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初是一個姓氏數(shù)量大規(guī)模產(chǎn)生的時代,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呢?這和周代的宗主制和“胙之土而命之氏”的封建制有關(guān)。在周代,天子的職位一般都是由嫡長子繼承的。繼承職位的嫡長子被稱作大宗,而這種大宗的地位是代代相傳的。而天子的其他兒子受封為諸侯,分得采邑。這些被分封到各地作王室藩屏的諸侯稱為別子。別子要在自己的封地之內(nèi)建立宗廟和相應(yīng)的管理機構(gòu),這樣分成的若干個別宗,每個別宗都要有各自的氏?!蹲髠?middot;隱公八年》:“天子建德,因生而賜姓,胙之土而命之氏。”孔穎達疏:“姓者,生也,以此為祖,令之相生,雖下及百世,而此姓不改。族者,屬也,與其子孫共相連屬,其旁支別屬則各自立氏。”《國語·齊語》韋昭注:“胙,賜也。”“胙之土”就是賜給土地。楊伯峻《春秋左傳注》:“此謂天子封諸侯,既因其所由以賜之姓,又封以土地而命之氏。”宋劉恕《通鑒外紀》:“姓者,統(tǒng)其祖考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所自分。”“命之氏”,說明某一貴族在首封時就得到了朝廷賜給的氏。對此,史有明載。《國語·周語下》周靈王二十二年太子晉曰:“唯有嘉功,以命姓受祀,迄于天下。”楊寬在《西周史》第六章“姓氏名字制度”一節(jié)中說:“天子諸侯分封給臣下土地,就必須新立一個‘宗’,即所謂‘致邑立宗’。新立的‘宗’需要有一個名稱,就是氏。”可見,氏都是天子命賜的,胙土的同時即命氏。得氏之后,首封的別子成為這些別宗的始祖,他們的封地和爵位也由嫡長子繼承,嫡長子就是別宗的宗子。這些別宗的宗子對周天子而言,是小宗,而在自己的宗族內(nèi),則等于族長,是大宗。這些別宗族內(nèi)除宗子之外的其他兒子,經(jīng)一傳或再傳后,也可能會產(chǎn)生新的氏,這就是古代所謂的“氏而又氏”。如衛(wèi)靖伯之孫石碏得石氏,衛(wèi)武公之子季亹食采于寧,得寧氏,就屬于氏而又氏。《左傳·桓公二年》:“天子建國,諸侯立家。”這種宗法制形成了周王朝政權(quán)的基礎(chǔ)。周王室這個最大的宗代表全族的利益,各級小宗圍繞在周王室周圍,對王室無限忠誠,這就是尊祖敬宗。由上所述,按照周代的禮俗,有封國、采邑就會有氏。況且,氏又是三代以前一個人身份的標志。因為在當時,姓和氏一分為二,是有區(qū)別的,男子稱氏,女子稱姓。氏用來別貴賤,姓用來別婚姻。只有貴者才有氏。周代天子封建諸侯之時,命諸侯以國為氏,所以國即氏,而且這氏只屬于諸侯一系,也就是貴族一系??凳灞环饪党且院螅匀坏檬峡?,準確地說,是姬姓康氏。姬,就是“祖考所自出”——康叔出自姬姓;康,就是“子孫所自分”——從姬姓分出的康氏??凳宓膬鹤?、衛(wèi)國第二位國君稱“康伯”,其中的康字就是由康叔的封國得來的氏。周初封國共有多少,向來眾說紛紜?!妒酚?middot;三王世家》:“蓋聞周封八百,姬姓并列,奉承天子。康叔以祖考顯,而伯禽以周公立,咸為建國諸侯,以相輔為傅。”封建八百,自文、武至成、康,非一時一君之封。《荀子·儒效》:“武王崩,成王幼,周公屏成王及武王以屬天下,惡天下之倍周也。履天子之籍,聽天下之斷,偃然如固有之,而天下不稱貪焉;殺管叔,虛殷國,天下不稱戾焉;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天下不稱偏焉。”荀子稱周公封七十一國。《左傳·僖公二十四年》:“昔周公吊二叔(二叔:夏、商兩代末世)之不咸(不咸:君臣上下不同心,故封建親戚以藩屏周。管、蔡、成、霍、魯、衛(wèi)、毛、聃、郜、雍、曹、滕、畢、原、豐、郇,文之昭也;邘、晉、應(yīng)、韓,武之穆也;凡、蔣、邢、茅、胙、祭,周公之胤也。”《左傳》稱周公封同姓之國二十六?!蹲髠?middot;昭公二十八年》:“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國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國者四十人,皆舉親也。”《左傳》稱武王封同姓之國五十五??偟膩砜?,各種史籍中對封國記載各不相同,并且大多數(shù)只有封國數(shù)而不列舉封國的名稱,因此,我們很難準確了解周初封國的原貌。鄭樵《通志·氏族略》總目、總序中,列舉了32種氏產(chǎn)生的途徑,這32種途徑,大多數(shù)在周初并不存在,是后來逐漸積累起來的。因此《通志·氏族略》說:“凡言姓者,皆本《世本》、《公子譜》二書,二書皆本《左傳》。然左氏所明者,因生賜姓,胙土命氏,及以字、以謚、以官、以邑五者而已。”五者之中,學(xué)界大多認為周初并無謚法,謚號出現(xiàn)在共王、懿王在位時。因此,我們只能在自己能見到的傳世姓氏書中搜尋,將周初封國臚列出來,因為取舍中有我們自己的主觀見解,疏漏謬誤之處,在所難免。
1、周氏:周始祖棄七世孫古公亶父由豳地遷居岐山下的周原,國號周。后文王受命,遷于豐京,乃分岐周故地為周公旦、召公奭采地,周公旦被封于此,有后代以封邑為氏。見《史記·燕召公世家》、鄭樵《通志·氏族略》、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辯證》。
2、召(邵)氏:周祖棄七世孫古公亶父由豳地遷居岐山下的周原,國號周。后文王受命,遷于豐京,乃分岐周故地為周公旦、召公奭采地,召公奭封于此,后有子孫以封邑為氏。見《史記·魯周公世家》、鄭樵《通志·氏族略》、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辯證》。
3、魯氏:武王克商,封其弟周公旦于曲阜,本少昊之墟,又大庭氏居之,魯于其上作庫,故謂大庭氏之庫。其地本名魯,因以命國,乃作都于曲阜,子孫以國為氏。見《左傳·僖公二十四年》、《史記·魯周公世家》、鄭樵《通志·氏族略》、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辯證》。
4、康氏 康氏得姓始祖是康叔封。周文王正妃曰太姒,生十子:長伯邑考,次武王發(fā),次管叔鮮,次周公旦,次蔡叔度,次曹叔振鐸,次成叔武,次霍叔處,次康叔封,次聃季載。武王十一年起兵伐紂,十二年二月滅紂。十三年(前1045年)封先圣后裔、同姓親屬、功臣謀士,康叔以功被封在康城,子孫以封國為氏,稱康氏。見《左傳·僖公二十四年》、《史記·周本紀》、《史記·衛(wèi)康叔世家》、《白虎通德論·姓名篇》、李泰《括地志》、鄭樵《通志·氏族略》、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辯證》。
5、衛(wèi)氏:康叔在衛(wèi),傳二十九代、四十四君,至衛(wèi)君角,衛(wèi)國為秦所滅,君角遂為庶人,部分子弟以衛(wèi)為氏。見《左傳·僖公二十四年》、《史記·衛(wèi)康叔世家》、班固《白虎通德論·姓名篇》、鄭樵《通志·氏族略》、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辯證》。
6、晉氏:晉,大夏之墟也,堯之所都平陽,其國曰唐。及叔虞封于唐,其子燮父嗣封,改為晉,以其地有晉水故也,今為晉州子孫以封國為氏。見《左傳·僖公二十四年》。
7、蔡氏:文王第五子蔡叔度之國也,或言第十四子。同母兄弟十人,武王平天下,封功臣兄弟,乃封叔鮮于管,叔度于蔡,二人相紂子武庚祿父,治商余民。武王崩,成王少,管、蔡疑周公不利于成王,乃挾武庚以作亂。周公以王命伐之,殺管叔而放蔡叔,與車十乘,徒七十人從,而分商余民為二,其一封微子啟于宋,以續(xù)商記,其二封康叔為衛(wèi)君。蔡君叔度既遷而死,其子曰胡,改德率行,周公聞之,舉以為魯卿士,魯國治。于是言于成王,復(fù)封于蔡,以奉蔡叔之祝,是為蔡仲。相承二十六世,為楚所滅,子孫以國為氏。見《左傳·僖公二十四年》、《史記·官蔡世家》、鄭樵《通志·氏族略》、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辯證》。
8、曹氏:叔振鐸,文王子而武王弟也。武王克商,封之于陶邱,今廣濟軍定陶是也。振鐸后十四世桓公二十五年,魯隱公之元年也。至二十四世伯陽立,為宋景公所滅,時魯哀公八年也。子孫以國為氏。見《左傳·僖公二十四年》、《史記·官蔡世家》、鄭樵《通志·氏族略》、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辯證》。
9、滕氏:文王第十四子叔繡后也,武王封之于滕。舊云,滕在沛國公邱縣東南。按《晉志》,公邱屬魯國。隱十一年,滕、薛來朝,爭長。自叔繡及宣公十七世,始見春秋。春秋后七世,為齊所滅。子孫以國為氏。見《左傳·僖公二十四年》、《史記·官蔡世家》、鄭樵《通志·氏族略》、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辯證》。
10、燕氏:北燕也,舊幽州薊縣是也。南燕今滑州胙城是也。召公爽,周之支族,食邑于召,武王滅紂,封召公于北燕。為秦所滅。見《史記·燕召公世家》、鄭樵《通志·氏族略》、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辯證》。
11、吳氏:太伯,周太王之子,王季之兄。王季有圣子昌,太王欲立王季及昌,太伯與弟仲雍奔荊蠻。荊蠻之人義太伯,立以為君長。太伯卒,無子,仲雍立。至武王克商,求太伯、仲雍之后,,得仲雍之曾孫周章,已君吳矣,從而封之為吳子。魯哀公二十二年,勾踐滅吳,子孫以國為氏。見《史記·周本紀》、《史記·吳太伯世家》、鄭樵《通志·氏族略》、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辯證》。
12、虢氏:出自姬姓。周武王叔父封虢叔于西虢,弘農(nóng)陜縣東南之虢城是也。虢仲封于東虢,滎陽成皋是也。春秋前,鄭滅東虢為制邑,子孫以國為氏。郭,與虢是聲之轉(zhuǎn)。見《左傳·僖公五年》、《史記·周本紀》、鄭樵《通志·氏族略》、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辯證》。
13、虞氏:周太王在子、太伯之弟仲雍,是為虞仲,嗣太伯之后于句吳。武王克商,封虞仲之庶孫于虞城,以為虞仲后。晉滅之,子孫以國為氏。見《左傳·僖公五年》、《史記·周本紀》、鄭樵《通志·氏族略》、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辯證》。
14、閻氏:武王封太伯曾孫于閻鄉(xiāng),故有閻氏。見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辯證》。
15、管氏:周文王第三子管叔鮮之國,其地今鄭州管城是也,子孫以國為氏焉。見《左傳·僖公二十四年》、《史記·官蔡世家》、鄭樵《通志·氏族略》、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辯證》。
16、焦氏:史記,周武王封神農(nóng)之后于焦,今陜州東北百步焦城是也?!蹲髠鳌吩挥荨㈦?、焦、滑,皆姬姓也,為晉所滅。子孫以國為氏。見《史記·周本紀》、鄭樵《通志·氏族略》。
17、滑氏:出自姬姓,據(jù)《英賢傳》云,周公族后有滑氏。據(jù)《通志氏族略·以國為氏》云,滑縣是周朝分封的同姓小國,國都故址在今河南雎縣西北,后來遷到費(在今河南偃師縣緱氏鎮(zhèn)西南),故又稱費滑。后被晉國所滅,子孫以國名滑為氏,望出京兆、安陸。關(guān)于滑氏的記載,亦見于《左傳·僖公五年》、鄭樵《通志·氏族略》。
18、霍氏:周文王第八子霍叔處之國,今晉州霍邑是其地。閔元年,晉滅之,子孫以國為氏。見《左傳·僖公二十四年》、鄭樵《通志·氏族略》、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辯證》。
19、聃氏:周文王少子載,字季,為成王大司空,封國于聃,后以國為氏。按《世系譜》,聃季載,文王第十七子。聃季為文王嫡十子。司馬遷將聃字去左耳,稱冉氏。見《左傳·僖公二十四年》、《史記·衛(wèi)康叔世家》、鄭樵《通志·氏族略》、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辯證》。
20、郜氏:周文王之子,封于郜?;蛴盅缘谑蛔?,聃季之弟,子爵。今單州成武有二郜城,是其地也。見《左傳·僖公二十四年》、鄭樵《通志·氏族略》、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辯證》。
21、雍氏:舊云河內(nèi)山陽縣。按山陽在懷州修武。范曄云山陽有雍城。文王第十三子雍伯受封之國,其后裔為雍氏。見《左傳·僖公二十四年》、鄭樵《通志·氏族略》、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辯證》。
22、畢氏: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始封于此。其子萬事晉,乃封于魏,居于畢者,以畢為氏。見《左傳·僖公二十四年》、鄭樵《通志·氏族略》、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辯證》。
23、酆氏:周文王之子酆侯之后,或言第十七子。此文王之舊都也,故城在今永興鄠縣北三十里。其后以國為氏。見《左傳·僖公二十四年》、鄭樵《通志·氏族略》、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辯證》。
24、郇氏:周文王之子,封郇侯,或言第十七子。郇國故城在今邠州三水東。其后以國為氏。見《左傳·僖公二十四年》、鄭樵《通志·氏族略》、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辯證》。
25、郕氏:亦作成,伯爵,文王第五子郕叔武之所封,其地在今濮州雷澤北三十里郕國故城是也。其后以國為氏,或去邑為成氏。見《左傳·僖公二十四年》、鄭樵《通志·氏族略》、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辯證》。
26、于氏:即邘氏,周武王之子邘叔所封之國。京相璠云:野王縣西北三十里有故邘城及邘臺。野王,隋改曰河內(nèi),今懷州治。子孫以國為氏,其后去邑,但為于氏,亦有不去邑者。見《左傳·僖公二十四年》、鄭樵《通志·氏族略》、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辯證》。
27、應(yīng)氏:侯爵,武王第四子,封于應(yīng),今汝州葉縣故應(yīng)城是也。見《左傳·僖公二十四年》、鄭樵《通志·氏族略》、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辯證》。
28、韓氏:周武王庶子封為韓侯,幽、平之后,國滅而入于晉。唐顏師古《漢書》注曰:“邘、晉、應(yīng)、韓,武之穆也。”其地謂之韓城,春秋時晉韓原是也。韓氏出自姬姓。見《左傳·僖公二十四年》、鄭樵《通志·氏族略》、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辯證》。
29、凡氏:周公第二子凡伯之后,為周畿內(nèi)諸侯,袁崧云:凡在共縣西南。今衛(wèi)州城西南二十二里有凡城。見《左傳·僖公二十四年》、鄭樵《通志·氏族略》、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辯證》。
30、蔣氏:周公之第二子伯齡所封之國也。杜預(yù)云:戈陽期思縣是。按期思,宋改為樂安,今光州仙居縣是也。見《左傳·僖公二十四年》、鄭樵《通志·氏族略》、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辯證》。
31、邢氏:侯爵,周公之第四子靖淵,受封于邢。今邢州治龍岡是其故地也。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辯證》以為其地在廣平襄國縣。衛(wèi)滅之。子孫以國為氏。見《左傳·僖公二十四年》、鄭樵《通志·氏族略》、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辯證》。
32、茅氏:周公第三子茅叔封于其地,今濟州金封鄉(xiāng)是其地。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辯證》以為其地在高平昌邑西茅鄉(xiāng)。子孫以國為氏。見《左傳·僖公二十四年》、鄭樵《通志·氏族略》。
33、胙氏:周公之后也,今滑州胙城是。其國為南燕所并,子孫以國為氏。見《左傳·僖公二十四年》、鄭樵《通志·氏族略》、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辯證》。
34、譙氏:召公奭夫人姜氏出游池上,見二黑龍交,欿然不樂,遂有娠。及生子,有文在其手曰“盛”,因名而氏之。年十八,封為譙侯,其地譙國焦縣是也。譙氏出自姬姓,以國為氏。見鄭樵《通志·氏族略》、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辯證》。
35、賈氏:伯爵,康王封唐叔虞少子公明于此。同州有賈城,即其地,或言河?xùn)|臨汾有賈鄉(xiāng)是也。為晉所滅,子孫以國為氏。見鄭樵《通志·氏族略》。
36、芮氏:伯爵,周同姓之國,司徒芮伯之后也。其后有芮伯萬。其地即陜州芮城。為晉所滅。見《左傳·僖公二十四年》、鄭樵《通志·氏族略》、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辯證》。
37、彤氏:出于彤伯,周同姓之國,為成王宗伯。見《左傳·僖公二十四年》、鄭樵《通志·氏族略》、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辯證》。
38、沉氏:出自姬姓,周文王第十子聃叔季,字子揖,食采於沉,成八年為晉所滅。見鄭樵《通志·氏族略》。
39、毛氏:周文王之子毛伯明之所封,世為周卿士,食采於毛,子孫因以為氏。見鄭樵《通志·氏族略》。
40、原氏:周文王第十六子原伯之后,封於河內(nèi),今澤州沁水是其地也。見《左傳·僖公二十四年》、鄭樵《通志·氏族略》、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辯證》。
41、單氏:出自姬姓。周成王封少子臻于單邑,為畿內(nèi)諸侯,因氏焉。見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辯證》。
42、祭氏:姬姓。周公第七子所封,其地今鄭州管城東北祭城是也。周畿內(nèi)之邑,故祭氏世為周卿士,子孫以邑為氏。又鄭有祭仲足,以其地近於鄭,故亦為鄭所并。見《左傳·僖公二十四年》、鄭樵《通志·氏族略》、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辯證》。
43、岑氏:《呂氏春秋》云:周文王封異母弟耀之子渠為岑子。其地梁國岑亭是也。子孫以國為氏。亦見于鄭樵《通志·氏族略》。
44、狄氏:出自姬姓。周成王母弟孝伯封于狄城,因以為氏。見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辯證》。
45、媯氏:出自虞舜,生于媯汭,以水為姓。周武王時,有虞遏父者為陶正,能利器用,王賴之。以其先圣之后,封其子滿為陳侯,復(fù)賜姓媯,以奉虞帝之祀。見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辯證》。
46、箕氏:出自子姓。商之季世,封其父師為京畿內(nèi)諸侯,謂之箕子,其地太原陽邑縣箕城是也,武王克商,釋箕子囚,訪以《洪范》,而別封于朝鮮。后人以國為氏。見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辯證》。
47、鮮于氏:武王封箕子于朝鮮,支子仲食采於于,故有鮮于氏。見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辯證》。
48、梅氏:汝南梅氏出自子姓,梅伯為紂所醢,武王封伯元孫黃梅,號曰忠侯,以梅為氏。見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辯證》。
49、齊氏:姜姓,四岳之苗裔也,與申、呂、許皆姜姓。四岳佐禹有功,或封於申,或封于呂,故太公謂之呂望。文王得于渭濱,以為太師,股肱周室,相武王克商,封于營邱,即今臨淄縣是也。凡二十九世,為強臣田氏所篡。子孫以國為氏。見《史記·齊太公世家》、鄭樵《通志·氏族略》、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辯證》。
50、姜氏:炎帝生于姜水,因以為姓。其后太公封于齊,世與周、魯為婚姻。歷二十九世,為田氏所滅,子孫分散,或以國為氏,或以姓為氏。見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辯證》。
51、蘇氏:蘇忿生本周王族,武王克商,因其輔佐有功,賜其家鄉(xiāng)十二邑為采邑,以邑為氏。見林寶《元和姓纂》、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辯證》。
52、溫氏:武王克商,蘇忿生封于溫,并拜大周司寇。魯僖公十年被滅國,溫子奔衛(wèi)。蘇忿生為司寇,決獄如神,被后世尊為獄神。見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辯證》。
53、楚氏:羋姓,始居於丹陽,今江陵枝江是也。后遷干郢,今江陵縣北有舊郢城,本國號荊,遷郢始改楚。及成王舉文王之勞臣,封其曾孫熊繹居丹陽,國號荊,后改為楚。今江陵枝江是其故地。熊繹與周公之子伯禽,康叔之子牟,晉侯之子燮,太公之子呂伋,俱事成王。凡四十五世。其后以國為氏。見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辯證》。
54、羋氏:出自顓頊之后。周文王時,穴熊裔孫鬻熊,佐文王有功。成王舉文、武勤勞之后,得鬻熊孫熊繹,封于荊蠻,食以子男之田,賜姓羋氏。見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辯證》。
55、宋氏:子姓,商之裔也。武王克商,封紂子武庚以紹商。武庚與管、蔡作亂,成王誅之,立紂庶兄微子啟為宋公,以備三恪,都商邱。凡三十一世,至宋君偃,自立為王,東敗齊,取五城,南敗楚,取地三百里,西敗魏,乃與齊、魏為敵國。盛血以韋囊,揭而射之,曰射天。於是諸侯目之為桀宋,齊閔王與魏、楚滅之而三分其地。見《史記·周本紀》、《史記·宋微子世家》、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辯證》。
56、陳氏:媯姓,初封虞城,今應(yīng)天府之縣也,后封於遂,今濟州鉅野,后封於陳,今陳州治宛邱縣是也。本太昊伏羲氏之墟。舜傳天下於禹,禹封舜之子商均於虞城。周武王克商,乃求舜后以備三恪,得胡公滿,封之於陳,以奉舜祝。賜之姓,以舜居媯汭,故姓之曰媯。楚滅之。子孫以國為氏。見《史記·周本紀》、《史記·陳杞世家》、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辯證》。
57、許氏:姜姓,與齊同祖,炎帝之后,堯四岳伯夷之子也。周武王封其苗裔文叔於許,以為太岳后,今許州是也。至戰(zhàn)國時,為楚所滅。見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辯證》。
58、莒氏:嬴姓,少昊之后也。周武王封茲與其於莒,今密州莒縣是也?!妒辣尽吩唬鹤约o公已下為己姓。楚滅之。子孫以國為氏。見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辯證》。
59、邾氏:顓帝元孫陸終第五子曰安,賜姓為曹,其子孫亦以姓為氏。周武王時,封安之苗裔曰邾挾為附庸,居於邾,今袞州仙源東南四十里古邾城是也。十四代孫文公,徙於繹,今袞州鄒縣北嶧山是也。楚滅之。又小邾國,亦出邾挾之后,姓曹,其子孫亦以姓為氏。見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辯證》。
60、婁氏:亦作僂?!讹L俗通》云:邾婁之國。子孫或以婁為氏,或以邾婁為氏。陸終產(chǎn)六子,其第五子曰安,賜姓為曹,邾即安之后。挾,安之裔,曰邾挾,周初受封為附庸。其后為楚所滅。見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辯證》。
61、薛氏:任姓,黃帝之孫顓帝少子陽封於任,故以為姓。祖己七世孫曰成,徙國於摯,更號摯國。女太任,生周文王。至武王克商,復(fù)封為薛侯。為楚所滅,凡二十一世。見鄭樵《通志·氏族略》。
62、辛氏:即莘氏也,莘辛聲相近,遂為辛氏,周太史辛甲,文王封之於長子。見鄭樵《通志·氏族略》。
63、唐氏:出自祁姓。帝堯初封唐侯,其地中山唐縣是也。舜封堯子丹朱為唐侯。至夏時,丹朱裔孫劉累遷于魯縣,猶守固封。商更號豕韋氏,周復(fù)改為唐。成王滅唐,以其地封弟叔虞為晉侯,更封劉累裔孫在魯者為唐侯,以奉堯祀,唐州方城是也。初,成王滅唐時,子孫散在諸國,以國為氏。見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辯證》。
64、杜氏:周成王滅唐,封其后于杜陵,為杜氏。見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辯證》。
65、樓氏:出自姒姓。周武王封夏禹裔孫于杞,生西樓公題,公孫仕他國者,以樓為氏。見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辯證》。
66、杞氏:源于姒氏。周武王克商,下車而求禹后,得東樓公,封之于杞,傳二十一世,為楚所滅,其世系見《史記·陳杞世家》。國滅,子孫以國為氏。杞在古汴州雍丘。見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辯證》。
67、劉氏:成王封王季之子於劉邑,因以為氏。杜預(yù)云:緱氏西北舊有劉亭。見《左傳·僖公二十四年》、《史記·周本紀》、鄭樵《通志·氏族略》、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辯證》。
68、祝氏:出自姬姓。周武王克商,封黃帝之后于祝,后為齊所并,其封域至齊之間,祝阿、祝丘是也。見《史記·周本紀》、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辯證》。
69、宿氏:伏羲之后,武王封之,使主太昊與濟水之祀。宿國在東平無鹽縣,無鹽故城在鄆州須城東三十六里。子孫以國為氏。鄭樵《通志·氏族略》、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辯證》。
70、邶氏:邶,亦作“鄁”,即商都也。武王伐紂,分其地為三監(jiān),自紂城而東謂之邶。漕,邶地也。封紂子武庚于此,以霍叔尹之。及三監(jiān)叛,周公伐之,而并其地為衛(wèi),邶國往往亡矣,子孫以國為氏。見鄭樵《通志·氏族略》。
71、鄘氏:鄘,即商都之地。武王伐紂,分其地為三監(jiān)。自紂城而南謂之鄘。楚丘,鄘地也,管叔尹之。及三監(jiān)叛,周公伐之,而并其地為衛(wèi),鄘國往往自此絕矣。子孫以國為氏。見鄭樵《通志·氏族略》。
以上總計71封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