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氏文化研究會(huì)
地址:河南省南陽市長江路779號
電話:0377-63117878
郵箱:kswhyjh@126.com
QQ: 2404165663 1465588485
湖北蘄春康茂才家族的《康氏族譜》在肇修宗譜序中明確記載:“遍閱諸史及衛(wèi)世家傳,得其真諦,始知派演淇澳,發(fā)源于介第康叔也”。明朝開國大將康茂才乃康叔之后,這個(gè)鐵定的事實(shí)本無可質(zhì)疑,然而,近來在Q群里又有一些雜音,某人憑著一星半點(diǎn)的牽強(qiáng)附會(huì)資料硬把明朝開國大將康茂才說成是匡裔之后,這實(shí)在有違正史常理。這些人不敢大膽認(rèn)定康茂才是匡改康,只能含糊地在前面加上一個(gè)“可能”,即便如此,這也會(huì)在康氏族人中造成混亂,我們不妨把這個(gè)問題辨析清楚,以正視聽。
由于一本湖北仙桃《晉陽堂康氏宗譜》,為康茂才“匡裔說”提供了角本。《晉陽堂康氏族譜》系康姓匡改康分支來源,與康叔后裔扯不上半點(diǎn)關(guān)系。而康茂才是康叔后裔,這一點(diǎn)只要看一看康茂才老家湖北《蘄州康氏宗譜》的世系表述,便可一目了然。我們要認(rèn)定康茂才是匡裔還是康裔的真實(shí)身份,不妨把《晉陽堂康氏宗譜》和《蘄州康氏宗譜》拿來作一個(gè)對比。
《晉陽堂康氏宗譜》所載始祖句須公到世丙公世系如下:
1世句須→2世 失→3世 失→4世 杼→5世 絳→6世 逸→7世 伯陽→8世 戚→9世 頊季武→10世 洞→11世 失→12世 失→13世擊煥→14世 異壬→15世 約丁→16世 失→17世 瓊→18世 儒林→19世 榛→20世 燕(子元彪、紫服)→21世 元彪→22世 惟→23世 宜肅→24世 章→25世 廩(生子二:霖、云)→26世 云→27世 通→28世 式(生三子:嶠、崧、嶷)→29世 崧→30世 綱(生二子:長衎,次衡)→31世 衎(長子)→32世 成→33世 輔→34世 尋(子:適、遵、遂、達(dá))→35世 適→36世 闊→37世 超→38世 驤→39世 融→40世 彧→41世 群→42世 統(tǒng)→43世 活→44世 楷(子:高表、忠)→45世 高表→46世 少經(jīng)→47世 孔昭→48世 臘→49世 祐(梁豫州參軍)→50世 琛→51世 世卿→52世 稹→53世 胄(子琬、鈺)→54世 穀(鈺)→55世 侃→56世 錫→57世 德安→58世 常→59世 壩、坊、填(生子:爽、坎、圻)→60世 爽(匡氏譜為奭)→61世 絢(子:華、潭、輝)(匡氏譜為曄、曇、暉)→62世 華、潭、輝→63世 籌(匡氏譜為稠,字茂林)→64世 宣、寧、寶(子:麟、潮)→65世 麟(匡氏譜為潾)→66世 燕(匡氏譜為讞)→67世 貢(匡氏譜為拱)→68世 允吉→69世 翬→70世 進(jìn)(生二子:符、崇)→71世 崇(生三子:胎夫、陽夫、晴夫)(匡氏譜分別為:昭夫、賜夫、晴夫)→72世 昭夫→73世 宗初→74世 季平→75世 時(shí)舉(生二子:朝貴、朝杰)→76世 朝貴生四子:清伯、恭伯、貞伯、仁伯(匡氏譜為靈伯)→77世 仁伯(衍灌溪四房:仕可、祥可、賢可、濟(jì)可)→78世 世可(生三子:以政、以和、以禮)(匡氏譜為祥可生以政、以和、以禮)→79世 以禮→80世 德(匡氏譜為德宏)(生二子:存、惟)→81世 子存→82世 仲信→83世 務(wù)滋{生二子:士于(生世丙)世文(生世福)}→84世 世丙(生三子:守官,字茂才、守國,字茂璋、守位,字茂勛)
譜內(nèi)清楚記載:“八十五世世丙公生三子:守官(字茂才)、守國(字茂璋)、守位(字茂勛)。守官(字茂才)。”這里的康守官在史書上未見記載。
這一族譜后來還和江西泰和匡改康康氏合修族譜。于是,這里的的名康“守官”,字“茂才”的人,搖身一變竟成了另一個(gè)明朝開國大將康茂才,其中言之鑿鑿,有譜為證。這就是康茂才是匡裔之后的來源和理由。
我們無法否認(rèn)《晉陽堂族譜》的記載,但《晉陽堂族譜》把字“茂才”的康守官也說成是明代開國大將,確實(shí)讓一些不明就里的人感到困惑。康茂才究竟是誰,是姓康還是姓匡,是湖北蘄春康裔還是湖北仙桃匡裔?我們再來看一看《蘄春康氏族譜》記載的自康叔始到康茂才后裔的世系圖表:
“康叔→伯立→襄(襄鄧節(jié)度使)→意(因避秦亂遷四川大散關(guān)寶雞縣以祖字康為姓)→承隱(漢桓帝時(shí)為紹興府山陽縣令尹)→洪(隱公長子)、詵(隱公次子)→邦→良→平→絢→默→懿→忠→元寶→先傑→居仁→日知→文典、希詵→承訓(xùn)→延孝、延澤→澄(孝公長子)、保裔(孝公次子)→宏、簡→樞→伯可→若泰→杰(泰公宗子)→理→隨。大宋遷蘄始祖世系如下:第一世:隨公(字應(yīng)功,宋高宗時(shí)為四川令,遷蘄州,生卒失考)第二世:學(xué)公,第三世:仁公,第四世:世賢,第五世:文廣、文迪。第六世:德懋(文廣子),第七世:壽公(字光濂以茂才貴贈(zèng)榮祿大夫同知大都督府事上柱國,追封蘄國公),第八世:茂才(壽宗子,字壽卿,元進(jìn)士及第,妣方氏無出,奉蘄國夫人,繼室、田氏奉蘄國夫人。生子:鐸。繼室朱氏奉蘄國夫人,生子:鑑。繼娶余氏亦奉蘄國夫人,生子:鎮(zhèn)。公歿葬金陵應(yīng)天府上元縣鐘山鄉(xiāng)之幕府山事寶俱祥明史傳內(nèi))。。。。。。”這里的康茂才,字壽卿的人,才是名副其實(shí)、大名鼎鼎的明朝開國大將。
這樣兩個(gè)完全不同的族譜世系放在一起,湖北仙桃《晉陽堂康氏族譜》(以下簡稱《晉譜》)中所述的字“茂才”的明朝大將就成為我們質(zhì)疑的對象。他和湖北《蘄春康氏族譜》(以下簡稱《蘄譜》)中所記的康茂才有如下不同。(一)《晉譜》中的“康茂才”是名“守官”,字“茂才”。而《蘄譜》中的康茂才是名“茂才”,字“壽卿”。中國古人的姓名和現(xiàn)代一樣,是人們在社會(huì)交往中用來代表個(gè)人的符號。通常用其名而不用其字,就像毛澤東,名澤東,字潤之。“東方紅,太陽升,中國出了一個(gè)毛澤東”,在這里 ,我們不會(huì)以“潤之”去代“澤東”的,公開場合和個(gè)人信息表述中一定用其名,而不用其字。這是一個(gè)通常的做法。因而《晉譜》中名“守官”,字“茂才”的人不可能是明朝大將康茂才,即便這位先公字為“茂才”,也抑或是一種巧合,把他記述為明代開國大將康茂才,多少有一種攀附名人的嫌疑。(二)《晉譜》中字茂才的先公與《蘄譜》中名茂才的先公,兩個(gè)人族系截然不同。前者始祖為“句須公”,后者始祖為“衛(wèi)康叔”。更能說明問題的是,兩個(gè)人的曾祖、祖、父三代尊卑不同。《晉譜》中的字茂才的先公,其曾祖83世務(wù)滋公,祖84世士于公,父85世世丙公,三代均無官職冊封。而《蘄譜》中的康茂才自曾祖以下均有明皇帝誥封:“。。。。。。以茂才貴,贈(zèng)曾祖文廣中奉大夫中書省參知政事護(hù)國,妣周氏追封京兆郡夫人。贈(zèng)祖德懋資善大夫中書左丞上護(hù)軍,妣孫氏奉京兆郡夫人。贈(zèng)父壽公榮祿大夫同知大都督府事上柱國,封蘄國公母蕭氏封蘄國太夫人。”我們可以想象,明皇帝下詔有據(jù),這種正統(tǒng)地位不可撼動(dòng)。《蘄譜》中的康茂才才是為朱元璋立下汗馬功勞被皇帝追封的蘄國公。(三)《晉譜》中的字“茂才”與《蘄譜》中的名“茂才”祖籍遷徙變革不同 。前者譜中這樣記述:八十五世世丙公(即守官之父)由泰和灌溪遷楚,寓居沔西大明湖即今天的三伏潭。另據(jù)《泰和晉陽康氏合修族譜序》一開始就這樣記載:“康氏為泰和望族,至先世晉陽句須公宰魯匡邑,以匡為氏。傳至通公為丹陽令,遂家金陵。唐貞觀間有諱胄者,官吉州別駕,始居泰和祁州,至南唐蘄州刺史稠公歸宋,避太祖諱,始以匡為康。”至此,匡稠才改為康稠。后者據(jù)《明史紀(jì)事本末》、《明太祖實(shí)錄》、《皇明通紀(jì)》、《國榷》載:康茂才的祖上在宋代世居高官。宋高宗時(shí),茂才的先祖康隨為張浚部將,同守四川,張浚欲殺左武大夫曲端,誣罪送恭州獄,使曲端被陷害致死??惦S見曲端死于非命,憤而棄職隱于蘄州,命其居之地曰康司堡。另據(jù)《蘄譜》載:康茂才的繼室田氏、朱氏、余氏歿后,俱葬南京,只有夫人方氏歿后葬蘄水蔡家河金釵湖,有海馬奔潮墓碑為證。湖北仙桃與蘄春之間,兩地相距約二百四十公里,真正的康茂才不可能有兩個(gè)老家,更不可能有兩個(gè)身世。(四)兩“譜”堂號不同,“晉譜”堂號除“晉陽堂”外,還有“靜樂堂”、“三槐堂”、“永慕堂”、“孝友堂”、“存心堂”、“承志堂”等。“蘄譜”堂號為“京兆堂”。堂號不同,所尊始祖不同,因而,《晉譜》中字“茂才”的人與《蘄譜》中名“茂才”的明朝開國大將也絕非同一個(gè)人。
從兩譜的對比中,我們至少可以發(fā)現(xiàn)一個(gè)最實(shí)質(zhì)的問題,那就是字“茂才”的人非名“茂才”的人,此茂才非彼茂才也就不足為奇了。
明朝功勛卓著的開國大將康茂才,他到底是匡裔還是康裔,蓋棺論定,筆者認(rèn)為還有一個(gè)人說了算,這個(gè)人就是明朝史學(xué)大家,并和康茂才同朝為官的宋濂。宋濂有關(guān)康茂才的著述,現(xiàn)在可以看到的有:《康茂才墓志銘》、《康茂才神道碑銘》、《武勛》、《康氏源流考》等。他在文章中不止一次寫道:“康茂才,字壽卿,蘄人。”“公茂才,字壽卿,姓康氏,世為蘄州人。”“公諱茂才,字壽卿,康其姓也,世為蘄州人。”被史家公認(rèn)為比較嚴(yán)謹(jǐn)?shù)摹睹魇贰穼懣得疟緜鲿r(shí),采用的也是宋濂的說法。
讓我們摘要看一下宋濂為康茂才寫的《康氏歷代顯宦源流序》吧,“謹(jǐn)按康族之源流,考諸鑒史及衛(wèi)家世傳,而知其(這里的“其”指代康茂才,筆者注)為武王同母弟康叔之裔也,叔于己卯年封侯于蚺,即今河南府。叔卒,其子伯立,至周幽王荒政,犬戎逐王于驪山下,蚺公平叛有功,封于衛(wèi),謚曰武公。伯立子襄封襄鄧節(jié)度使,至始皇并吞列國,惟衛(wèi)在秦二世而滅,因避秦亂,有衛(wèi)后名曰意,遷于四川大散關(guān)寶雞縣,以祖字康為姓。”。。。。。。(中間康茂才族系顯宦世代相連)“宋高宗時(shí),鴻樞之子伯可公文詞震世,待詔金門,元孫隨,字應(yīng)功,為張俊部將,同守四川,浚欲殺左武大夫曲端,誣罪送恭州獄。朝廷命隨公提點(diǎn)四川刑獄,張浚囑公致端以死,公不從,浚命獄吏以紙糊端口,脅之以火,渴求水,與之以酒,九竅流血而死。西川士大夫以以端累立大功,死其非罪,莫不痛恤,軍士悵恨有叛去者。公見端死于非罪,遂棄職隱于蘄州,命其居之地曰康司堡,生子學(xué),學(xué)生仁,仁生世賢,世賢生文廣,是其(這里的“其”代康茂才,筆者注)裔歟?;仕卫碜跁r(shí),廣公創(chuàng)業(yè)蘄陽,選建盧墓,開世世無疆之業(yè),子孫縉笏垂紳擔(dān)爵折圭克紹祖武,繩繩振振,乃先人積善之余慶也。(翰林院奉議大夫知制誥編修國史兼太子贊善大夫金華宋濂謹(jǐn)識)
從宋濂的《康氏歷代顯宦源流序》中,我們清楚的看到康茂才祖上自康叔以來的發(fā)展史,特別是在宋高宗時(shí)康隨棄職隱于蘄州的傳世經(jīng)歷。足以證明康茂才系康叔后裔。這和《蘄譜》中康茂才始祖世系源流圖表也是一脈相承的。
我們之所以要相信宋濂的表述,因?yàn)檎l也沒有宋濂更了解康茂才的家族史,他要為他寫墓志銘,他要為他寫族系考,他要為他歌功頌德,同樣,與之一起征戰(zhàn)的朱元璋也應(yīng)該很了解康茂才的生平祖源。于是,一個(gè)真正的康茂才被寫進(jìn)了明史,皇帝有詔,宋濂有文,明史有述。所有史料都印證了一個(gè)答案,那就是康茂才其人是康叔之后。其他任何“匡裔”之說,在這些史料面前都都顯得蒼白無力。
我們不否認(rèn)有些族譜的記載,但幾千年的王朝更替,戰(zhàn)火頻仍,社會(huì)動(dòng)蕩,人口遷徙,一部完完整整的族譜保存下來實(shí)屬不易,斷代之處,難免有想象附會(huì)的部分。不實(shí)臆測之處也不乏有之。
我們對“匡”改“康”的康姓始終持尊重和歡迎的態(tài)度,并把其當(dāng)成族人看待。把兩譜做對照,只是為了正本溯源。
現(xiàn)在一些人總有顛覆正史,標(biāo)新立異的嗜好,以此達(dá)到炒作問題,抬高自己的目的。但我們只要稍有常識,肯于鉆研,一切狡辯和偽說都會(huì)不攻自破。
康茂才的“匡裔說”可以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