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歷史上,楚漢相爭是個英雄輩出的時代,除了我們熟悉的項羽、劉邦、蕭何、張良、韓信等人外,還有一個人和他的追隨者群體,象流星一樣悲壯,以他們殉道般的史詩行為,在歷史的浩緲夜空里劃出了短暫微弱卻撼人心魄的光芒。這就是至今廣為流傳的田橫和五百壯士的悲壯故事。故事記載于司馬遷《史記•田儋列傳》。可這個悲壯故事里的一名康姓人康,卻鮮為人知。
田橫(前250~前202年),秦末狄縣(今山東高青縣東南)人。原為齊國貴族,前209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xiāng)起義后,田橫與兄田儋、田榮在狄也舉事反秦,兄弟三人先后為齊王,田橫的兩位兄長皆戰(zhàn)死。前202年劉邦取得勝利登基稱帝,田橫與其部下五百余人只得輾轉匿居一海島(在今山東省即墨市,一說在今江蘇省連云港市)。劉邦派使者持赦免田橫無罪的詔書到海島召他去洛陽晉見。田橫對使者說:“臣烹陛下之使酈生,今聞其弟酈商為漢將而賢,臣恐懼,不敢奉詔,請為庶人,守海島中。”使者回來報知劉邦,劉邦立即對任衛(wèi)尉的酈商下了一道十分嚴厲的命令,告誡他不得傷害田橫,接著,再令使者持節(jié)前去海島,一方面向田橫轉述劉邦給酈商詔書的內(nèi)容,一方面?zhèn)魇鰟钜⒓锤奥尻柕拿睿唬?ldquo;田橫來,大者王,小者侯耳;不來,且舉兵加誅焉。”在使者的催促下,田橫只得攜門客二人,乘驛站車馬赴洛陽。行至距洛陽三十里的尸鄉(xiāng)(今河南偃師縣西)驛站時,田橫住下來,對同行的漢朝使者說:“人臣見天子當洗沐。” 避開使者以后,田橫謂其客曰:“橫始與漢王俱南面稱孤,今漢王為天子,而橫乃為亡虜而北面事之,其恥固已甚矣。且吾烹人之兄,與其弟并肩而事其主,縱彼畏天子之詔,不敢動我,我獨不有愧于心乎?且陛下所以欲見我者,不過欲一見吾面貌耳。今陛下在洛陽,今斬吾頭,馳三十里間,形容尚未能敗,猶可觀也。” 田橫遂自殺身死。兩客捧其頭,與使者一起疾馳洛陽向劉邦復命。劉邦感佩田橫,“稱賢為之流涕,而拜其二客為都尉,發(fā)卒二千人,以王者禮葬田橫。”既葬,二門客在田橫墓旁給自己挖了墓穴,也自殺而亡。留居海島的五百余壯士聞田橫及門客三人死訊,悲憤之至,作兩首挽歌以哀悼:《薤露歌》:“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復落,人死一去何時歸?”《蒿里歌》:“蒿里誰家地?聚斂魂魄無賢愚。鬼伯一何相催促,人命不得少躊躇。”之后亦全部自殺。
田橫及其五百余壯士因不齒降附稱臣而自刎,他們的氣節(jié)感天動地,讓人千古一嘆,成為歷代文人墨客、仁人志士詩文吟詠、感懷的對象。司馬遷記傳其事,且對其極高評價,“田橫之高節(jié),賓客慕義而從橫死,豈非至賢”;《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用“田橫,齊之壯士耳,猶守義不辱”的話激勵東吳孫權聯(lián)合抗曹;李白有“海上五百人,同日死田橫;當時不好賢,豈傳千古名”,“蘇武天山上,田橫海島邊”的句子;杜甫有詩“永系五湖舟,悲甚田橫客”;韓愈有《祭田橫墓文》,高評曰:“余既博觀乎天下,曷有庶幾乎夫子之所為……自古死者非一,夫子至今有耿光,跪陳詞而薦酒,魂仿佛其來享”,表達了深切的尊重與悼念之情; 明代即墨縣丞周璠有七律詩《田橫島》:“山函巨谷水茫茫,欲向洪濤覓首陽。窮島至今多義骨,漢庭誰許有降王。斷碑臥地苔痕重,古廟無人祀典荒。識得靈旗生氣在,暮潮風卷早潮揚。” 明朝巡撫袁可立在《蓬萊閣懷古》一詩中贊嘆道:“秦皇蹤已沉,漢武終闕望。田橫五百人,至今堪惆悵。義城魯仲連,功成甘退讓。千載有同心,感時懷高尚。”抗清英雄鄭成功在《復臺》詩中云:“田橫尚有三千客,茹苦間關不忍離”;清龔自珍在《詠史》詩中寫道:“田橫五百人安在?難道歸來盡列侯。”當代畫家徐悲鴻費時兩年繪出《田橫五百壯士圖》巨畫,為其成名大作;毛澤東喜歡讀的宋代《容齋隨筆》一書作者洪邁評價田橫:橫不顧王侯之爵,視死如歸,其英烈凜然,至今猶有生氣也。葉劍英元帥在上中學時曾經(jīng)為班級的《同學錄》作序,抒發(fā)理想寫下了“成則周武三千,敗則田橫五百”的豪邁之語。
世人仰慕田橫及其門人義士氣節(jié),在其生平、足跡相關各地大量修墓豎碑、建廟立祠,今河南省偃師市城關鎮(zhèn)尚保留有田橫墓遺址,把500余壯士自殺的海島稱為田橫島還有田橫山、田橫寨等。五百壯士悲悼田橫的挽歌,成為后世挽歌的先聲。他們寧死不屈的精神,不斷受到后人的贊揚,成為人生高節(jié)、大義的化身,成為中華民族抵御外侮的精神信仰。歷史上的田橫和五百壯士,已成為一種文化現(xiàn)象。
青島田橫島,在即墨東部海域的橫門灣中,距岸3.5公里,為一東西狹長島嶼,總面積1.46平方公里,海岸線長8公里,今已辟為旅游度假區(qū)。據(jù)《北史》載,可知在南北朝時期,6世紀,今青島即墨田橫島即名“田橫島”,可見其影響之大。五百義士墓坐落在島西部最高峰——田橫頂,墓冢周長30米,高約2.5米,現(xiàn)屬青島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所立田橫像底座高10米,像高7.6米。“齊王田橫”這四個大字為中國書法協(xié)會主席沈鵬所題。
沒有想到還有一位康姓人是這眾多義士中的一員,而且是跟隨田橫去洛陽的兩個部下之一。
在研究會收到的族譜中,有一卷來自山東臨沂市仲村鎮(zhèn)康家寨(該地原屬費縣,現(xiàn)歸平邑縣),該譜清清楚楚地記載:“三十二代,受學於田橫,既漢帝立,與師同隱居海島。帝召乃乘傳詣洛陽,師生皆自殺,不屈仕進。”從這段記載我們可以看出,康不僅是田橫的部下,而且應該是他的學生,隨田橫轉戰(zhàn)齊魯大地,頗受重用,不然不會從五百徒眾里選中他跟隨去洛陽。而且康應該面見過漢高祖劉邦,在忍痛辦完田橫交待的事后,視漢都尉官職如敝履,在田橫墓前自殺,魂魄追隨田橫而去???img style="width: 19px; height: 18px; cursor: pointer" border="0" alt="" width="38" height="36" onclick="window.open('/uploads/allimg/120726/1_120726113006_1.jpg')" src="http://m.farwaystudio.com/upload/images/2021/6/8046f900530a1b81.jpg" />的墓應該在今偃師市。
從時間上看,這個事件的發(fā)生是在公元前202年劉邦稱帝后不久。那么康 應該與衛(wèi)國最后一位君主衛(wèi)君角是同時代人。衛(wèi)君角被廢是在公元前209年。從家譜上看,該支始祖為康叔,從九世祖衛(wèi)武公之次子翿“以康為己姓氏”居住陜西關中康叔邑分支,康的父親為康峻,兒子為康鬴?!犊凳衔幕?009年第3期康常的文章對該家譜有過介紹,只是未提及康與田橫的關系,讀者可參閱。
東方主流文化崇尚血性、骨氣、陽剛、忠誠等種種美德,極端鄙視貪生怕死,見風使舵之徒。在田橫和五百壯士的心中,死亡是永遠不可能戰(zhàn)勝人格的。為了信仰和大義可以藐視死亡,他們始終都把氣節(jié)看得比生命重要。這是一種生命價值取向的觀念,就是義。正如孟子曾經(jīng)提出的,當生與死、義與利二者不可得兼的時候,仁人志士的選擇應該是舍生取義。然而真正的舍生取義,恰如韓愈所言,歷史上幾人能夠?我們?yōu)榭凳蠚v史上有康這樣一位舍生取義、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而自豪,他的英靈必將銘刻在每一個康氏人的心中!
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