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晉南北朝時的康氏名人(19人)
康法朗 西晉著名高僧。中山人。少年時即出家事佛,善于戒節(jié)。西晉永嘉年間(307—312),曾前往天竺國求法取經(jīng)。后來回到中山,成為大法師。
康僧淵 晉朝著名高僧。祖籍西域,生于長安,通曉漢語,誦大乘佛教經(jīng)典《放光般若經(jīng)》、《道行般若經(jīng)》。東晉成帝時(326—342),他與高僧康法暢、支敏度等人共同渡江南下。起初不為時人所知,因此常常出入市肆,“乞索以自營”。后遇殷浩,正值殷浩盛宴招待賓客,遂請他參與宴會,向他問以“佛經(jīng)深遠(yuǎn)之理”,并與他辯論“俗書性情之義”。受到殷浩稱贊,自此出名。權(quán)臣王導(dǎo)以其鼻高眼深而戲之,康僧淵回答說:“鼻者面之山,眼者面之淵,山不高則不靈,淵不深則不清。”時人以為“名答”。后于豫章(今江西南昌)城后數(shù)十里建佛寺。他在此閑居,研講佛經(jīng),或進(jìn)行修煉。他特別注重宣講,前來修學(xué)者甚多。
康法暢 兩晉之際著名高僧。東晉成帝(326—342)時,他與高僧康僧淵、支敏度等人共同渡江南下,到江南傳播佛教。善于清談,每遇賓客,動輒清談終日,著有《人物始義論》等。
康 盛 十六國時期前秦將領(lǐng)。前秦苻堅在位時,他任將軍,曾奉苻堅之命與呂光(后涼政權(quán)的建立者)等人率領(lǐng)7萬大軍征討西域。
康 妙 十六國時期前涼將領(lǐng)。前涼張?zhí)熨n在位時,康妙任奮節(jié)將軍。他奉張?zhí)熨n之命與韓博到東晉桓溫軍中與晉軍結(jié)盟,相約聯(lián)合攻打前秦。
康 寧 十六國時期前涼將領(lǐng)。后涼呂光在位時,康寧任西平太守,后背叛呂光自稱匈奴王。呂光多次派兵攻打他,但都未能取勝。
康 因 康絢之曾祖父,在前秦苻堅時任太子詹事。(據(jù)《梁書》康 絢傳)
康 穆 康絢之祖父,南朝宋初仕后秦,姚萇時為河南尹。南朝劉宋永初年間(420-423),康穆率領(lǐng)鄉(xiāng)族三千余家南下,進(jìn)入襄陽郡峴南一帶(今湖北襄陽市南),宋為置華山郡藍(lán)田縣,寄居于襄陽,以穆為秦、梁二州刺史。未拜,卒。(據(jù)《梁書》康 絢傳)
康元撫 絢父,南朝宋揚武將軍,華山郡太守。元嘉二十七年(450),竟陵王劉駿以柳元景為建威將軍,統(tǒng)帥尹顯祖、康元撫各路將士,北伐攻魏,收納龐季明、趙難、劉寬糾等,攻占盧氏、潼關(guān)、弘農(nóng)等地,揮師入陜,大敗魏軍。(據(jù)《梁書·康 絢傳》)
康元隆 絢叔父,南朝宋人,曾任華山郡太守。(據(jù)《梁書》康 絢傳)
康絢 字長明,南朝梁華山藍(lán)田人。初仕北齊,后任梁朝司州刺史、衛(wèi)尉卿,以寬厚之德著稱。其先祖出自康居國,據(jù)《梁書·康絢傳》記載,西域的這一支康氏,他們的王子來到中國,在河西郡落腳待詔,后來就定居河西,并且子孫世代繁衍,變成中華民族的一分子,跟漢人沒有絲毫分別。
其先出自康居。初,漢置都護(hù),盡臣西域??稻右嗲彩套哟t于河西,因留為黔首,其后即以康為姓。晉時隴右亂,康氏遷于藍(lán)田。絢曾祖因為苻堅太子詹事,生穆,穆為姚萇河南尹。宋永初中,穆舉鄉(xiāng)族三千余家,入襄陽之峴南。
絢少俶儻有志氣。齊文帝為雍州刺史,所辟皆取名家,絢特以才力召為西曹書佐。永明三年,除奉朝請。文帝在東宮,以舊恩引為直后,以母憂去職。服闋,除振威將軍、華山太守。推誠撫循,荒余悅服。遷前軍將軍,復(fù)為華山太守。
永元元年,義兵起,絢舉郡以應(yīng)高祖,身率敢勇三千人,私馬二百五十匹以從。除西中郎南康王中兵參軍,加輔國將軍。義師方圍張沖于郢城,曠日持久,東昏將吳子陽壁于加湖,軍鋒甚盛,絢隨王茂力攻屠之。自是常領(lǐng)游兵,有急應(yīng)赴,斬獲居多。天監(jiān)元年,封南安縣男,邑三百戶。除輔國將軍、竟陵太守。魏圍梁州,刺史王珍國使請救,絢以郡兵赴之,魏軍退。七年,司州三關(guān)為魏所逼,詔假絢節(jié)、武旅將軍,率眾赴援。九年,遷假節(jié)、督北兗州緣淮諸軍事、振遠(yuǎn)將軍、北兗州刺史。及朐山亡徒以城降魏,絢馳遣司馬霍奉伯分軍據(jù)嶮。魏軍至,不得越朐城。明年,青州刺史張稷為土人徐道角所殺,絢又遣司馬、茅榮伯討平之。征驃騎臨川王司馬,加左驍騎將軍,尋轉(zhuǎn)朱衣直閣。十三年,遷太子右衛(wèi)率,甲仗百人,與領(lǐng)軍蕭景直殿內(nèi)。
絢身長八尺,容貌絕倫,雖居顯官,猶習(xí)武藝。高祖幸德陽殿戲馬,敕絢馬射,撫弦貫的,觀者悅之。其日,上使畫工圖絢形,遣中使持以問絢曰:“卿識此圖不?”其見親如此。
時魏降人王足陳計,求堰淮水以灌壽陽。足引北方童謠曰:“荊山為上格,浮山為下格,潼沱為激溝,并灌鉅野澤。”高祖以為然,使水工陳承伯、材官將軍祖芃視地形,咸謂淮內(nèi)沙土漂輕,不堅實,其功不可就。高祖弗納,發(fā)徐、揚人,率二十戶取五丁以筑之。假絢節(jié)、都督淮上諸軍事,并護(hù)堰作,役人及戰(zhàn)士,有眾二十萬。于鐘離南起浮山,北抵巉石,依岸以筑土,合脊于中流。十四年,堰將合,淮水漂疾,輒復(fù)決潰,眾患之?;蛑^江、淮多有蛟,能乘風(fēng)雨決壞崖岸,其性惡鐵,因是引東西二冶鐵器,大則釜鬵,小則鋘鋤,數(shù)千萬斤,沉于堰所。猶不能合,乃伐樹為井干,填以巨石,加土其上。緣淮百里內(nèi),岡陵木石,無巨細(xì)必盡,負(fù)擔(dān)者肩上皆穿。夏日疾疫,死者相枕,蠅蟲晝夜聲相合。高祖愍役人淹久,遣尚書右仆射袁昂、侍中謝舉假節(jié)慰勞之,并加蠲復(fù)。是冬又寒甚,淮、泗盡凍,士卒死者十七八,高祖復(fù)遣賜以衣袴。十一月,魏遣將楊大眼揚聲決堰,絢命諸軍撤營露次以待之。遣其子悅挑戰(zhàn),斬魏咸陽王府司馬徐方興,魏軍小卻。十二月,魏遣其尚書仆射李曇定督眾軍來戰(zhàn),絢與徐州刺史劉思祖等距之。高祖又遣右衛(wèi)將軍昌義之、太仆卿魚弘文、直閣曹世宗、徐元和相次距守。十五年四月,堰乃成。其長九里,下闊一百四十丈,上廣四十五丈,高二十丈,深十九丈五尺。夾之以堤,并樹杞柳,軍人安堵,列居其上。其水清潔,俯視居人墳?zāi)?,了然皆在其下。或人謂絢曰:“四瀆,天所以節(jié)宣其氣,不可久塞。若鑿湫東注,則游波寬緩,堰得不壞。”絢然之,開湫東注。又縱反間于魏曰:“梁人所懼開湫,不畏野戰(zhàn)。”魏人信之,果鑿山深五丈,開湫北注,水日夜分流,湫猶不減。其月,魏軍竟?jié)⒍鴼w。水之所及,夾淮方數(shù)百里地。魏壽陽城戍稍徙頓于八公山,此南居人散就岡壟。
初,堰起于徐州界,刺史張豹子宣言于境,謂己必尸其事。既而絢以他官來監(jiān)作,豹子甚慚。俄而敕豹子受絢節(jié)度,每事輒先諮焉,由是遂譖絢與魏交通,高祖雖不納,猶以事畢征絢。尋以絢為持節(jié)、都督司州諸軍事、信武將軍、司州刺史,領(lǐng)安陸太守,增封二百戶。絢還后,豹子不修堰,至其秋八月,淮水暴長,堰悉壞決,奔流于海,祖芃坐下獄。絢在州三年,大修城隍,號為嚴(yán)政。
十八年,征為員外散騎常侍,領(lǐng)長水校尉,與護(hù)軍韋睿、太子右衛(wèi)率周舍直殿省。普通元年,除衛(wèi)尉卿,未拜,卒,時年五十七。輿駕即日臨哭。贈右衛(wèi)將軍,給鼓吹一部。賻錢十萬,布百匹。謚曰壯。
絢寬和少喜懼,在朝廷,見人如不能言,號為長厚。在省,每寒月見省官繿縷,輒遺以襦衣,其好施如此。子悅嗣。(《梁書 》卷十八, 列傳第十二)
康 悅 絢之子,繼承其父爵位。(據(jù)《梁書》康絢傳)
康 安 前趙人,官黃門侍郎。(見鄭樵《通志·氏族略》)
康 遷 前燕人,封歸義侯。(見鄭樵《通志·氏族略》)
康 謐 南北朝·宋人。(見鄭樵《通志·氏族略》)
康德汪 北齊宦官。北齊后主髙緯在位時(565—575),他與宦官潘師子、崔孝禮等人深受齊后主寵信,多次得到朝廷賞賜,權(quán)勢顯赫。他們貪得無厭,為所欲為,因此受到朝中大臣忌恨。(據(jù)《北史 》 卷九十二 , 列傳第八十 )
康阿馱 南北朝末年人??蛋ⅠW本為北方少數(shù)民族,其家甚富。北齊后主武平年間(570—575),康阿馱的兒子也深受齊后主髙緯的寵信,多次得到朝廷封賞。
康洛兒 南北朝末年人,西魏將領(lǐng)??德鍍涸谖魑簳r任都督,曾與隋文帝的父親楊忠率軍擊敗東魏荊州刺史辛纂,攻克穰城。時獨孤信以楊忠、康洛兒、元長生三位將軍為前鋒,突襲荊州城,三將率軍來到城下,喝叱守門軍士:“現(xiàn)在我大軍已到,城中又有內(nèi)應(yīng),你們要想活命,還不快走!”守門軍士一哄而散,三將鼓噪入城,東魏軍被震懾,沒有人敢于抵抗,東魏刺史辛纂被斬殺,荊州歸于西魏之手。
康德 北齊代人,從高歡起兵,歷刺史,拜尚書左仆射,開府儀同三司,封新蔡王。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