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勝利70周年。
農歷四月初三,湖南新化的康初庭老人從箱底翻出一張珍藏整整71年的字據(jù),端端正正擺放在神龕上,奉香焚紙錢,深情地呼喚:“爺爺,爸爸,今天是你們父子立據(jù)71周年的日子,特設家祭,告慰英靈,抗戰(zhàn)勝利,已70年整,今年舉國大辦紀念活動,緬懷先烈,以壯國威,如今國強家旺,祈九泉有靈,共享慶典,永佑和平……”
這是康初庭的爺爺康紀升當年送兒子康忠義入伍抗日時,立下的田產字據(jù)。上寫道:
立約出付田字人:紀升父子。今因付到二子忠義名下,今為兵役工資,所付圓公嶺田壹坵,上抵代喜田、下抵兄弟田土、左抵兄弟田土、右抵墳山排公山為界,四抵明白,憑中付與二子忠義管業(yè),日后兄弟不得有異言。今欲有憑,立此付字壹紙為據(jù)。
憑在場人:紀琨、劉氏。
民國三十三年甲申歲四月初三。(見下圖)
事情是這樣的:1943年,抗日戰(zhàn)火燃遍湘楚大地,國民政府和國軍結束常德保衛(wèi)戰(zhàn)后,為迅速組織力量投入抗擊日軍的湘桂大會戰(zhàn),征兵之勢,步步緊逼,三丁抽一五丁抽二。新化河東山里的關上鋪里的康紀升一家,本來是豐衣足食,但因家有五子,自然難免抽丁之憂??导o升老實本分,世代為農,原本舍不得送子上戰(zhàn)場。第一個壯丁指標剛變賣家產買人頂替,第二個又催得甚急,再買已不可能了。年逾花甲的康紀升,心里盤算很久,留兒在家耕種是為家,送兒當兵抗日是為國。日寇不滅,家何以為?他思來想去,還是決定送子當兵,為抗戰(zhàn)出力。但作為父親,又必須盡到自己的責任,為當兵的兒子多一些擔當。他想,長子忠維、三子忠棟只有女兒還沒生兒子;四子忠和、五子忠貴尚未婚配成家;二子忠義有一子一女,老人決定忍痛送二子康忠義應征服役。為表示對忠義的父子深情,彌補心理上的不忍,特于民國三十三年四月初三日與兒子立下付田字據(jù),將家中最好的一坵田付給二子康忠義管業(yè),并請大哥康紀琨、弟媳劉氏到場為此憑做證。
第二天上午日上三竿的時候,康忠義正在水口山菜地挖土,公差來家呼喚,他連家門都沒進便隨其上了路。這一去,康忠義就杳無音信了。自此以后,70多年來,康初庭每當想念父親時,總會看看這張字據(jù),每談到抗日時總會說起這張字據(jù),這已成了從7歲孩童起思父之情的全部寄托。
改革開放兩岸互通后,康初庭費盡心思,經多方打聽,才對父親的蹤跡,有了大致的眉目。當時征兵叫“抓壯丁”,康忠義上路后便有同行的人監(jiān)視,新兵在新化尚未完成訓練就接到命令奔赴火線。當時,康忠義被編入73軍第40師,參加了慘烈的益陽阻擊戰(zhàn)。據(jù)說,他所在的那個團,此戰(zhàn)全團所剩無幾,康忠義很可能就犧牲于此役中,可惜無法得知具體細節(jié)。由于康忠義離家還不到三個月,湘桂會戰(zhàn)中國軍隊整體失敗,家中也無法得到音信,唯獨此留“一紙為據(jù)”。
康初庭屬勤勞本分的農民,耕讀持家,家境殷實,今年78歲,夫妻同健,四代同堂,三子三孫一孫女一曾外孫,可謂是幸福人家。在天下太平的今天,誰還能體會抗戰(zhàn)時期康紀升父子那痛苦的決擇?“昭昭前事,惕惕后人。永矢弗諼,祈愿和平。中華圓夢,民族復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