至周文王子、武王弟康叔。文王有天下,武王末受命,康叔誥封于衛(wèi),周之宗室,子孫且蕃,所封益眾,獨康叔有誥。秦滅六國,惟衛(wèi)尤存,家世河南,以邑為姓,燁燁芳聲,遙遙華胄,王孫公子,衣冠相傳。······”還記載著宋朝杰出的民族英雄、著名詩人文天祥于宋德祐元年(公元1275年)為泰和康氏族譜(左派)所撰的序文:“······按譜其姓,本于衛(wèi)康叔之后,初祖如絢,仕唐為華州刺史,歷世皆顯宦。數(shù)傳至國輔,南唐時配司馬氏,一產(chǎn)三男,以為人瑞,皆封將軍。”另外,2011年新續(xù)修的泰和爵譽《康氏族譜》記載:“自衛(wèi)康叔姬封迄今我爵譽‘本’字輩止,已達102世,于都段屋鄉(xiāng)軍屯房已達104世,湖南土橋康家已達105世。”
江西廈溪、西堂、茶園、東園共修《康氏族譜》記載:“康氏始祖,源出于周代,距今三千多年,是周文王嫡生第九個兒子、周武王之弟康叔。自從康叔封國康城后,以邑為姓有了康氏。”
湖南省新化縣南八公支系《康氏族譜》八修譜記載著二修至八修譜序,譜證南八公支系是康叔的后裔。其中:清代二修譜序記載:“吾遠祖為成周之大司寇(康叔),受國開基,爵列諸侯,積功累仁,鐘靈毓秀。而萬葉千枝之衍世遠,派蕃難以悉舉,至始祖南八。”八修譜記載:“本溯源仍以老譜為據(jù),遠祖衛(wèi)康叔,近祖南八公,支分派別有條不紊。”
湖北省蘄春康茂才支系清代《康氏宗譜》記載:“謹(jǐn)按康族之源流,考諸鑑史及衛(wèi)家世傳,而知其為武王同母弟康叔之裔也。”“竊思我族之先,肇自康叔,秦漢而下,若希詵、承訓(xùn)、保裔、伯可諸公暨茂才公,文烈武勛。······”
四川省宣漢縣《康氏家譜》記載:“康氏出自姬姓,顯赫大族,天下第一大姓。周武王滅商后,把同母幼弟姬叔封在康城,故稱康叔。武王死后,成王即位,因年幼,由周公攝政,“三監(jiān)”不服,勾結(jié)武庚(商紂王后裔)和東方夷族反叛,后被周公平定。之后,便大規(guī)模地分封諸侯,把原來商都周圍地區(qū)和殷民七族分封給當(dāng)時素負賢名的康叔統(tǒng)治,并改封康叔為衛(wèi)君,建立衛(wèi)國,故又稱衛(wèi)康叔??凳灏研l(wèi)國治理得很好,聲譽日益上升,到周成王親政時被舉為司寇,權(quán)位高于其他諸侯。他的后世子孫便以封邑為氏,稱康氏,史稱康姓正宗。”
廣東省梅州市五華《康氏族譜》記載:“周武王姬發(fā)有個同母弟弟叫姬封,西周初被封于康(今河南禹州西北),故稱康叔??凳迨强敌盏眯帐甲?,其子孫以他原來的封邑為姓氏。······中華康氏,起源于京兆郡、華山堂。我五華(長樂)始祖諱中樂公號念一郎是康叔支系,延續(xù)京兆堂,未知何時改為掄魁堂,以弘我祖宗功偉德,揚我門第百業(yè)興旺。”
廣東省興寧市《康氏族譜》記載:“我祖記載康氏淵源:康氏族姓者,蓋本于周武王時同母弟名衛(wèi)康也,武王崩,成王立叔,輔成王為大司寇,謂之康叔。······大始祖康叔為京兆。”
韓國信川康氏上系譜記載:“得姓始祖康侯,周武王弟謚康叔諱封之第二子也。”
除此之外,還有許多族譜都有類似記載,不再一一列舉。
另外,出土的大量青銅器如康侯豐方鼎、康侯簋、康侯異形刀、康侯觶、康侯斤、銅甗、銅尊、銅戟、乍冊葳鼎等,也以無可辯駁的實證,說明康氏得姓祖是康叔,康氏一姓源于封國、源于康城。青銅器上的銘文,是證明康氏祖根姓源的鐵的證據(jù),不可否定,不容置疑。
然而,有些宗親卻對康叔是康氏始祖提出質(zhì)疑,認(rèn)為南八公支系可能不是康叔后裔,是匡改康;認(rèn)為康茂才支系有可能是康居國人。這是完全沒有必要的多疑,是缺乏真憑實據(jù)的猜想亂說。這里暫不從出土的青銅器等文物、古代經(jīng)書及經(jīng)書注疏中的康姓祖根姓源資料、古今史書及古代史書傳注中的康姓姓源資料、古代姓氏書和碑志中的康姓姓源資料及現(xiàn)當(dāng)代名人著述中的康姓姓源資料等方面去證實,單從族譜這一個方面去分析,就可以說清楚這個問題。試想,各個支系在編修族譜時,怎么可能會不認(rèn)自己的始祖,怎么可能把自己的始祖寫錯呢!又怎么會把別人的始祖寫成自己的始祖呢 !這是絕對不可能的。即使是編寫者文字水平較低,編修出的族譜質(zhì)量不高,甚至有錯別字,但也絕對不會把本支系的始祖這一根本問題搞錯。
因此,我們要充分尊重康氏三千余年的光榮歷史事實,更要充分崇敬我們的先祖,要相信先輩們所編修出的族譜的真實性和可靠性,不要隨心所欲,不要僅憑一些傳言就隨意下定論,以免引起康氏家族內(nèi)部混亂,以免影響康氏大家族的敬宗睦族和康氏文化研究的持續(xù)健康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