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人成精品免费视频|欧美日韩午夜一区二区|国产精品第一页在线观看|国产成人综合手机在线播放|大哥的女人中文字幕完整版|日韩一级 片内射中文小说|午夜福利18禁国产无码日韩|精品国产51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欄目導航

聯(lián)系我們

康氏文化研究會

地址:河南省南陽市長江路779號
電話:0377-63117878
郵箱:kswhyjh@126.com
QQ: 2404165663   1465588485 

當前位置:首頁 > 學術研究

深刻體悟“無逸”精神,牢記使命銳意進取

瀏覽: 次 日期:2021-08-06

《尚書》是中國古代最早的一部歷史文獻匯編。最早時它被稱為《書》,到了漢代叫《尚書》,意思是“上古之書”。漢代以后,《尚書》成為儒家的重要經(jīng)典之一,所以又叫做《書經(jīng)》。這部書的寫作和編輯年代、作者已很難確定,但在漢代以前就已有了定本。流傳至今的《尚書》包括《今文尚書》和《古文尚書》兩部分。《今文尚書》共28篇,《古文尚書》共25篇。

《尚書》用散文寫成,按朝代編排,分成《虞書》《夏書》《商書》和《周書》。它大致有四種體式:一是“典”,主要記載當時的典章制度;二是“訓誥”,包括君臣之間、大臣之間的談話和祭神的禱告辭;三是“誓”,記錄了君王和諸侯的誓眾辭;四是“命”,記載了帝王任命官員、賞賜諸侯的冊命。

《無逸》出自《尚書》中的《周書》,開宗明義提出:“君子所其無逸,知稼穡之艱難。”無逸,就是不要貪圖安逸,這是全文的主題和論述的核心。其實,此篇是告誡帝王之辭。宋代有位皇帝視學時,專令講官講《無逸》篇,其重要性可見一斑。

一、周公作《無逸》的背景

誰是《無逸》篇的作者呢?史稱公元前11世紀西周初年周公為周成王而作,距現(xiàn)在有三千多年的歷史,這是歷代《尚書》研究者的一致觀點。最早是《書序》:“周公作無逸?!彼抉R遷也持此說,他在《史記·魯世家》“周公恐成王壯,治有所淫逸,乃作《多士》、作《無逸》?!彼未躺颉稌?jīng)集傳》也認為:“成王初政,周公懼其知逸而不知無逸,故作是書以訓之。”

周公,姬姓,名旦,是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發(fā)的弟弟,曾兩次輔佐周武王東伐紂王,并制作禮樂。因其采邑在周,爵為上公,故稱周公。周公是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為“元圣”和儒學先驅。

周成王元年(前1042年),即周滅商的第4年,派去商地監(jiān)視商紂王兒子武庚的,野心家管叔、蔡叔與武庚聯(lián)合起來造反,史稱“三監(jiān)之亂”。周公親率大軍東征平叛,一年后得以平息。鑒于三監(jiān)之亂的歷史教訓,派平叛有功的康叔遷徙至殷商故地,統(tǒng)治殷商遺民,建立衛(wèi)國,意思是護衛(wèi)周王朝,這就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那個衛(wèi)國的來歷。在康叔赴往衛(wèi)國的前夕,周公精心寫出了《酒誥》《康誥》《梓財》三大著名的政治文誥,交給康叔作為此去執(zhí)政的指南。后來,這些文誥被當做經(jīng)典的政治文獻資料收錄到《尚書》中,成為后世政治制度的摹本。

周公旦攝政第六年時,成王已經(jīng)長大,他決定還政于成王。《尚書·召誥》、《尚書·洛誥》中周公和成王的對話,大概是在舉行周公退位、成王視事的儀式上由史官記下的。在國家危難的時候,周公不避艱辛挺身而出,擔當起王的重任;當國家轉危為安、走上順利發(fā)展的時候,周公不避艱辛挺身而出,擔當起王的重任;當國家轉危為安、走上順利發(fā)展的時候,他又毅然讓出了王位,這種無欲無私的精神始終被后代稱頌。在還政前,周公心系天下蒼生,雖然謝絕了成王的挽留,但他卻向成王提出告誡,殷切囑咐成王要做到無逸?!稛o逸》就是此時問世的。

《無逸》乃周公訓誨成王而作。周公在《無逸》中,以殷商的滅亡為前車之鑒,耳提面命成王不要縱情于聲色、安逸、游玩和田獵,核心就是要求成王知稼穡之艱難、知百姓之疾苦、知民生命脈之所系。所以,《無逸》全篇多用“嗚呼”發(fā)端,以期引起成王注意和警覺,時刻勤政不懈怠,敬德保民才是關鍵,字里行間那種忠君、愛國、保民的大公無私情懷溢于言表。

周公旦退位后,把主要精力用于制禮作樂,繼續(xù)完善各種典章法規(guī)。周公制禮作樂第二年,也就是周公稱王的第七年,周公徹底“還政成王,北面就臣位”。周公致政三年之后,在豐地養(yǎng)老,不久得了重病,病終前,周公叮囑說:“一定要把我葬在成周,以表示我至死也不能離開成王?!敝芄溃赏跤嶂诔芍?,天乃雷雨以風,禾盡偃,大木斯拔,國人大恐,之后周公被葬于文王墓地畢,成王說:“這表示我不敢以周公為臣”。

周公一生的功績被《尚書·大傳》概括為:“一年救亂,二年克殷,三年踐奄,四年建侯衛(wèi),五年營成周,六年制禮樂,七年致政成王?!敝芄珨z政七年,提出了各方面的帶根本性典章制度,完善了宗法制度、分封制、嫡長子繼承法和井田制。周公七年歸政成王,正式確立了周王朝的嫡長子繼承制,這些制度的最大特色是以宗法血緣為紐帶,把家族和國家融合在一起,把政治和倫理融合在一起,這一制度的形成對中國封建社會產(chǎn)生了極大的影響,為周族八百年的統(tǒng)治奠定了基礎。賈誼在其《新書·禮容下》中評價周公道:“文王有大德而功未就,武王有大功而治未成,周公集大德大功大治于一身??鬃又?,黃帝之后,于中國有大關系者,周公一人而已?!?/span>

二、深刻體悟《無逸》的內(nèi)涵

作為周成王的長輩,周公為其作《無逸》,其主旨就是標題的兩個字——“無逸”,用心之良苦呼之欲出。該文堪稱是中國幾千年來的家訓之首。

《無逸》全篇共用七個“嗚呼”發(fā)端,發(fā)出極為深沉的感慨,以示后面所談內(nèi)容之關系重大,起到勸服作用,這樣以來,既能感動自己也能感動別人,同時還對環(huán)境氛圍進行了清理,有壓堂效果。

(一)知稼穡艱難,無逸乃逸

   周公曰:“嗚呼!君子所其無逸。先知稼穡之艱難,乃逸,則知小人之依?!?/span>

文中的“周公曰”有七次,諸多專家學者認為,周公具有圣人的謙德,作《無逸》時定然不會自稱“周公”,后世看到的“周公曰”當是史官在記述或編錄時加上去的,并非周公自稱。

“君子所其無逸?!本樱褐搁L官。所:居官。其:副詞,表祈使。逸:逸樂。無逸:不要貪圖安逸享樂。

“先知稼穡之艱難,乃逸,則知小人之依。”稼穡:種植與收、割,泛指農(nóng)業(yè)勞動。乃:而,而后。小人:老百姓。依:痛苦,苦衷。

大意:周公語重心長地對成王說:“??!君子居官在位,千萬不要貪圖安逸享樂。應該先知道農(nóng)業(yè)的艱辛困難,才能真正了解庶民的苦衷所在?!?/span>

“無逸”二字,意味深長?!盁o”通“毋”,就是不要的意思;“逸”字從辵從兔,形容野兔謾訑善逃之狀,引申義為安逸放縱、不受約束的樣子?!耙荨?,表現(xiàn)出三種“病”狀,即惰、奢、驕,與勤、儉、謙三種美德是對立的。所以,“君子所,其無逸?!本邮怯匈t德的人,不可以“逸”,不能貪圖享樂,不能放縱自我,要“先知稼穡之艱難”。古代農(nóng)業(yè)勞動基本上靠人力,勞動強度非常大,因而人非常辛苦,身體也極度疲憊。

知道人民稼穡的艱辛,才能懂得愛惜民力、敬授民時,就能自奉儉約從而惠愛人民。比如中華民族的始祖炎帝,親嘗百草,發(fā)展用草藥治?。凰l(fā)明刀耕火種創(chuàng)造了兩種翻土農(nóng)具,教民墾荒種植糧食作物;他還領導部落人民制造出了飲食用的陶器和炊具;為了促使人們有規(guī)律地生活,按季節(jié)栽培農(nóng)作物,炎帝神農(nóng)還立歷日,立星辰,分晝夜,定日月;他不望其報,不貪天下之財,而天下共富之。智貴于人,天下共尊之。他以德以義,不賞而民勤,不罰而邪正,不忿爭而財足,無制令而民從,威厲而不殺,法省而不煩,人民無不敬戴。

(二)不可侮厥父母、先祖

“相小人,厥父母勤勞稼穡,厥子乃不知稼穡之艱難,乃逸乃諺。既誕,否則侮厥父母,曰:‘昔之人無聞知?!?/span>

“相小人,厥父母勤勞稼穡,厥子乃不知稼穡之艱難,乃逸乃諺。”相:看。乃:就。諺:能喭,粗野不恭。

“即誕,否則侮厥父母,曰:‘昔之人無聞之?!闭Q:作延,長久。否則:于是。侮:輕侮。昔之人,老人。《蔡傳》曰:“古老之人無聞無知,徒自勞苦而不知所以自勉也。”

大意:看那些小人,父母辛勤耕種收獲,兒子卻不知莊稼的艱辛,貪圖享樂,狂妄粗暴,以至于欺詐誆騙。他們很是瞧不起父母,說什么:“你們這些老古董什么也不懂,根本沒有見識!”

自古以來,經(jīng)常發(fā)生子女不知體諒父母,反而看不起父母,自己縱情揮霍卻視父母為無能之輩的事情,令父母寒心不已。宋代蔡沈《書經(jīng)集傳》說:“昔劉裕奮農(nóng)畝而取江左,一再傳,后子孫見其服用,反笑曰:田舍翁得此亦過矣。此正所謂昔之人,無聞知也。使成王非周公之訓,安知其不以公劉、后稷為田舍翁乎?”這是一個十分典型的例子,蔡沈感嘆道,一個農(nóng)夫的兒子在處于飽暖的情形下尚且不知艱難為何物,何況是生長在深宮大院里的王子天子呢!如果沒有周公的訓誡,誰能保證成王不會把公劉、后稷等先祖當作“田舍翁”呢?這種不孝的話在當時是決不許講的。《康誥》中還提到,對不孝不友的人要處以刑罰。由此可見,周公作《無逸》訓告成王是必要的。周人能得天下,正是因為其歷史上具有“無逸”之德的賢王輩出。周太王、王季、文王櫛風沐雨、篳路藍縷,于艱難險阻中開創(chuàng)了大周基業(yè)。周公希望成王像其父輩祖輩那樣,具有謙德,自我節(jié)制,無逸乃逸。

(三)嚴恭寅畏,天命自度

周公曰:“嗚呼!我聞曰:昔在殷王中宗,嚴恭寅畏,天命自度。治民袛懼,不敢荒寧。肆中宗之享國,七十有五年?!?/span>

“昔在殷王中宗,嚴恭寅畏,天命自度。”中宗:一說是太戊,殷之第五世賢主;一說是祖乙,殷之第七世賢主。嚴:莊正。寅:敬。嚴恭,指外貌莊敬;寅畏,指內(nèi)心敬畏。度:法制。引申為限制。天命自度,以天命制約自己。

“治民袛懼,不敢荒寧。肆中宗之享國,七十有五年?!毙攽郑壕次贰;膶帲夯膹U自安。肆:所以。享國:指在帝位。有:又。

大意:周公說:“??!我曾聽說,在以前殷商中宗統(tǒng)治時,他具有莊重、謙慎、嚴肅戒懼四種美德,對待上天賦予的王位,能夠以天理自我約束。他用誠信之道治理民眾,深知民間勞苦,小心謹慎,不敢貪圖安逸荒廢政事。所以,中宗能夠享國達七十五年之久。”

宋代蔡沈《書經(jīng)集傳》說:“嚴則莊重,恭則謙抑,寅則欽肅,畏則戒懼?!睍r時刻刻自警自省自勵,以天命之理自為法度,如同《詩經(jīng)·小雅·小旻》所描述的那樣:“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弊鋈俗鍪乱惠呑涌傄⌒?/span>謹慎,就好像是站在懸崖的邊緣一樣,就好像是踩在薄薄的冰層上面一樣。《尚書》中說:“無安厥位,惟危。慎終于始?!备嬲]那些為官者身居官位要有敬畏之心,時刻保持居安思危的意識,慎始慎終。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就是醒人們抱有謹慎的態(tài)度,時刻反躬自省。曾國藩在其家書中也說:只有心存畏才能去除驕傲自滿和怠惰之氣。當然,謙虛謹慎不是不敢作為,而是要恪盡職守、廉潔奉公。

(四)不敢荒寧,無時或怨

“其在高宗,時舊勞于外,爰暨小人。作其即位,乃或亮陰,三年弗言。其惟弗言,言乃雍。不敢荒寧、嘉靖殷邦。至于小大,無時或怨。肆高宗之享國五十有九年。

“其在高宗,時舊勞于外,爰暨小人?!备咦冢何涠?,殷代第十一世賢主。時:是,這人。舊:久。愛:于是。暨:通,惠愛。

“作其即位,乃或亮陰、三年弗言?!弊鳎旱鹊??;颍河?。亮陰:聽信不言。

“其惟弗言,言乃雍。不敢荒寧,嘉靖殷邦。至于小大,無時或怨。肆高宗之享國五十有九年。弗言:不言政事。雍:和。嘉:善。靖:和。小大:老百姓和群臣。時:此人,指高宗?;颍河?。無時或怨:無有怨之。

大意:在以前殷商高宗統(tǒng)治時,由于他在未即位前就奉命長期在民間服役,與老百姓住了很長一段時間,了解百姓生活的不易,惠愛老百姓。等到他即位后,又因父喪守制三年,聽信冢宰沉默不言的建議,三年不輕易說話。因為他不輕易說話,一旦言及政事就能使人和悅。他從來不敢荒廢安逸,善于治國理政,把殷國治理得美善安樂,以至于全國上下從老百姓到群臣,連一個怨恨他的人都找不出來。所以,高宗在位59年。

周公認為、作為最高統(tǒng)治者,必須接地氣、通國情,要知道下邊的隱情疾苦,否則就會做出荒誕的事情來。殷商高宗,即武丁,是殷商第十三位君主。他即位前從事過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勞動,長期與農(nóng)業(yè)勞動者在一起,漸漸地就從心靈上與他們拉近了距離,增進了感情,能從人的靈魂深處改造思想,是鍛煉官員的有效途經(jīng)。謙卑敬畏,生活節(jié)儉,艱難困苦、積德行善,都應當是做人的基本規(guī)范。

(五)保惠于庶民,弗敢侮螺寡

“其在祖甲,不義惟王,舊為小人。作其即位,知小人之依,能?;萦谑?,弗敢侮寡。肆祖甲之享國,三十有三年。

“其在祖甲,不義惟王,舊為小人?!弊婕祝何涠〉膬鹤拥奂?,殷代第十二世賢主。惟,為。舊,久。馬融說:“祖甲有兄祖庚,而祖甲賢,武丁欲立之。祖甲以王廢長立少不義,逃亡民間。故曰不義惟王,久為小人也?!?/span>

“作其即位,知小人之依,能保惠于庶民,弗敢侮鰥寡。”依:隱,痛苦。保安定。惠:愛。鰥寡:孤苦無依的人。

大意:到了祖甲,他認為父親立少不立長讓自己代兄稱王不合情理,就逃到了民間,做了很長時間的平民百姓。等到他即位后,就知道老百姓的痛苦,能夠安定和愛護眾民,對于鰥寡無依的人也不敢輕慢。所以祖甲能夠享國三十三年。

商代鼎盛時期,高宗武丁偏愛幼子祖甲,打算廢太子祖庚而改立祖甲。祖甲認為這是違禮之舉,不可強行廢立,否則就可能重演“九世之亂”的局面,因此他效法武丁當年之舉,離開王都,到平民中生活。武丁死后,由太子祖庚繼承王位。這使祖庚非常感動,便立祖甲為王位繼承人,祖庚即位7年左右病死,祖甲這才回到王都繼承王位。曾征伐西戎,他在位早期尚能照顧一般民眾,商朝中興。周公用前朝的實例告訴成王,只有深入民間體驗生活,深切了解民間疾苦,知道生活的艱難,才能針對百姓的所思所想厘訂施政計劃和策略,在實質(zhì)上改善生產(chǎn)生活狀況,從而得到老百姓的擁護、這樣才能坐穩(wěn)江山。

(六)生則逸,惟耽樂,不長久

“自時厥后立王,生則逸。生則逸,弗知稼穡之艱難,弗聞小人之勞,惟耽樂之從。自時厥后、亦罔或克壽。或十年,或七八年,或五六年,或四三年?!?/span>

“自時厥后立王,生則逸?!睍r:是,這。厥:之。立王:在位的君王。

“惟耽樂之從?!钡罚哼^度逸樂。從:追求。

“自時厥后,亦罔或克壽?!必瑁簾o?;颍河小?/span>

大意:從中宗、高宗、祖甲以后,所立的殷王生來就安閑逸樂,自幼生長在富貴的環(huán)境中,不知耕種收獲的艱難,也沒有聽到老百姓的勞苦,只是一地追求過度的逸樂,放縱狡狂。從此以后,在位的殷王也沒有能夠長壽的。有的十年,有的七八年,有的五六年,更有甚者只有三四年。

這段話與前文所講的中宗、高宗、祖甲克永享年形成鮮明對比。往后的幾代殷王則多為不肖,“生則逸,不知稼穡之艱難”。窮奢極侈、好逸惡勞,暴虐成性,絲毫不懂收斂自己的欲望,結果社稷衰亡,斷送了祖宗的江山。由此可見,開國之君也好,中興之主也好,“無逸”是他們所具備的共同美德。“無逸”可以得民心,而好逸惡勞則會失掉民心。古人云:“無逸致壽、逸樂殞身?!标U述的就是這個道理,這個預言在后世的歷史中更是被反復應驗。

從周公的告訊可知,安逸是災難的開始,享樂是人生的毒酒、貪圖享樂者不長壽。宋代林之奇《尚書全解》卷三十二中說:“周公之戒成王,蓋欲其享國長久,與天地相為無窮,其愛王之心,可謂至矣。而其所以享國之長久者,則在于無逸,以是周公愛君之深,所謂愛君以德者也。”周公的良苦用心天地可鑒。

)徽柔懿恭,懷保小民

周公“嗚呼!厥亦惟我周太王、王季,克自抑畏。文王卑服,即康功田功?;杖彳补?,懷保小民、惠鮮寡。自朝至于日中,昃,弗違吸食,用咸和萬民。文王弗敢盤于游田,以庶邦惟正之供。文王受命惟中身,厥享國五十年。

“厥亦惟我周太王、王季,克自抑畏。”周太王:即古公亶父,姬姓,名亶,豳(今陜西旬邑)人,上古周部落的領袖,西伯君主,周文王祖父,周王朝的奠基人。王季:季歷,姬姓,名歷,季是排行,所以稱季歷,尊稱公季、王季、周王季,周太王之末子,周文王之父,周武王和周公旦之祖父,商王文丁時受封為“牧師”,成為西方諸侯之長,后因權重遭忌,被文丁軟禁絕食死。抑:謙下。畏:敬畏。

“文王卑服,即康功田功?;杖彳补?,懷保小民,惠鮮鰥寡。”卑服:任卑下的事。服,事。即:就,從事??倒μ锕Γ嚎倒χ^平易道路之事;田功謂服田力穡之事?;眨汉汀\玻好?。懷保:和睦安定。鮮:善。

“自朝至于日中,昃,弗遑暇食,用咸和萬民。文王弗敢盤于游田,以庶邦惟正之供。文王受命惟中身,厥享國五十年。”遑暇:遑也是暇,二字同義。咸:通誠,和。盤:樂。游:游樂。田:打獵。

以:使。正:稅。供:進獻。受命:接受天命為君。中身:中年。五十年:都說文王在位五十一年,此處是舉整數(shù)。

大意:周公告誡成王:啊!只有我周太王、王季,能自我約束、恭敬慎重。我文王更是有條不紊地成就了安定人民和開墾土地的事業(yè)。他具有善仁謙恭的美德,悉心照顧和安撫庶民,惠愛鰥寡孤獨者使其各得其生。他往往從早晨到中午,甚至到太陽偏西時,都沒有工夫吃飯,全部精力都用于和諧萬民。文王從來都不敢四處游獵,而是每天與諸侯恭恭敬敬操勞政事。文王是在中年時才受命即諸侯之位(西伯侯),在位五十年。

在這段話中,周公敘述了先王的謙遜敬畏美德,贊美周文王衣服簡陋、心懷百姓、善仁恭敬的態(tài)度和情懷,描述了文王的工作神態(tài),忙得都沒有從容進食的時間,令人肅然起敬。文王是在中年時受命為西伯侯的,之所以能夠享國五十一年,九十七歲而終,究其原因,就在于他能夠無逸而致。周公對成王娓娓道來,希望他像太王、王季、文王那樣,謙卑敬畏,關愛有加,有所作為,建功立業(yè)、養(yǎng)生長壽。所謂“積善之家,必有余慶”是也!

(八)以萬民惟正之供

周公曰:“嗚呼!繼自今嗣王,則其無淫于觀、于逸、于游、于田,以民惟正之供。無皇曰:今日耽樂。'乃非民攸訓,非天攸若,時人丕則有,無若殷王受之迷亂,酗于酒德哉!”

“繼自今嗣王,則其無淫于觀、于逸、于游、于田,以萬民惟正之供?!币哼^度。觀:觀賞。皇:通徨,暇,這里指寬解。

“無皇曰:今日耽樂。'乃非民攸訓,非天攸若,時人丕則有愆。無若殷王受之迷亂,酗于酒德哉!”攸訓:所順。訓,順。攸若:所善。若,善。丕則:于是。愆:過錯。受:紂王名。酗,醉酒發(fā)怒。于,為。酗于酒德:以醉怒為酒德。

大意:周公說:啊!今后繼承王位,就不能放縱自己,不能過分的貪圖歡樂,貪圖安逸,貪圖游玩,貪圖游獵。要為萬民的事盡心盡力。比方說:“今日痛快玩一次吧?!蹦遣皇窃诮堂瘢且膊皇窃陧樚?。這樣的人是有過失的。不要象紂王那樣廢于迷亂,喝酒沒有節(jié)制啊!

《史記·魯周公世家》中《無逸》作《毋逸》,通常認為“無”、“毋”相通,故認為此篇名取自首句。那么,“無淫于觀、于逸、于游、于田”,將其翻譯成白話文,就是說,要求王者不要過度(淫)逸樂,而不是說不可有一點逸樂,好比禁止酗酒,并非不讓飲酒一樣?!盁o淫于觀、于逸、于游、于田”,不能淪為欲望的奴隸,游手好閑、養(yǎng)尊處優(yōu)、好逸惡勞、不明世事那是培養(yǎng)不出棟梁之才的,最關鍵的一點就是要加強自我約束,不能貪圖耳目之欲,追求安逸享受,放縱游玩打獵,要為百姓的事情竭盡全力。時至今日,毛澤東同志提出的“兩個務必”是共產(chǎn)黨人能夠進京趕考”成功、由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的精神法寶:務必使同志們繼續(xù)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踐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xù)地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

(九)胥訓告,胥?;?,胥教誨

周公日:嗚呼!我聞曰:‘古之人,猶胥訓告,胥?;?,胥教誨,民無或诪張為幻?!素矢ヂ?,人乃訓之,乃變亂先王之正刑,至于小大。民否則厥心違怨,否則厥口詛祝。”

“古之人,猶胥訓告,胥保惠,胥教誨,民無或張為幻。”胥:互相。訓告:勸導。保:安?;?/span>愛。張:欺。幻:詐惑。

“此厥弗聽,人乃訓之,乃變亂先王之正刑,至于小大。民否則厥心違怨,否則厥口詛祝?!闭蹋赫叻?。小大:指小法大法。否則:于是。違:怨恨。詛祝:詛咒。

大意:周公說:“啊!我聽說:‘古時的人尚且能夠互相勸導、互相愛護、互相教誨,所以老百姓沒有互相欺騙、互相詐惑的行為。而如今呢,那些在官位上的人就會順從自己的意愿,乃至變亂先王的政教法度,以至于大大小小的法令無所不用其極。在這種情況下,老百姓就會心生怨恨,甚至在口頭上也會不時地惡言相向痛加詛咒了。

遠古時期的堯帝命羲和測定推求歷法,制定四時成歲,為百姓頒授農(nóng)耕時令。測定出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堯當政后生活非常儉樸,住茅草屋,喝野菜湯,穿用葛藤織就的粗布衣。時刻注意傾聽百姓們的意見,在簡陋的宮門前設了一張“欲諫之鼓”,誰要是對他或國家提什么意見或建議,隨時可以擊打這面鼓,堯聽到鼓聲,立刻接見,認真聽取來人的意見。為方便民眾找到朝廷,他還讓人在交通要道設立“誹謗之木”,即埋上一根木柱,木柱旁有人看守,民眾有意見,可以向看守人陳述,如來人愿去朝廷,看守人會給予指引。由于能及時聽到民眾的意見,堯對百姓的疾苦就非常了解。史載堯之功臣九人,或說十一人,可謂人才濟濟。但他唯恐埋沒人才,野有遺賢。所以他還常常深窮鄉(xiāng)僻壤,到山野之間去尋查細訪,求賢問道,察訪政治得失,選用賢才。周公希望成王能夠像堯帝等一樣,向著如是目標努力:“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富而不驕,貴而不舒。黃收純衣,彤車乘白馬。能明馴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便章百姓。百姓昭明,合和萬國。”(《史記·五帝本紀》)

(十)皇自敬德

周公曰:“嗚呼!自殷王中宗,及高宗,及祖甲,及我周文王,茲四人,迪哲。厥或告之曰:‘小人怨汝詈汝。'則皇自敬德。厥愆,曰:‘朕之愆。'允若時,弗啻弗敢含怒。此厥不聽,人乃或張為幻,曰:小人怨汝詈汝,則信之,則若時,弗永念厥辟,弗寬綽厥心,亂罰無罪,殺無辜。怨有同,是叢于厥身。”周公“嗚呼!嗣王!其監(jiān)于茲。”

“自殷王中宗,及高宗,及祖甲,及我周文王,茲四人,迪哲?!钡希褐笇А5现牵侯I導得明智。

“厥或告之曰:小人怨汝詈汝。'則皇自敬德?!钡希褐笇А5现牵侯I導得明智。或:有人。詈:罵?;剩焊?;在《漢石經(jīng)》與《國語》中均解釋為兄。

“厥愆,曰:‘朕之愆。'允若時,弗啻弗敢含怒。此厥不聽,人乃或诪張為幻,日:小人怨汝詈汝,則信之,則若時,弗永念厥辟,弗寬綽厥心,亂罰無罪,殺無辜。怨有同,是叢于厥身。厥愆:是“厥或愆之”的省文。愆,指責過失。允:確實。時:這樣。不啻:不但。辟:法。綽:寬,放寬。怨有:即怨尤。有和尤同聲通用。同:會同。叢:聚集。監(jiān):通鑒,鑒戒。

“嗚呼!嗣王!其監(jiān)于茲。”嗣王:指成王。

大意:周公說:“啊!自殷王中宗,以及高宗,以及祖甲,以及我周文王,此四人明智。有人告他們說:小人怨你罵你,他們就更加注意自己的德行修養(yǎng)。并說有過失,應該是我的過失。這樣做了,民眾就不只是不敢含怒了。這樣的話不聽,就會有人欺騙,說:小人怨你罵你,你就信之。象這樣輕信,不常念為君之道,不寬宏大量,亂罰無罪,殺無辜,怨恨就會聚集起來集中在他的身上?!敝芄f:“啊!成王,要以此為鑒啊!”

周公苦口婆心地對年輕的成王勸勉著,猶如暮鼓晨鐘一樣,希望他效法殷商中宗、高宗、祖甲和周文王的治國理政視角和風范,觀察明確、修德厚重,謙遜敬畏,夙夜在公,寬以待人、嚴以律己,不上小人當,不斤斤計較,不濫殺無辜,以德服人,敬天保民。周公以民為本,為邦本國脈的用心令成王感動不已,從此,成王終其一生,均能敬謹不輟,成為有周一代治世明君。

三、深刻體悟《無逸》精神,牢記使命銳意進取

《尚書·無逸》是反映西周初年思想建設的一篇重要文獻。周初政局不穩(wěn),內(nèi)憂外患、政治、經(jīng)濟、社會等方面問題重重、統(tǒng)治者自身的執(zhí)政能力建設也面臨巨大考驗。在這種情況下,周公站在國家興亡的高度,總結了商周明君奮發(fā)有為興國保民的事跡,同時以殷紂王驕奢淫逸導致亡身亡國的教訓作對比,結論是凡是出自底層、經(jīng)歷勞苦,勤政愛民的君主,都在位時間長,壽命也長;而那些沒有經(jīng)過勞苦、不體恤民情的國君,在位時間短,壽命也短。周公以此告成王,只有無逸、勤政、愛民、厚德、才能保住周人享國萬年。這是一篇

非常具有說服力、千古難得的政論文章。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說:“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時代的腳步鏗鏘作響!”學習、傳承中華傳統(tǒng)文化要與時俱進。周公輔成王,被公認為攝政、輔政的典范,這篇闡述為君王之道最為充分的《無逸》,理所當然地被歷代君王奉為重要經(jīng)典,直至清朝,還被帝王特別推崇。而今人讀《無逸》,不能僅僅只把它看作帝王之學,而應視其作為學、創(chuàng)業(yè)、立德、做人、處世、從政的金規(guī)鐵矩。在新的歷史時期,作為人民公仆的黨員干部,理應有比古人更高的思想境界和素質(zhì)。不貪圖安逸,無疑是黨員干部的基本素質(zhì)要求。

美好的品德并非與生俱來。如何在心靈播下一粒美德的種子?怎樣澆灌才能使她茁壯成長,從而開出燦爛的花朵?以《尚書·無逸》為代表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培養(yǎng)國人良好品質(zhì)的心靈地圖,通過學習、研究和傳播,使我們的身心得到陶冶、靈魂得到升華。因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源遠流長,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fā)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yǎng),是華夏子孫共同的血脈與靈魂、是將國人連接在一起的精神紐帶。習近平總書記給我們指出了方向:“深入挖掘中華優(yōu)秀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guī)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chuàng)新,讓中華文化展現(xiàn)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

公忠為國的愛國主義精神、博愛大眾的利世濟民精神、舍生取義的大義凜然精神、居安思危的民族憂患精神、自強不息的積極進取精神、民為邦本的民本精神、秉公執(zhí)法的奉公精神、舉賢任能的尚賢精神、清正廉明的清廉精神、見利思義的重義精神、誠實守信的誠信精神、忠于職守的敬業(yè)精神、尊老愛幼的公德精神、勤勞節(jié)儉的勤儉精神、厚德載物的寬厚精神、樂群貴和的和合精神、求真務實的求實精神等等,這些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使我們可以從中汲取智慧,體悟人生哲學與立身之術,樹立修身正心的原則,達到一種至善至美的境地。

通過對人的生命存在和人的尊嚴、價值、意義的追問、理解和把握,以及對價值理想或終極理想的執(zhí)著探索追求,我們應以《尚書·無》為代表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涵養(yǎng)“九心”。

一是“仁愛之心"?!叭省保局溉伺c人之間相互親愛??鬃影选叭省弊鳛樽罡叩牡赖略瓌t、道德標準和道德境界,形成了以“仁”為核心的倫理思想結構包括孝、弟(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等內(nèi)容。孟子把“仁”“義”聯(lián)系起來,把仁義看作是道德行為的最高準則。仁愛之心,發(fā)向內(nèi)心尊重他人、關愛他人,以惠我之心惠人,這是一種不求回報的大愛。

二是“誠信之心”。天道就是誠,人道就是追求誠。誠信是一個道德范疇,是公民的第二個“身份證”,是日常行為的誠實和正式交流的信用的合稱,一般主要是指尊重事實、實事求是、信守承諾。人無信不立,誠信是一個人頂天立地的支撐標桿,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個人層面的一個基本準則。

三是“感恩之心”。古語道:“滴水之恩,涌泉相報。”感恩,是人與生俱來的本性,也是不可泯滅的良知。感恩,可以消解內(nèi)心所有積怨;感恩,可以滌蕩世間一切塵埃。感恩之心,就是對世間所有人所有事物給予自己的幫助表示感激,銘記在心。學會感恩,擦亮蒙塵的心靈而不致麻木;學會感恩,將無以為報的點滴付出永銘于心。

四是“謙遜之心”。中國自兩千年前就有了“滿招損,謙受益”的明訓。謙虛是一種自知之明的美德,是獲得成功的人格力量?!吨芤住贰爸t卦”論述的就是謙虛美德?!睹献印吩唬骸熬慈苏?,人恒敬之”。毛澤東則作出了通俗的概括:“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迸c人為善,樂于助人,禮讓謙恭,感人服眾,促進人際關系和諧、群體團結和社會發(fā)展。

五是“寬恕之心"?!墩撜Z》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儒家把“恕道”作為構建社會秩序的目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寬恕,可以容忍別人的存在,可以容忍不同的聲音,既是一種修養(yǎng),也是應對公共生活的一門藝術,能使整個社會富有溫情。

六是“慎獨之心”?!吧鳌本褪切⌒闹斏鳌㈦S時戒備;“獨”就是獨處,獨自行事。慎獨,是個人風范的最高境界,不靠別人監(jiān)督,自覺控制自己的欲望。君子應以慎獨居處世事,謹慎行事,行止坦蕩,越是在人后、越是獨處的時候,越要把握好分寸,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方得始終。

七是“清廉之心”。古語道:“惟儉可以生廉,惟廉可以助儉。”清廉,即清白廉潔、清正廉潔、奉公守法,不只是生活作風,更是一種可貴的政治品格。我們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獨居守心,知足常樂、不茍取、不貪求,保持清廉美德。

八是“反省之心”。反省,即省思,檢查自己的思想行為,修正其中的錯誤。我們在做事的時候都要持有自我反省、自我修正的態(tài)度,并以不斷的追求去實現(xiàn)自己美好的愿望。一個善于自我反省的人,往往能夠發(fā)現(xiàn)自己的優(yōu)點和缺點,并能夠揚長避短,發(fā)揮自己的最大潛能。

九是“節(jié)儉之心”?!渡袝吩唬骸翱饲谟诎睿藘€于家?!惫?jié)儉是一切美德的基礎,奢侈則是最大的過錯。如北宋名臣司馬光在《家訓示康》中,列舉了許多“以儉立名,以侈自敗”的例子,要求子孫把節(jié)儉作為家風世代相傳。勤勞節(jié)儉既是傳家之寶,又是富國之道。

綜上所述,我們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任爾東西南北風”的定力、還要有“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擊水三千里”的豪邁,更要有傳承于古、強大于今的雄心和作為,不忘原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最終實現(xiàn)美美與共,使中華文化永葆持續(xù)生長的內(nèi)在力量。

(作者:宋婉琴 選自岐山周文化研究會編輯組編印的《鳳鳴岐山》第十七期。作者系中共寶雞市委黨校行政管理與法學教研室主任,歷史學副教授,寶雞市有突出貢獻拔尖人才,寶雞市社科聯(lián)常務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