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巨才老人幸福生活紀實
我的父親叫康巨才,今年78歲。山西省古交市人,中共黨員,政工師,1956年參加工作,曾任古交市人事局局長等職,1999年退休。2001年任古交市老年大學副校長,2010年被選為古交市老年書畫研究會會長;古交市老年樂晉劇團顧問。
一、老有所學,老有所樂
父親從小愛學習,因家境貧窮經常用白石灰粉在墻上寫字,他慢慢地發(fā)現(xiàn)寫字不僅能成為個人愛好,還能給他帶來快樂,更重要的是寫字能磨煉一個人的意志。在“潤物細無聲”的熏陶中,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他漸漸和書法結下了不解之緣。與書法結緣,是因為愛好;與快樂結緣,是因為不想閑著。在人品和書品的成長中,享受著書法的樂趣;在有為與無為的境界中,品味著有為的快樂。
退休之后的父親棲身墨海,宣紙為田,毛筆為犁,專心創(chuàng)作,參加全國性各種比賽和展覽多達80多次。他的作品獲得了很多獎項,也得到了全國書畫名家的認可和贊賞。2014年入選出版的《全國藝術代表人物》書畫集、2015年入選紀念中法建交50周年中法人民最喜愛的藝術家。
二、著書修志,傳承文明
父親退休后雖然有了大量的時間,但他卻沒有安于現(xiàn)狀,常常奔波于市委老干局和老年大學,并牽頭成立了書法學習班,邀請更多退休干部參與學習,修身養(yǎng)性,陶冶情操。除了繼續(xù)研究書法,父親還潛心研究古交地方文化。2010年,父親編寫了《康氏家譜》;2012年開始,父親與老年大學的其他四位退休老干部花費三年時間,完成了一部30多萬字的《古交村志》,為了完成編著工作,在整個資料的收集整理過程中,他不顧嚴寒酷暑、不分節(jié)假日、不分時間、地點,隨時隨地采訪收集,特別是在老母親病重期間他都沒有放下手中的筆,一邊服侍老人一邊進行收集整理。在七十八歲高齡時終于看到了這部古交史志著作出版。此書用翔實的史料,圖文并茂的紀錄了即將逝去的一段農耕歷史文化,并熱情謳歌了黨的改革開放政策。這部編著縱橫于金牛城歷史的長河中,“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成為我市歷史研究的一部史志著作。
三、注重教育,傳播藝術
有人問,家是什么?我認為家是一份責任,家是彼此的真誠相待,家是溫暖的港灣。因為有了溫馨的家,生命中的每一個日子,都有美麗與溫情。我有一個五世同堂、其樂融融的大家庭,家里沒有什么轟轟烈烈的事跡,但每個家庭成員都用自己的勤勞、樸實和寬容守護著最真實的幸福,享受著最舒心的生活,受到了鄰里親朋的一致稱贊和好評。對此,太原廣播電視臺在2016年12月22日晚上21:50分新聞綜合頻道(太原一)《家事·家風》中專題報道了《康巨才家庭:優(yōu)良家風代代相傳》,產生了良好的社會反響。
圖為康巨才和家人在節(jié)目錄制現(xiàn)場
我的母親,二十世紀50年代活躍在古交晉劇舞臺上,在古交市小有名氣。人稱“蘭蘭旦”。在母親的熏陶和影響下,我們姐妹對晉劇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目前都活躍在古交晉劇票友的舞臺上。十余年來,每逢雙休日的下午,和數(shù)十名晉劇愛好者相聚在這里,伴著古樂琴聲唱大戲,用傳統(tǒng)的晉劇唱段傳播藝術的正能量。
圖為2015年重陽節(jié)康巨才的女兒和侄媳在演出傳統(tǒng)晉劇《打金枝》
比爾蓋茨說過,人生有最不能等的三件事:孝、愛和善,它們才是幸福的源泉。父親經常對我們說,做人誠實,做事認真,尊老愛幼,家庭和諧。鼓勵孩子們要發(fā)奮學習,活到老學到老。在家庭優(yōu)良家風的影響下,我們學習書畫、音樂、戲曲等,興趣廣泛。后輩們不負眾望,在全國各大院校上學,有的遠赴法國、美國、新加坡等地深造學習。全家人各個熱情上進,人人勤奮工作、學習,生活幸福、美滿,優(yōu)良家風代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