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江,自古以來被稱為江西老俵的母親河。我們金灘村開基于公元1101年,就在贛江的中段東岸,已有數千年的歷史。對岸是沿溪渡口,同樣是個有名的圩鎮(zhèn),古代來當圩(趕集)的日子是每月的三、六、九日。近幾年改革開放,人流增多,改為每月逢單日為當圩日。
東西兩岸的人民走親訪友,當圩趕集十分頻繁。因此,沿溪渡口成了連接兩岸群眾的交往橋梁。
在民國以前,河西是沿溪圩,河東是麻洲市,兩岸都有渡口,渡船是杉木造的,到了新中國人民公社時期,利用金灘古林的樟樹造成,經久耐用。如今改用機動輪渡,兩岸渡口都修了水泥碼頭,無論漲水、退水,輪渡??渴址奖悖腥松舷麓彩职踩?。
可是,沿溪渡口的過去就大不相同了。東邊是小江(珠林江),西邊是大江(贛江),中間是金灘村的長派洲(又叫茅洲),過渡者要過兩條江,所以民間有二句順口溜:“有錢難過沿溪渡,兩邊出錢,中間走路?!比绻侨?,中間沙洲上的沙曬得幾乎可以煮熟雞蛋。使過渡者走在上面燙的十分難受。
到了七十年代,小江做了很多擋水壩,把水擋到大江去,開渡船雖然是一江水,但給行人帶來很大的困難。尤其是要做買賣的人更是困難,挑一個擔子得走沙洲、擋水壩二、三里再上渡船,擋水壩上都是片石,高低不平,行人一顛一簸的,十分難受。
現在好了,著名的石虎塘水電站建成了,沿溪與麻州之間的渡口變成了一江水,一年四季都可以開機動輪渡過江了。
開輪渡的人是我們康家的好后代——康宏松(第98代),屬于泰和縣二將軍(子忠公)的后代。
江西泰和康氏有國輔、國弼左右兩派。我們左派國輔公一胎生有三個男孩,老大叫子文,老二叫子忠,老三叫子信,都是南唐的將軍。
老大子文居銅莊,以種糧為主。老二子忠公居橫乾,以撐船、捕魚為生。老三子信公居古瑞山,以種糧為主。以人口計算,自古留下一句順口溜:老大一個銅鑼錢,老二贛江一條線,老三作土一大片。所以子忠公的后代都是船民,流動性大。
沿溪渡口就是子忠公的后代開發(fā)、經營的。早在光緒25年,康家人就在沿溪渡口立了一塊石碑,上書“沿溪渡口義渡章程”。第一條規(guī)定船工要隨叫隨開,第二條兩邊(沿溪、麻州)都有渡船,第三條船工不得任意加價。如有糾紛可到靈佑祠訴訟。所以沿溪渡口直至今日,過渡費都是明碼公開的,船工不會任意加價。
這幾年,石虎塘水電工程建成后,經泰和縣海事局批準,撐輪渡的是康宏松。他在兄弟姐妹中,排行老八,待人和氣,精通船技,駕駛安全,無論男女老少,都十分滿意。村民開電動車上船,他會主動幫忙推扶。無論當圩、閑圩,只要一個電話,“老八”就會開船。有時還會為過渡者運行李去圩上或火車站,所以兩岸群眾都豎起大拇指夸獎他:“老八是個好人,是我們康家的好后代,是千年古渡的好傳人。”