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編寫《涉縣康姓源流》之需,我細心查閱了涉縣的明、清縣志,以及馬乃廷先生編撰的《涉縣古志四種》一書。其中,清嘉慶四年《涉縣志》所載戚學標縣令撰寫的《邳州知州康公墓志銘》,尤使我心潮起伏!作為一名在職的縣令,愿為死于任上的州官——涉縣籍人康杰寫墓志銘,而且詳細表述逝者在南方(淮、徐)為官二十余年的主要政績,以及皇上肯定和民心所向,稱其是清代中葉州官之楷模,我認為,若非康杰當時政聲遠揚、深得上下好評,足以為涉縣增光添彩,絕不會、也不能寫出這樣有分量的碑文。讀之,令人感動!這銘文更像一篇祭奠悼文!
在全黨、全國上下落實中央八項規(guī)定精神,反腐倡廉,以及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的今天。我們重溫戚縣令的這篇碑文,學習康氏先賢——清代邳州牧康杰勤政廉潔、以民為本、以法治州、懲治匪盜、安民一方的感人事跡,定大有裨益。尤其是作為康姓人,更當為有此先輩而驕傲自豪!為此,我特將《涉縣志》所載戚學標縣令撰寫的《邳州知州康公墓志銘》用現(xiàn)代白話譯出,以方便族人閱讀。愿康氏后人及看到此文的人們,能受到啟發(fā)和教育,在不同的工作崗位上,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貢獻才華,爭做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表率!
《涉縣志》載邳州知州康公墓志銘截圖
譯文:康公,諱杰,字超群,號雙峰。祖籍涉縣馬布村。涉縣為河南省西北邊遠的縣,在太行山東麓。此地民風淳樸,靠農(nóng)耕而自給,惟康公世代以重文化而顯赫。公曾祖父德高望重,其祖父以孝友而全縣有名,然而均未得到君王賞識和重用。在科舉考試方面,自叔祖端公(康琮康熙丁酉1717年舉人)始;而公父西坡公(康秉禮雍正己酉1729年舉人),諱秉禮,繼之;公(康杰乾隆丁卯1747年舉人)又繼之。在一個家庭其祖、父、孫三代皆舉人,在一縣少見,是河北一帶名門旺族。公繼承了年少好學的家風,且天資聰穎,博覽群書。1747年考中舉人,且河南全省第一,時年僅二十四歲。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經(jīng)上級調(diào)配到江蘇試任縣衙職務(wù),先代職桃源,后改沛縣,實補縣令于鹽城。再調(diào)任句容縣令。當年又回鹽城任縣令,因政績卓著調(diào)青浦縣令,后升任邳州軍政長官。后離任現(xiàn)職(未注明原因),不久仍擔任邳州一把手??倒珵楣俣嗄?,皆不離江南,而在淮安徐州一帶的時間最久,政績也以徐淮為著。江淮遭遇洪水災害,督撫命其監(jiān)督江寧(今南京市)粥廠,賑濟災民時已顯示出了康公的施政能力。同樣,任職桃源期間,洪水決堤,組織百萬民眾搶險護堤,保護了數(shù)以萬計民眾的生命安全,更顯示了其卓越的指揮能力。在鹽城任職期間,正值洪澤湖大堤遭洪水漫溢,淮安、揚州、鹽城一帶首當其沖,漫天大水,淹沒村落。公接到險情后,緊急準備,星夜兼程,由馬家蕩乘小船而來。因逆風而幾次險些翻船,隨從神情頹喪地相互對視著。公曰:“險情緊急、救民于水火。我們不能懈怠而等風雨停了再走。”風雨中兩次換船始達官署,緊急行文向上級打報告,請求盡快賑濟災民。又有民眾反映,管理山林的官員盜侵公眾財物,公親自處置,撫慰供應(yīng)。鹽城人民多都感激涕零地說:“公真是我們的再生父母啊。”鹽城土地常有海水倒灌,經(jīng)過測量,筑壩修閘,定期開閉,旱澇有備。并請示上級,建議附近的興化、東臺市等縣效仿。自此多年的鹽堿地變?yōu)榱继?,民眾皆交口稱贊!公無論到哪里任職,皆有政績,而且,親力親為,下屬也不敢懈怠。沛縣有命案,數(shù)任官員都未能逮住兇犯。公通過密偵,擒獲兇犯,讓其認罪服法。走私販私頭領(lǐng)季光祖是鹽城縣一大禍害,明目張膽與政府為敵,公親率兵役擒獲,并就地正法。王匡是邳州有名的巨盜、悍匪,時常公開搶劫禍害百姓,數(shù)次剿而不滅。公以查戶口為名,帶領(lǐng)精干小組直達匪巢——陳家場,出其不意將其逮捕,王匡正法,余黨皆散,匪患盡除。又有邳州原來就有的魘刀會,組織成員均是搶劫的慣盜,公通過教育,全部感化為良民。在桃源任縣令期間,通過審斷史家樓兄弟爭奪財產(chǎn)的冤案,釋放受到株連的國家后備人材數(shù)十名。在句容縣任職半年,平反昭雪積、冤、假、錯案數(shù)百起。以上這些政績,都是公的威德兼濟的結(jié)果。還有,如調(diào)撥鹽城修水渠涸田淋鹽的收入解決后備人材的開支,通過開墾沿?;奶铮岳恐篼}為業(yè)的人戶。革除青浦縣漕運糧食之積弊,推廣和擴大邳城育嬰之仁政,凡對人民有利的事情,你都積極去辦而怕辦不好。所以,雖然兩次遭罷官,然而,皇上心知公賢,而且,經(jīng)過調(diào)查無罪,仍命回江蘇等待任用。上級領(lǐng)導積極研究了公的任用,然而,公重返邳州牧不到半年就去世了!
公律己甚嚴,廉潔勤政,對鄉(xiāng)鄰和藹可親,訓子侄以儉。禮賢下士,喜歡學子,鼓勵后進生員苦學有成。公曾任丁酉(公元1777年)、己亥(公元1779年)、庚子(公元1780年)三次國家大考的副考官(房官),所錄取的盡是知名人士。江南人服公之識。有遺集數(shù)十卷,藏于竹制的箱子中,其次子(綬基)計劃印制成冊傳于后世。公卒于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二月初七日酉時,距生于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甲辰六月初九日亥時,享年七十有二。
銘曰:
循循乎其德,
歷仕而懋。
厥績己乎?公乎?
而南中至今頌不息也。
符山之陽公其宅,
曰惟不朽視此石
(作者:康金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